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北京大學前身叫什麼,北京大學的曆史

北京大學前身叫什麼,北京大學的曆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02:49:05

  北京大學,一所很多人都夢想着去就讀的高校。是國家重要的一所高等教育院校,更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還是最早以“大學”身份及名稱建立的名校。那麼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什麼?讓我們一起跟着本文來追溯北大的曆史。

  清末/京師大學堂時期

  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诏》推行“戊戌變法”,诏書中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1898年7月3日,光緒帝批準了由梁啟超代為起草的《奏拟京師大學堂章程》,正式創辦京師大學堂,并任命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孫家鼐為首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管學大臣)。随後,孫家鼐任命許景澄為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韪良為西學總教習。9月21日,慈禧太後與守舊派發動戊戌政變,百日維新失敗。但是,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

  京師大學堂是當時中國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機關,因此很多學者(如胡适、馮友蘭、季羨林等)認為,北京大學是中國曆代太學(國子監、國子學)的繼承者,是古代最高學府在現代的延續,甚至認為北大校史應從漢朝太學算起;另一方面,北大又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劃時代的開創者,故有“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之說。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八國聯軍打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責成經理”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得以恢複。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複和林纾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創辦于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并入大學堂。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舉辦開學典禮。根據學制,不同程度的畢業生分别授給貢生、舉人、進士頭銜。

  1903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實業館。

  1904年,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改為學務大臣,負責統轄全國學務,并另設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專管京師大學堂事宜。京師大學堂統轄全國教育的職能因此分離,成為單純的高等學校。同年,進士館開學,招收了中國曆史上的最後兩屆科舉進士,即癸卯科(1903年)進士80餘名和甲辰科(1904年)進士30餘名入學。并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等學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

  1905年國子監停辦時,一批未畢業的學生直接進入京師大學堂學習。

  1910年,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開辦經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緻科(理科)、工科、農科共七科,設十三學門,分别是經科的詩經、周禮、春秋左傳,文科的中國文學、中國史學,法政科的政治、法學,商科的銀行保險,格緻科的地質、化學,工科的土木、礦冶,農科的農學,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終于初具規模。

  中華民國/國立北京大學時期民國初年(1912-1916)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旋即冠“國立”,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複出任更名後的首任校長。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學校長。此時已有黃侃、辜鴻銘、錢玄同、馬叙倫、陶孟和、馮祖荀、何育傑、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學任教。

  五四運動前後(1916-1927)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的這十年,被視為北京大學校史上的一段輝煌期,“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學開學,蔡元培在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說,對學生提出三點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愛師友”。蔡元培主張“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辭退了一批不稱職的中國、外國教師,聘請陳獨秀、夏元瑮分别出任文科、理科學長,聘請胡适、李大钊、魯迅、劉半農、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顔任光、鐘觀光、任鴻隽、李書華、丁西林、馬寅初、陶孟和、陳啟修、王世傑等到校任教。此期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着名學者還有黃節、吳梅、劉文典、陳垣、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馬衡、康心孚等。對有學術造詣、政治上守舊的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長。

  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設立了評議會,将其作為學校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評議員由教授選出。後來,又在各學門(系)設立教授會。随後又設立北京大學行政會議、教務會議、總務處。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學教授治校的管理體制已經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導教育獨立,認為官僚政客不應幹涉教育,“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為此幾次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

  蔡元培力圖将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将商科并入法科,把工科并入北洋大學。1919年,蔡元培撤銷文、理、法科,學門不再隸屬于科,并改學門為學系,設14個學系。蔡元培廢除年級制,實施選科制,以發展學生個性,溝通文理。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設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養研究生。這是中國高校最早的研究所。1918年,他創立《北京大學月報》,為中國最早的大學學報。蔡元培積極開展學術交流,邀請杜威、羅素、班樂衛、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講學。1920年,北京大學允許3名女生進入文科旁聽,并在同年秋天正式開始招收女學生,開中國公立大學男女同校之先。

  1919年(民國八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等北京多所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羅家倫、江紹原、張廷濟為學生運動三個代表,随後舉行示威遊行。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任遊行隊伍總指揮。集會宣讀了北大學生許德珩起草的《北京學生界宣言》,遊行中散發了北大學生羅家倫起草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遊行學生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軍警當場逮捕學生。

  蔡元培、李大钊、陳獨秀、朱家骅、胡适、魯迅當時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了各地青年學生和人民群衆的同情和支持,學生愛國運動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國,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北洋政府被迫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職務,并拒絕簽署巴黎和約,學生運動取得勝利。五四運動後,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钊率先在中國系統地接受、傳播、實踐馬克思主義,北大成為中國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1920年8月,陳獨秀創建上海小組。1920年10月,李大钊創立北京小組。一大前,中國53名黨員有21名是北大師生、校友。

  三十年代(1927-1937)1927至1929年間,北大處于動蕩之中,并遭到嚴重摧殘。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後,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與北京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并為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将其改為中華大學,複改為北平大學,複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複校,國民政府于8月6日恢複國立北京大學。

  1930年(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首任教育的部長、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長的蔣夢麟開始執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職。蔣夢麟改革北京大學管理制度,提出十六字方針“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改評議會為校務委員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