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園位于江南古城蘇州阊門外留園路338号。
以園内建築布置精巧、奇石衆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并稱中國四大名園。
對蘇州文化感興趣的你,一起來了解蘇州園林的典範蘇州留園。
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占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築藝術精湛着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其建築空間處理精湛,造園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構成了有節奏有韻律的園林空間體系,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築空間藝術處理的範例。
現園分四部分,東部以建築為主,中部為山水花園,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1961年,留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7年,包括留園在内的蘇州古典園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2001年,留園作為蘇州園林(拙政園、虎丘、留園)擴展景區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園林曆史
留園始建于明代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為太仆寺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時人稱東園,其時東園“宏麗軒舉,前樓後廳,皆可醉客”。瑞雲峰“妍巧甲于江南”,由疊山大師周時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橫披畫”。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黃石疊石,似為當年遺物。泰時去世後,“東園”漸廢,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園為吳縣東山劉恕所得,在“東園”故址改建,經修建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園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劉恕喜好法書名畫,他将自己撰寫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園中廊壁。
後代園主多承襲此風,逐漸形成今日留園多“書條石”的特色。劉恕愛石,治園時,他搜尋了十二名峰移入園内,并撰文多篇,記尋石經過,抒仰石之情。嘉慶七年(1802),着名畫家王學浩繪《寒碧莊十二峰圖》。鹹豐十年(1860),蘇州阊門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毀圮殆盡,惟寒碧莊幸存下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園為常州盛康(旭人)購得,繕修加築,于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時園内“嘉樹榮而佳卉茁,奇石顯而清流通,涼台燠館,風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屬”(俞樾作《留園記》)。
比昔盛時更增雄麗,因前園主姓劉而俗稱劉園,盛康乃仿随園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園。盛康殁後,園歸其子盛宣懷,在他的經營下,留園聲名愈振,成為吳中着名園林,俞樾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30年代以後,留園漸見荒蕪。1953年蘇州市人民政府決定修複留園,并廷請了一批學識淵博的園林專家和技藝高超的古建工人。
經過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園重現光彩。90年代安,又修複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來宅、園相連的風貌進一步趨向完整。1961年被首批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留園與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共同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10年4月留園榮膺國家“5A”等級旅遊景區稱号。
園内布局
留園的面積約2公頃(23300平方米),分西區、中區、東區3部分。西區以山景為主,中區山水兼長,東區是建築區。中區的東南地帶開鑿水池,西北地帶堆築假山,建築錯落于水池東南,是典型的南廳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東區的遊廊與留園西側的爬山廊成為貫穿全園的外圍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變化。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并有長廊與各處相通。建築物将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築物設有多種門窗,每扇窗戶各不相同,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将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餘,視野空間大為拓寬。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西區以水池為中心,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綠蔭軒、曲溪樓、濠濮亭、清風池館諸構。假山為土石山,用石以黃石為主,雄奇古拙,系16世紀周秉忠疊山遺迹。
東區是以五峰仙館為主體的建築庭院組合,在鶴所、石林小院至還我讀書處一帶,多個小空間交彙組合,門戶重重,景觀變化豐富,是園林建築空間組合藝術的精華。東部的林泉耆碩之館、冠雲樓、冠雲台、待雲庵等一組建築群圍成庭院,院中有水池,池北為冠雲峰。冠雲峰系北宋(12世紀)宮廷征集遺物,高6.5米,為蘇州各園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雲、岫雲二峰。
園内還保存有劉氏寒碧莊時所集印月、青芝、雞冠、奎宿、一雲、拂袖、玉女、猕猴、仙掌、累黍、箬帽、幹霄等十二奇石。在東方文化中,山、石是人文性格的物化表現。留園的山石玲珑多姿,既表現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國自古以來特有的愛石、藏石、品石、詠石、畫石的石文化現象。北部辟盆景園,陳列盆景名品500餘盆。西部為土阜曲溪,沿岸植桃柳,土阜綴黃石,漫山楓林,是蘇州園林土山佳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