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敲響藝術之音
本文概要:
随着我們對美育的重視,藝術與大家的距離越來越近。每個人都能從藝術中得到感悟,進而提升自己的審美修養。視覺藝術中的繪畫,是我們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一類藝術形式,欣賞繪畫,是大家與藝術見面、最便捷的一條道路。本文将闡釋進行審美修養的必要性,并從方法論層面扼要地給出一些進行美術欣賞的建議與方法。
自從2019年以來,全民美育便成為了一個熱門的時代話題。之後,為響應美育事業的改革,義務教育課程标準也重新修訂了藝術類課程;“美育”走入人們生活之中,各種美術機構,如美術館更積極地開展公共教育課堂。一時間,人人都在談美,藝術領域内部的從業者們在讨論美,社會上廣泛的人民大衆也在主動或被動地接受着這股風潮。
對美的關注,并非是一時興起,而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市場、社會、人們的需求層次客觀上跨入到更高水平。曾經優先級較次的藝術需求、審美需求,其優先級正在不斷增強。
每個家庭都有孩子,随着社會的發展,孩子需接受的教育也愈發全面,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作為一項個體的“軟實力”,發揮着越來越基礎性的作用——它們像基石一樣,雖不能立竿見影,卻能決定個體素質的大樓可以建到多高。
孩子接受藝術教育,是一方面;那麼還有家長們,成年人們,對他們來說,缺乏審美的生活是寡淡的,當物質的欲求得到滿足後,若不及時補充精神層面的營養,個體将再次陷入财富所不能挽救的精神危機之中。
這足以可見,培養個體的審美觀念與審美能力的重要意義。那麼,提高全民的審美修養,對全社會來說,那将決定當下的,和未來很長時間裡,國家、社會的文化軟實力。
首先,我們便不能将培養審美素養當成一項任務指标去完成。
對美的認識和體會,本來是一件無功利的事情,斯賓塞認為,人類正是在勞動過後的閑暇時間裡、為消磨過剩精力進行遊戲——從而産生了藝術:歌唱、舞蹈、繪畫……不宜用功利的心态去審視藝術,去判斷審美。
人們應根據自己目前對美的需求程度,自行決定接觸文藝内容的體量與頻率,不必非要尋找一位“老師”帶路,自己去體驗、去尋找适合自己的藝術内容,是最适合自身的。
培養審美,最直接的辦法是接觸藝術内容。如音樂,美術,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兩大類,從義務教育時期我們就主要接觸這兩類。
此外還有舞蹈、影視、戲劇等。音樂美術之所以與我們距離更近,是因為它們分别依靠聽覺視覺媒介進行傳播,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獲取的信息,主要便從耳朵、眼睛處得到。
因此,對任何人而言,欣賞音樂、欣賞美術作品,是連接藝術的最便捷的途徑。
接下來我主要談談美術領域。美術實質上是視覺圖像的藝術。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觀看圖像,因此美術并不神秘,它是平易近人的。每個人都有權利接觸美術,觀看并用自己的方式欣賞美術,自然也有權創造屬于自己的美術。
在這些活動裡,欣賞活動是最為頻繁常見的。并非每個人都會去創作美術圖像,但是每個人都有充足的條件去觀看感悟現有的美術圖像。
在美術館博物館中目睹原作,當然是體驗極佳的方式;但倘若時間、精力、成本承擔不起時,去場館中觀看原作的必要性也不高。
什麼方式最能讓你輕松地接觸到圖像本身——那這就是對你來說最好的方式。書本雜志上就有經作者編輯精心處理的圖像内容,一本畫冊,一本講解美術曆史的書籍,都能産生極大的影響力;
手機,網絡,社交媒體上,到處都充斥着圖像,既有經典繪畫,也有當下的繪畫,還有攝影、電影場景截圖等視覺圖像,它們都是能滿足視覺欣賞的重要資源。
美術領域最常被欣賞的對象仍然是各類繪畫,繪畫也是許多人第一次接觸藝術的途徑。欣賞繪畫并沒有什麼規定的方法和原則。
一般來說,看到繪畫時覺得十分感動——這便是很有收獲的體驗了。如果是感覺模糊、一頭霧水,也并不意味着欣賞效果差。
這些繪畫誕生的曆史背景、條件,其中秉承的風格主義,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我們大概可以遵循不同風格,按年代進行劃分。
西方繪畫在我們的認知中,經常展現為古代的寫實——現代的抽象兩個極端。這雖然是一種刻闆印象,但是也不妨就順着這個思路開始:
西方古代的繪畫依托于宗教文化,其中的曆史故事與聖經故事是理解畫面内容的重要背景。除此之外,文藝複興以來的西方畫家們擅長使用模拟真實所見的透視法,在平面中再造一個逼真的空間;并極力使用準确的外型、細膩的明暗法,制造出“畫得非常像”的畫面。
靜物畫、風俗畫的産生,總體是反映當時經濟發展狀況的;宮廷畫,學院繪畫則為貴族的審美事業負責,進入古典時代,西方繪畫建立起一套特殊的原則,關于崇高的認知,時間空間等既定的規律,曆史畫成為主題。我們最為熟悉的可能是新古典時期的繪畫,它為了響應法國大革命的需要,将宣傳作用提到很高的位置,喜歡刻畫英雄人物。
浪漫主義運動是自由的藝術家們對古典主義傳統的破壞,從這時起西方的繪畫開始起變化了。不但是題材内容的變化,也是技法與表現手法的變化。先是出現了真實展現眼睛所見色光的印象派,随之發展為重視内心情感抒發的後印象派。
在進入20世紀,西方社會價值觀天翻地覆之後,傳統宗教文化受到沖擊,在空前的精神危機之時,懷揣着科技進步使人類進步的夢想,西方的現代藝術産生了,它們從殖民地文化中汲取營養,反叛了透視法,開始引入平面性的内容,一次繪畫史上深刻的變革,由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等流派實現了,在這之後,西方繪畫藝術走向了一條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道路,而我們恰恰對其十分陌生。
我認為,在欣賞來自西方的繪畫作品時,觀衆們最容易陷入的“誤區”是這樣一條:我們經常聽到一種令人信服的觀點,如,“畢加索之所以能畫抽象畫,原因是他年輕時就已十分熟練寫實畫的技法了。”
這其實是錯誤的思路,會讓我們誤以為抽象畫是寫實藝術發展起來的更高的一個階段,二者之間是“前後關系”、“基礎與發展”的關系。這種關系隻不過是将肉眼觀察可見的表象、簡單推導形成的錯誤推理。
事實上,西方繪畫進入現代主義諸流派後,它遵循的創作邏輯是一套全新的系統,這套新的系統與古典主義時期的繪畫邏輯截然不同;同樣,現代主義繪畫分享的價值觀和判斷标準,也是完全獨立于過去的西方繪畫之外的全新的東西。
這些新的邏輯和體系是什麼,在杜尚、畢加索與巴拉克、蒙德裡安與杜斯伯格、康定斯基的論述中已經很清楚了。對今天的我們而言,我們隻不過是在觀看它們,并不需要照搬西方古代繪畫的思路來品鑒它們,這無異于刻舟求劍。
具體到觀看每一件不同的作品時,我們需要盡可能了解一些相關的背景材料。除此之外,我們唯一需要去做的就是感受它、觀看它。欣賞繪畫一定是觀看的體驗,而不是聽知識的說教——這是欣賞繪畫時永恒不變的一條原則。今後,我将會深入到具體的作品、藝術家、風格流派之中,提供一種欣賞的思路與見解,為各位讀者鋪開一條通往藝術世界的康莊大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