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熱門資訊、玩機技巧、數碼評測、科普深扒,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
----------------------------------
自從iPhone 7取消耳機孔開始,擁有3.5mm耳機孔的手機變得越來越少。
廠商會在包裝裡附帶一條充電口轉接音頻線作為替代,但明顯增加的日常充電需求也在促使着有線音頻讓位,手機聽音體驗面臨尴尬。直到AirPods給真無線耳機帶來體驗革新,才讓人意識到可以這樣聽歌。
AirPods Pro的主動降噪 真無線,更是直接引爆市場,不僅蘋果可穿戴設備業務得到極大增長,手機行業和音頻行業都在積極推出同類産品。如今我們可以買到的真無線降噪耳機,主流價位在200~2000元不等,就算囊中羞澀也能體驗下剪掉線纜後的自由聽音體驗。
但我們又要提出一個問題,從1999元的AirPods Pro到200~300塊就能拿下的入門級真無線降噪耳機,将近十倍的價差背後,究竟隐藏了哪些鮮有人知的異同呢?
真無線 降噪?現已成标配最大的相似之處,在真無線聽音這件事上。藍牙技術并不新鮮,然而之前的藍牙連接體驗實在不方便,又是查找設備列表雙向配對又是輸入密碼的,導緻基于藍牙的真無線耳機一直是小衆品類。
蘋果AirPods的重大創新,便是電池盒開蓋完成連接、拿起戴上就能聽歌的簡單操作,連帶着一看就花了不少心思的彈窗動畫效果,把真無線耳機變成了輕松可用的産品。如今百元不到的耳機都能有樣學樣,細微之處外很難找到和蘋果的本質區别。
接着是主動降噪,這也是推動各廠商推陳出新的第一生産力。主動降噪技術源自于正反聲波的互相抵消現象,耳機主動發出噪聲相反的聲波,來降低人耳實際聽到的噪聲保證安靜和聽音時的純淨。
這項技術最早由Bose提出,由于對消噪效果的極緻追求,主動降噪很長一段時間隻是頭戴式耳機的專利。AirPods Pro則是在AirPods簡化無線體驗的基礎上,把主動降噪大規模小型化,連帶着将這個概念推廣開來。
近段時間推出的真無線降噪耳機,也或多或少借鑒了蘋果思路,讓輕巧便攜的耳機和降噪能夠結合起來。因為采用相似的入耳式設計 内置消噪麥克風設計,即使是售價有較大差距,不同産品之間的降噪效果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别。
最近半年開始大規模普及的特性有通透模式和無線充電。通透模式也是由AirPods Pro推廣開來,用外側麥克風采集聲音傳輸到内部播放,避免了使用中需要摘下耳機才能聽清外界聲音的情況。基于Qi協議可兼容現有手機無線充電器,也很好地利用上手機無線返充功能。
身材決定佩戴體驗單純從形态或是硬件規格來看,不同價位的真無線降噪耳機都是“有鼻子有眼”的,一眼望去很難看出個什麼區别。但要是深入到細節之處,就能理解更貴的産品為什麼有底氣賣高價了。
“身材”部分最核心的,是主體設計能不能便于入耳,一部分關系到廠商的設計能力,另一部分則關系到量産的成本因素。中高端真無線降噪耳機往往有更考慮人耳佩戴的機身主體,便宜的産品則難以做到。近期熱門的一款千元内耳機,就因為主體設計不便穩定佩戴而遭受批評。
還有包含電池盒在内的整體體積,關系到佩戴和日常攜帶的便利性。Bose前不久推出了自己的無線消噪耳塞“大鲨”,鲨魚鳍和11級消噪的确有着當前最頂級的表現,整個耳機的體積相應增大不少,售價也是較高的2299元。更多的情況,是因為掌握不好電池盒空間和電池大小的平衡而體積偏大。
和曾經标配的有線耳機廣泛采用非入耳式形态不同,真無線降噪耳機相對統一地采用入耳式,耳塞的區别也成了不同價位間的主要差異點。因為有更高的成本用于投入測試,所以在材質上更貼合長期佩戴之外,中高端産品的标配耳塞也普遍有更好的被動消噪、耳道貼合表現。
内在功能同樣重要“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這話在真無線降噪耳機上也能适用,工業設計的優秀隻是第一步,主動降噪以及所有的聽音體驗,還都需要在耳機内部上下功夫。相互結合後,才能說是佩戴舒适,使用效果優秀的産品。
消除風吹動麥克風産生噪音的風噪抑制,就是低價産品尚未妥善解決的問題。目前主流的應對方法,是在耳機上加入專門采集風聲的風道和麥克風進行轉向解決,在AirPods Pro和其他手機廠商推出的高端産品中有一定效果,但研發成本和結構設計能力都有欠缺的中低端,基本難以做到。
再比如說佩戴前後的聲音自動啟停,能方便用戶不必手動控制播放,但實現起來并不簡單。蘋果采用紅外光線感應檢測佩戴,有些廠商則使用電容通電檢測,可謂各顯神通。不過就算低端産品也用上紅外,也會出現精準度無法和AirPods匹敵,原本幫忙的功能變成了無視使用意圖播放不受控制的幫倒忙。
向來被戲稱為玄學,但存在客觀評價和提升路徑的音質表現。大尺寸動圈乃至多單元,開始更多地出現在中高端産品上,也有OPPO Enco X這樣通過引入專業音響廠商丹拿共同調音改善表現的産品。
就連“沒有調音”的AirPods Pro,也會在開啟主動降噪後有一定的中低頻表現提升。到了具備降噪能力但定位較低的産品上,音質層面的追求卻變得很少被提起。
容易被忽略的手機連接最後,手機端的軟件體驗也是相當明顯的差異。相當數量的用戶購買真無線降噪耳機,就是為了出行時能夠更好地連接手機聽歌,因此與手機協同使用的體驗也将作為聽音體驗的一環來看待。
就如上面所說,繼AirPods和蘋果設備之後,相當多數量的産品也都提供了連接手機彈窗的功能,可是彈窗彈得好也是有學問的。能否第一時間彈出動畫、能否準确顯示電量等信息、能否精準定位到用戶正在使用的設備,都跟定價定位有緊密關系。
手機廠商的耳機當然近水樓台先得月,可以利用上手機系統内置的彈窗界面,第三方廠商就隻能利用安卓機制做兼容但不夠細緻的彈窗,甚至是幹脆不做彈窗動畫。由于天線和連接性能的差異,即使沒有彈窗,高端産品往往也都有更快速更穩定的手機連接表現。
手機端控制應用的功能也是一大差異點,高端産品都有可以設置耳機所有功能的配套應用,并且跨iOS和安卓平台,手機廠商還會在系統中内置耳機功能設置項提升便利性。低端産品的應用,在穩定性和便利性上都有差距,大都是幹脆沒有應用就通過藍牙設置界面管理。
最後是不太為人感知的音頻編碼,關系着聲音從設備發射到耳機過程中的品質和效率。高端産品大都會支持Apt-X或LDAC,國産手機廠商推出的中高端産品,則會把LHDC作為提升音質的手段。而相對便宜的産品中,往往隻有AAC甚至是SBC編碼,音頻傳輸品質損失更明顯。
結語綜合看來,真無線、主動降噪已經普及,甚至通透模式和無線充電都有相當多産品實現,但在真無線降噪耳機品類中,并沒有出現售價差了好幾倍卻能夠完全對标的情況。高中低端的不同價位産品之間的差異仍明顯存在,且會對實際使用帶來不同效果。
不過,這并不意味着那些價格便宜的耳機一無是處,低價正好是它們價值的體現。通過對那些相對不重要的特性進行裁剪,降低售價進入更多市場,也能滿足要求不高的消費者對真無線降噪耳機的需求。畢竟比起能有多好,有沒有才是現階段更重要事情。
----------------------------------
點擊文章頂部雷科技頭像,私信回複“搞機”,即可獲得玩機技能合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