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9 11:20:38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衆号 作者;姜甯、韋琳可

架地月“鵲橋”的“建築師們”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崗位素描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1

5月21日淩晨,北京航天城内雨霧籠罩,頗有“天洗兵”的意味。此時此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科技人員們嚴陣以待,等待着接過“鵲橋”接力棒的那一刻。

劉冰:“我是北京”就是我們的使命

20日,距離發射還有10小時,劉冰早早地來到辦公室,确認調度指揮流程、發射入軌段故障預案等實施文件,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他是此次嫦娥四号中繼星任務的總調度,這已是他第5次擔任調度工作。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2

作為 嫦娥四号中繼星任務總調度,劉冰主要負責任務全程各參試系統、任務中心、測控站(船)和中心内部各參試崗位的調度指揮工作。“北京中心是任務的神經中樞,所有的信息都在這裡彙聚,所有的控制都在這裡實施,所有的指令都從這裡發出,所以,‘我是北京’就是我們的使命”。

很多網友會覺得調度的工作就是照着腳本喊喊口令那麼簡單,但在實際崗位上卻沒有這麼容易。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為了當好“金話筒”的角色,準确發出每一條調度口令,随時應對突發情況,劉冰必須把幾千條正常的遙控指令和各類應急預案都熟記于心。也許你還停留在“金嗓子”和“健胃消食片”這些傳統套路的時代,但如今當一個“精緻”的調度,僅僅有這些“标配”已經不夠了,劉冰的桌上還時常備着一瓶護肝片,因為一項項工作疊加起來,每天八小時根本不夠用,多線并行、加班熬夜成了常态。在天宮二号、神舟十一号任務期間,他還曾創下連續值班40多個小時紀錄。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3

5月21日5時28分,中繼星成功發射,并順利進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0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飛控大廳裡的科技人員紛紛起身慶祝,劉冰卻依然堅守在調度台上,因為對于他來說,使命還遠未完成。

金文馬:站高望遠的“指揮家”

如果把各崗位的協同比喻為合奏交響樂曲,那麼金文馬就是這支樂曲的指揮家,由他牽頭負責的總體方案設計,是完成完美飛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有挑戰性的一步。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4

“中繼星任務是嫦娥四号探測器任務的前提,因此完成好這一仗非常重要,能不能成功‘點亮’月球背面的測控盲區就看我們的了。”金文馬介紹到,“圓滿完成任務需要各崗位的協調配合,我們總體人的責任就是譜好這支和諧的樂曲,‘曲譜’就是我們的每一份規劃計劃,我們的責任就是控制好節奏,确保任務有計劃地進行。”

與以往探月工程任務相比,此次任務有在軌控制目标多、變軌過程複雜、測控網支持難度大等新特點,對地面飛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務前,中心黨委提出“總體站高望遠”的目标,為了更好地适應任務狀态,金文馬帶領團隊“5 2”“白加黑”,連續奮戰半年多的時間,連續研究了月球中繼衛星飛控及運管模式設計、深空探測多任務測控資源調配等多項關鍵技術,有效解決了多目标協同控制與動态任務規劃等多個難題,不僅解決了此次任務的技術難題,也為後續深空探測任務提供長遠保障,獲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一緻好評。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5

從空間站型号團隊轉型至深空探測任務型号團隊,“進入狀态很快”是同事們對他的一緻評價。無論是上班或假日,他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辦公室,堅持學習是他不斷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徑。為了當好“指揮家”的角色,他反複與各系統進行技術協調,吃透機理原理,牽頭編寫了30餘份飛控方案,預想了近200種情況,設置多套備份,用“多重保險”為中繼星保駕護航。

段建鋒:經天緯地的“神算子”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有一群每天和數字打交道的人,他們通過高精度的軌道控制策略掌握着航天器的一舉一動,他們是軌道精度的“神算子”。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6

1987年出生的段建鋒在這群平均年齡34歲的優秀團隊中尤為突出,他在嫦娥四号中繼星任務中擔任軌道總體主任設計師,牽頭負責軌道計算、軌道控制、預報與監視等工作。

2010年10月26日,嫦娥二号衛星首次實施降軌,進入近月點距月面僅15公裡高度的虹灣成像軌道,這一次控制在月球背面,當時,那裡還是一片“測控盲區”,挑戰異常巨大,所有人都為此捏了一把汗。如今,嫦娥四号中繼星成功發射後,首次将中繼衛星技術引入月球探測任務,形成深空天地測控大回路,我們的“視線”向深空延伸,對軌道人來說意義非凡!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7

精度是軌道人的永恒追求,此次中繼星任務對軌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之前的任務相比,此次任務首次選擇Halo軌道作為使命軌道,該軌道對誤差的敏感性很強,中繼星飛行中的任何細微擾動都會對軌道構型産生影響。航天人最擅長打大戰,更勇于打硬仗!新任務帶來新情況,新情況要有新标準,面對世界上首次使用的Halo軌道,在沒有任何可借鑒經驗的基礎上,段建鋒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加班加點研究Halo軌道特性,牽頭制定了正常及應急維持策略和控制方案,為實現高精度軌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當大家沉浸在中繼星成功入軌的喜悅中時,軌道人仍然在機房密切關注着每一個數據,對于他們來說,真正的大仗才剛剛開始。

李曉宇:整裝待發的“雙料奶爸”

5月21日,對于普通人來說也許是一種節日的浪漫,李曉宇在這一天準備了兩封“情書”。

第一封情書為化為一行行注入的代碼,獻給即将遠赴廣寒的“寶貝”——“嫦娥四号中繼星”。在任務中,李曉宇負責上行控制崗位,如果把中繼星比作一輛飛駛的汽車,上行控制崗位就是最後踩下的油門的司機,航天器的每一個狀态變化、每一次姿态調整都經上行控制崗位發出的指令進行控制。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8

在李曉宇的筆記本扉頁簡潔明了地寫着三個字“穩、準、快”, “穩”就是沉着冷靜、處變不驚,要有“不管風吹浪打,我自閑庭信步”的鎮定;“準”就是每一條指令完全正确、時間不差毫厘的精準;“快”就是要在應急故障處置時,操作迅速、處置及時、彈無虛發的迅速。首次擔任操控主管的他謙虛地說道,“這是對崗位最基本的要求。”

寶劍鋒從磨砺出,要成為合格的操作手,嚴格有序的訓練是唯一的辦法。北京中心在操控團隊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嚴密的訓練計劃和考核标準,大家要順利闖過筆試、實操和面試三道關卡才能拿到任務“上崗證”。為打響作為操控主管的首戰,李曉宇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此前的任務準備中,他堅持對每一幀注入數據反複檢查,對發現的每一個問題進行仔細梳理歸零,在嫦娥四号中繼星任務前完成了上千條指令的複核确認、五百餘條注入數據的生成檢查。“航天器就像我們的孩子,要花費時間精力來了解她、熟悉她,再好好呵護她。”他笑道。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9

第二封情書獻給即将到來的新生命——他與妻子愛情的結晶,這一天是妻子的預産期。在這麼關鍵的時候不能陪伴在妻子身邊,李曉宇感到非常自責。說到每次都是妻子獨自産檢的時候,他的眼裡滿是愧疚。

中繼星進入預定軌道後,為了不打擾到熟睡的妻子,李曉宇編了一條短信默默地發了出去,“老婆,謝謝你!”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10

陳略:深空探測的“幕後英雄”

嫦娥四号中繼星任務幹涉測量主任設計師陳略,人送外号“拼命三郎”,幹涉測量方面的對外協調、方案編寫、計算分析、 崗位操作等工作都由他來牽頭負責,雖然不在任務大廳的一線崗位上,但卻是名副其實的“幕後英雄”。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11

位于北京中心的深空幹涉測量任務中心是深空測控幹涉測量系統的核心,曾多次參加深空探測工程任務,突破了衆多深空幹涉測量關鍵技術,為我國深空導航任務實施提供了出色的技術與産品支持。

在深空幹涉測量任務準備與實施過程中,深空幹涉測量任務中心崗位人員既承擔核心的數據處理工作,同時承擔幹涉測量任務總體職責,為了提供嫦娥四号中繼星更高精度的測量數據,陳略常常工作到淩晨。他帶領團隊順利完成系統總體參試狀态設計、任務中心軟硬件系統建設、技術狀态把控等工作。正是因為他對每一個細節的“苛求”,更好地确保了幹涉測量系統正常運行。同事們都說,他就是幹涉測量的“底氣”所在。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12

任務中,陳略經常處于忙到“失聯”的狀态,手機常常打不通,偶然遇到他時也總是步履匆匆地行走在辦公室和機房兩點一線之間,能不出大樓辦的事就不出大樓,能立刻解決的絕不拖延一秒,一切以任務為重。高标準、高效率是他對團隊最基本的要求,在他的帶領下,主管設計師韓松濤始終堅持嚴慎細實的工作标準,副主管設計師李黎是操控技術過硬,操控工程師路偉濤成長為幹涉測量多面手,操控工程師王美巾帼不讓須眉,已經成為一名成熟的幹涉測量全系統專家,操控工程師任天鵬作為主力參與研發國内首套高精度連線幹涉測量系統,逐漸成長為領域高手。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13

鵲橋衛星多長時間完成任務(鵲橋任務成功後)14

▋作者:姜甯、韋琳可、祁登峰、宋星光

▋來源:解放軍報社裝備發展部分社

▋監制:鄒維榮

▋責編:韓阜業

▋編輯:王曉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