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的思想内涵

《論語》的思想内涵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20:43:08

《論語》一書,因其語錄體的短小形式、教化衆人的思想内核,每每會被一知半解的讀者貶低為“心靈雞湯”,我個人将這種現象稱之為“道難輕傳”——真正深度的思想,總會被“嘴尖皮厚腹中空”之人所輕視。

論語的思想内涵相當深邃,并非是坊間形成的“腐儒”印象。

《論語》的思想内涵(論語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1

最初令我個人眼前一亮的,是《論語》述而篇中的一句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單品這句話,就能看出孔子的個人魅力。

“憤”是一種欲望,可以理解成“發憤”;“悱”指心有所悟,卻不能用言語表達的一種思想狀态。

一個人如果有憤、有悱,他就對知識覺悟存在真實的渴望;一個人若不是真的發憤,隻是裝裝樣子,這樣的人,孔子不會去點撥他,因為費盡口舌,也隻是對牛彈琴。

《論語》的思想内涵(論語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2

孔子并不是一個唠唠叨叨的老學究,他深知世上之人,悟性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雍也篇)

如果不對學生的精神境界進行區分,就會造成一個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你想教育别人,可别人并沒有達到“憤”、“悱”的狀态,你的話對他而言,就成了噪音,強行教誨别人,惹得别人翻臉,便成了自取其辱,君子斷不肯為。

《論語》的思想内涵(論語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3

《論語》中也有一些穿越時光的名句,比如人人都熟悉的那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

對于這句話,我在網上看過一個經典解注:學而不思則罔,反映了應試教育中的中國人;思而不學則殆,反映了應試教育後的中國人。

相當比例的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幾乎就是一架學習機器,他們背誦了無數古文經典,卻滿心迷惘,不知道這些詞句的思想内涵是什麼,此為學而不思。

《論語》的思想内涵(論語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4

等到他們長大,變成了成年人,脫離了義務教育,領悟能力得到提升,再品讀當年的文章,終于品咂出妙處來,卻緊跟着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腦子裡想的東西有很多,卻不願行動、更不願學習,此為“思而不學”。

義務教育的痛苦經曆,讓他們急于擺脫學習二字,于是思維變得怠惰,猶如一灘死水,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

一個人的人生,要想有前進的變數,唯一的途徑就是學習,孔子将這點看得格外重要,所以論語二十篇,“學而篇”被後人放在了開篇首位,處處強調學習對人的重要性。

《論語》的思想内涵(論語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5

對于志向,孔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你是随風凋零的雜樹,還是傲立嚴寒的松柏?要證明這一點,就得拉出來溜溜,看你遇到困境是唯唯諾諾,閃身躲避,還是挺身而出,正面應對。

是君子,是小人,觀其行動,一目了然。

《論語》的思想内涵(論語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6

對于仁義,“鄉黨篇”雲: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自家馬廄被焚,孔子回家不問馬匹的損失,隻問有沒有人受傷。

對于責任,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在這個地位,就不要管這個地位上的事情,免得侵犯他人的職權,哀公問政,孔子便隻講為政原則,而不在政治實務上出主意。

今之好為人師者,見此八字,豈可不深思。

《論語》的思想内涵(論語的思想境界有多深刻)7

對于禮數氣質,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個人太過樸實無華,顯得老實巴交,就會趨于“野”的狀态;一個人太過聰慧圓滑,就會顯得虛僞浮誇。真正的君子是文質彬彬,執兩用中,合乎中道。

縱觀《論語》全書,内容包含學習、交友、家庭、國家政治等等,記錄了孔子這位聖人的言行規範。

儒家之道,并非一味說教,也非心靈雞湯,它的内涵相當成熟,一一細品下去,方知今日之市井儒家印象,與孔子所倡導的完全不同,要明白這一點,就需要諸君自行品讀論語,感受此書的魅力。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本《論語》,出版社為中國文聯,内容包含論語原文、名家注釋講解、譯文解釋。

我個人很喜歡這個版本的《論語》,在對具體的語句進行解釋時,往往引經據典,引用了李炳南《論語講要》、焦循《論語補疏》,以及其他名家的注解,将原句掰開揉碎,進行詳細地講解,可以幫助初讀者對《論語》有一個更加清晰、深入的認識,在此推薦給諸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