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深度分析海洋曆史

深度分析海洋曆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8:24:37

據西班牙《趣味》月刊網站近日報道,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着衆多已知風險,如氣候變化、酸化和海洋污染。人類正努力減輕上述影響,但海洋仍将處于脆弱狀态。實際上,在未來5到10年内可能會出現新的危害,對海洋生物構成威脅。鑒于此,一個由劍橋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制作了一份清單,上面列出了未來10年内将對海洋生物造成顯著影響的15個問題。

森林火災背後的推手是氣候變化,雖然燒在地上,但同樣殃及海洋。除二氧化碳外,森林火災還釋放含有各種化學元素的氣溶膠和顆粒物。随後的刮風下雨可能将這些物質攜帶至很遠的地方,并落入海洋生态系統中。例如,2020年澳大利亞森林大火導緻南極地區浮遊植物大量繁殖,繼而造成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死亡。

2.沿海地區暗化

光照對沿海生态系統的良好運轉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海洋正變得越來越暗。全球變暖、海洋污染、風暴和冰川融化能夠攪渾水體,減弱射入這類生态系統的光線。如果程度适中、範圍受控,“遮蔽”光線能夠取得積極效果,例如抑制珊瑚和珊瑚礁的白化現象。但如果頻頻在多地同時發生,就會造成退化壓力,永久影響這些生态系統。

3.金屬污染毒性更強

雖然幾十年前就已經對金屬污染物嚴加管控,但這些物質經常成為“漏網之魚”。在風暴或捕撈活動不斷裹挾下,金屬在沉積物中得以長期存在。但問題還在惡化,由于氣候變化所緻海洋酸化增加了海水和沉積物中金屬的吸收和毒性,這将對海洋動物造成影響。雖然不是所有生物都受到同等影響,但最受影響的将是雙殼綱物種。

深度分析海洋曆史(海洋未來十年面臨的15個新威脅)1

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沼提取锂的蒸發池(法新社)

4.氣候遷徙“掏空”赤道

溫度上升正令部分海洋變得越來越不宜居。物種正在往兩極遷移,因為那裡的溫度更加适合,而生活在中高緯度的生物則可能被來自較溫暖地區的物種所取代。在赤道等熱帶地區則不會出現更替現象,因為最耐熱的物種就生活在那裡。赤道地區這種衰退的生态後果尚不明晰。

5.改變魚類營養價值

氣候變化的持續影響正在影響浮遊生物合成必需脂肪酸。熱度與浮遊生物所能制造必需脂肪酸(包括Ω-3)的數量呈負相關。這種合成作用生變或将引發蝴蝶效應,影響以此為食的物種的營養成分,繼而對海洋捕食者和人類健康産生後果。

6.膠原蛋白新市場

膠原蛋白在化妝品、藥物和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需求越來越大。對膠原蛋白的追逐也推動開發新的來源,而海洋生物就是最佳替代品之一。但是,正如研究人員所指出的那樣,這種新的膠原蛋白來源也可能使減少大規模捕撈的努力功虧一篑。有多個物種(海綿、水母和鲨魚)能夠提供膠原蛋白,但據這些科學家所言,最可持續的方式或許是使用漁業副産品(如皮、骨、碎料),還能為藍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做出貢獻。

7.新的海洋“珍馐”

從海洋到餐桌。奢侈的海洋生物“部位”消費找到了一種新産品:魚鳔。對這種讓魚漂浮的器官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市價已經達到每公斤4.6萬美元。科學家認為這種趨勢是危險的,因為對魚鳔的無節制追求會促使過度捕撈,以及使用拖網等危害環境的技術。

8.深海捕撈的影響

對全球糧食安全的擔憂導緻許多國家過度捕撈。中深層(海平面以下200至1000米)栖息着各種從未被開發或食用的魚類,如燈籠魚(Myctophidae)。事實上,中深層魚類不适合人類食用,但可提供水産養殖所需的魚粉或用作肥料。問題在于,這些動物對碳循環起着重要作用,以至于正是它們負責将水體表面的二氧化碳連同它們的排洩物“埋入”深海。中深層魚類的大規模減少或将切斷最為重要的固碳途徑之一。

9.從海水中提取锂

對電池的需求,包括電動汽車在内,很可能會導緻到2030年對锂的需求是如今的5倍之多。雖然海水中的锂含量相對較低,但一些深海鹽鹵池被認為儲存着大量锂元素。因此,它們很可能成為常規的提取點。但在這樣做之前必須考慮潛在損害,因為這些鹽鹵池很可能栖息着許多地方性物種,其中一些甚至尚未被發現。

10.新的海洋基礎設施

全世界正在建設新的海洋基礎設施,如海上風電場,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漁業和海上運輸需求。這樣做的目的是繼續創造利潤并滿足人類需求,同時優化空間和盡量降低環境影響。然而,沒有什麼是輕而易舉的。由于缺乏一種環境管理與評估的共同監管框架,科學家對這些基礎設施長期内可能産生的影響表示疑慮。

11.海上漂浮城市

海上漂浮城市的概念誕生于20世紀中葉,現在馬爾代夫正接近将其變成現實。這些浮海都市的主要優勢在于令數以千計的家庭得以安居,而無懼海平面上升。雖然設計理念是在适應海洋生态系統的同時,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但科學家認為,城市基底部分或将助推入侵物種的蔓延。

12.綠色能源污染

朝綠色能源過渡是緩解全球變暖的唯一方法。但随電動汽車使用量上升而來的是電池需求的增長。問題是,電動汽車電池往往不作為有害垃圾回收,盡管在其生命周期内存在釋放某些有毒元素的風險。

13.深海物種監測

科學家對時而探出水面的海洋生物的行為了如指掌,不過對那些栖息深海且從不露出水面的生物則是幾無所知。但這種情況即将改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出一種“海洋GPS”系統(名為“水下反向散射定位”),它可以追蹤這些捉摸不定的深海動物,精度可達到厘米級。然而,在這項新技術背後,還存在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對動物行為有何影響。

14.将潛入海中的“軟體”機器人

軟體機器人——得此名是因為受生物啟發使用柔性材料制成——或将能夠比現在的剛性機器人更深入海中。這些器械将有助于深海樣本采集,但也可能将污染物和廢棄物留在這些未被探索的環境中。此外,這些軟體機器人也可能被捕食者誤以為是獵物而吞食。

15.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影響

盡管所使用的新型生物降解材料似乎是遍布世界的塑料污染的對策,但正如科學家所強調,這些聚合物很多未經适當的毒性和生命周期評估就投入使用。尚不清楚将生物降解材料用于服裝等各種産品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何種長期和大規模的影響。目前已被證實的情況是,相較塑料微纖維,一些天然微纖維在被魚類攝入後會産生更強的毒性。

來源:參考消息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