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
廣州市天譽小學五(一)班
作者:李若菡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内容的精彩絕倫自然不必多說,但是,我想針對這本書中兩位重要的人物發表一下自已主觀的見解。
《三國演義》中主要講魏蜀吳三國的争鬥,三國的掌權人分别曹操、劉備、孫權,對于這三位掌權者,史料中都有形容評價過;今天我也想結合史料對曹操和劉備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說劉備,他在文化方面可以說是大字不識,書中是以仁義行事,是正義的化身,我卻不認同這個觀點。劉備自身基本優點全無,隻剩下仁義,就這所謂的“仁義”仍待考證。蜀國雖是劉備領導,但根基是人家諸葛亮打造的,可以說如果不是諸葛亮,蜀國估計等不到三雄并立的形勢,就被魏吳二國吞并了。人們常言,桃園三結義把劉備的“義”體現得淋漓盡緻,便你仔細捉摸一下,就能發現劉備除了當了個大哥,啥也沒付出呀!就連後面拜把的地方、開銷都是張飛提供的,劉備真是白得了兩位武将賺了兩把劍,真是賺翻了;這件事與其說體現的是劉備的義,倒不如說體現的是張飛的義,張飛血虧呀!
兩位得力幹将是白賺的,更過分的是根據地也是靠諸葛亮敲詐的;這并不奇怪,人們說起劉備第一反應必然是桃園三結義,但實際上他并不是那種特忠義的人,而敲詐荊州一事更是有力地證明了劉備不僅不算義,在曆史上更是有污點的人。
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均有劉備曾經是曹操手下人一事,從青梅煮酒論英雄中更是直接說明曹操對他不薄;從這件事隐晦地表示了劉備的性格懦弱而曹操豪氣,盡管人們認為這是劉備智慧的表現。劉備最後卻背信棄義,背叛了曹操,如果我是曹操,也是無法容忍的。我認為大家認定劉備是正派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身上有漢室的血統。劉備字玄德,因有漢室血統優勢,劉備也經常拿血統說事。但我認為血統代表不了什麼,否則父傳子的封建制度為什麼被淘汰了呢?科學家愛因斯坦有着這麼優良的基因,而他的兒子卻是個瘋子;而文學家高爾基的父親是個無賴、酒鬼,但他依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接下來我們看看與劉備形成對立面的曹操,曹操字孟德,在《三國演義》中常有人叫他曹賊,在三國中擔任反派角色,在京劇中更的白臉的代表;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結合史料來看,或許曹操并沒有這麼壞。曹操的父親叫曹騰,曹騰是一個宦官的養子,在朝庭中備受排擠;曹操有一個關系很鐵的發小叫袁紹,吉紹的父親是朝中重臣,曹操看了看自己的老爸,又瞧瞧朋友的老爸,心中肯定會自卑的。自卑既可讓人變強,又可以讓人自暴自棄,在那樣的環境下,曹操更加奮發圖強。他生前努力搞事業,死前仍在關心手下人的生活;他死前的遺囑是讓兒子們把他的東西平分,并要求兒子們對下人多發點錢,對下人好一點,但對魏國的事業卻隻字未提;而劉備死前的遺言卻是讓諸葛亮輔助其兒子統一天下。人死前的話是可信的,曹操的遺言證明了他生前的所作所為就是因為他想活下去、生存下去,亂世出英雄呀。
在十八路諸侯讨伐董卓的時候,曹操傾家蕩産招兵買馬,隻為了國家的一份和平;在讨伐期間,大家隻為己方利益而不肯出兵,曹操愁得慌,于是寫下了千古名作《蒿裡行》來表達自已的不滿,“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力使人争,嗣還自相戕。“兩名表達了對各路諸侯的不滿;”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表達了對百姓的同情。你若說曹操不關愛百姓,這首詩又該怎麼解釋?可就是這樣一位寫出“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詩人,又造成了三國中最多的殺戮;但你說他是一個殘忍的人,他曾有一次馬兒受驚,一不小心踩了農民的莊稼,他立即斷發頂罪!在這古代可是甯斷頭不可斷發呀,曹操真是一個矛盾的人。
或許我對曹操更為欣賞的是他的才華,在軍事方面他表現的才智已經數不勝數;在書法上面他唯一流傳至今的“卷雪”二字,雖不似王曦之那樣千古流芳,但也算得上精品;在詩詞創作方面稱他是位詩人都不為過,其《蒿裡行》《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作品,字裡行間無不體現他無與倫比的魄力和英雄氣概。
可能大家認為我是尊曹貶劉,認為我的觀點很主觀、淺薄;但不得不說曹操的才華是劉備遠遠不及的。
小作者簡介:
李若菡,女,11歲,廣州天譽小學五一班學生。喜歡文學、喜歡曆史,愛畫國畫,喜歡釣魚,是個有主見、冷靜的姑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