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所屬的禽類和哺乳動物都屬于恒溫動物。
恒溫動物具有巨大的生存優勢,這主要體現在更高的體溫可以獲得更高效的能量利用率和運動能力,更快速的神經傳導速度和更快速的反應能力,以及更高效的免疫系統和抵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等。
但是,恒溫這種巨大的生存優勢對應的是巨大的代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巨大的能量消耗;
另一個是巨大的體溫調節壓力。
後者,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所有恒溫動物都既怕冷又怕熱。
各種動物,為了應對這種巨大的體溫調節壓力,可以說是“八仙過海”,進化出各種各樣的裝備和技能。
全身滿布分泌水樣汗液的小汗腺,是人類獨一無二的“新型裝備”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雞比人更怕熱,很大原因在于他們認識到,高溫環境下人主要依賴于出汗來散熱防暑;卻沒有發現哪一隻雞也會出汗。沒有汗腺,不具有出汗的能力,雞自然就比人更怕熱。
但是,不止是雞沒有汗腺,所有具有體溫平衡壓力的恒溫動物,隻有人類全身皮膚滿布用來進行體溫調節的(小)汗腺,具有強大的出汗能力。
我們知道,汗腺主要可以分為兩類:
小汗腺,我們通常說的汗腺在解剖學上稱小汗腺,分泌水樣汗液,在人類滿布全身皮膚,共有約200~500萬個這樣的汗腺。
人體不同部位的汗腺生理意義不同,手掌和腳掌皮膚的汗腺,主要意義是分泌汗液滋潤這些部位肥厚的角質層,增加抓握物體時的摩擦力,提高工作效率。
這種出汗相應于恐懼、焦慮和緊張等情緒壓力,是遭遇危急狀況時逃跑或戰鬥應激反應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緊張時手腳掌心率先出汗的原因。
除了人類,非蹄類哺乳動物掌墊部位也分布小汗腺,具有出汗功能;而蹄類哺乳動物和禽類掌墊卻不分布汗腺。
大汗腺,在人類隻分布在有毛發分布的皮膚,像腋窩,會陰部,乳頭周圍等,分泌含有更多有機化合物的汗液,隻要生理意義是與皮脂腺分泌物一起滋養毛發;另外,有些揮發性化合物還起到傳遞信息的信息素作用。
體表被毛的哺乳動物全身皮膚分布大汗腺。但這些大汗腺卻沒有體溫調節的作用,除了馬皮膚的大汗腺外。
包括雞在内的禽類,全身都沒有汗腺。
胚胎學研究發現,人類手腳掌心部位的小汗腺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小汗腺的發生時間存在巨大差異,後者直到胚胎晚期才出現,意味着小汗腺是在人類是晚近才出現的“新型裝備”,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除了人類以外其他動物都沒有以體溫調節為動機的汗腺的原因。
雞,相對來說,的确不怕冷,更怕熱禽類,是恒溫動物中體溫最高的,通常的正常體溫在40~43℃之間。
這是因為,禽類極度高耗能的飛翔功能要求更高效的能源動員和能量利用率,以及最為迅捷的神經反應能力。
更高的體溫是提供這些高效率最便捷和最有效的的途徑。
因此,禽類不惜代價将體溫“設定”在“擦邊”傷害性高溫(43℃)的臨界值。
基于生存在環境,高體溫意味着面臨更大的體溫穩定和身體熱量保存的壓力。
為此,禽類進化出幾種高效裝備和技能,最主要的就是具有無與倫比的溫度絕緣和隔離作用的羽毛,爪部具有高效溫度絕緣和隔離作用的角質層,以及通常高高的腿(遠離地表,可以極大的緩解與地表溫度交換的壓力。人直立行走,也讓軀幹,尤其是腦部遠離地表,也具有一樣的進化學意義)。
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其隔溫保暖能力,結果是大多數禽類不怕嚴寒。
有些禽類為了節省保暖的成本,選擇了随環境溫度溫度遷徙的“笨辦法”——笨鳥,大概指的就是這些候鳥吧。當然,這些笨鳥通常是那些很能飛,也就意味着對能量利用更高效的鳥。
所謂“有一利通常就必然會有一弊”。
禽類這種高效的保存能量的“設置”卻構成了散熱的巨大障礙,成為一種同樣巨大的生存劣勢。
禽類為什麼沒有進化出汗腺這種高效散熱神器?既然包括雞在内的禽類面臨巨大散熱壓力,如果能進化出像人類出汗這種高效散熱途徑,不就輕而易舉地平衡掉這種劣勢了?
鳥類為什麼沒有進化出汗腺?
同樣是由于禽類需要飛翔的原因,為了盡可能節省能量,它們對體重的要求更為嚴格,身體的組件都必須是輕質材料的。
而出汗意味着身體需要儲存大量液體,對需要飛翔的禽類這顯然是不劃算的。
禽類如何來應對高溫環境的散熱壓力呢?說起來有些可憐,禽類的散熱能力真的很差。
最主要的是通過身體幾個沒有羽毛的裸區作為“散熱窗”來散熱,這主要位于身體一側,特别是翅膀下。
禽類在高溫環境下,主要通過幾種加大散熱窗的散熱效率的行為來散熱,包括擡起翅膀(可以允許更多的空氣通過身體和翅膀之間通道,以利于通過散熱窗散熱),炸毛(就像鬥雞時看到的那樣),以及用嘴巴整理羽毛。
其他的途徑還有“沙浴”,就是趴在陰涼的區域,甚至刨坑把自己埋進涼爽的泥土中,通過增加傳導來增加散熱;
以及加快呼吸來增加散熱。
雞雖怕熱,卻比人耐熱強有力的保溫和可憐的散熱能力,導緻禽類通常不怕冷,卻會怕熱。
就雞來說,正常體溫在40~41ºC之間,在高濕度(空氣相對濕度高于50%)的環境,氣溫高于20ºC就會産生一定的熱壓力。
環境溫度25ºC,散熱壓力進一步增加。
30ºC時,就無法足夠快地散熱,可能會引發中暑。
當然,如果空氣相對濕度不高,雞可以容許的環境高溫要寬泛很多,隻要不接近它的體溫,即40℃,通常不會有生存壓力。
就是說,隻要不是高濕環境,雞的耐熱能力其實高于人類。
原因就是如上所述,雞高達40℃以上的體溫要比人高得多,隻要環境氣溫低于體溫,即就可以通過輻射和對流來散熱。
我們知道,人類和雞生存的環境氣溫常年中極少有機會接近和超過40℃。
因而,包括雞在内的禽類,“選擇”羽毛這種更高效的保溫“設置”是明智的,顯然更容易适應環境,更有利于生存。
小結:雞為什麼沒有汗腺?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