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悠久,其文化影響已經響徹整個歐亞大陸,不僅僅有絲綢之路的輝煌,其内陸的茶馬古道也是一道耀眼的曆史,茶馬古道主要位于中國大陸西南部,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那麼我們今天的城市文化,就一起來看看安化茶馬古道不一樣的曆史風情吧。
馬幫文化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化馬幫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水古稱益水,又叫蚩尤江。據新化縣梅山文化研究協會考證,與安化相鄰的大熊山區域為蚩尤出生地及與黃帝等北方部落征戰的大本營根據地。安化縣梅山文化專家陳首濤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遊區域留下了部分與蚩尤有關的史料、遺存和風俗,該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名。後來,因避諱而改成諧音“思遊”,一直沿用至今。
蚩尤部落聯盟為了戰争的需要引進優良馬種并大量繁殖,以供運輸和騎兵作戰之需。此為安化及古梅山地區養馬的起始階段。而安化馬幫的存在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它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運載手段。
安化高城馬幫興起于19世紀,主要因為安化千兩茶的興盛(清代安化黑茶——千兩茶,曾行銷新疆、甘肅、山西、青海、内蒙、陝西等省區,甚至遠銷中亞等國家和地區)而興起。直至今日,安化縣内仍保留了大量茶馬古道遺址,有的僅剩小段路基,有的綿延數裡。其中保存較為完整的有黃花林場腰子界一段,江南至洞市黃花溪一段、陳王次莊至山口一段、洞市老街一段、永錫橋一段等等。
據記載,從明清至解放後一段時間的數百年裡,這裡商賈雲集,店鋪如林,作坊遍布。遠近茶客到了這裡;肯定要餐宿,并要根據市場行情,決定自己所運茶葉是在此抛售還是繼續外運;如果繼續外運,是雇請竹筏通過麻溪水運,還是繼續通過馬匹陸運。這樣,加上其他商賈,洞市老街就熱鬧了。運輸商品的“竹排”首尾相接長達裡許(有兩百多條),老人們說:清代民國時期,洞市老街商業繁華盛極,運輸貨物的竹排綿延數裡,馬幫列隊,駝鈴叮當,遊人如織,物暢其流,好一派梅山清明上河圖的景象。
如今的安化茶馬古道,山外車鳴聲不絕,山間鈴響馬幫來。遊人戴上大鬥篷,騎上高大的駿馬,走上古道,就開始了“騎馬遊”。坐在舒适的馬背上,踏上了樹叢中間隐約着的一條逶迤的羊腸小徑,濕漉漉的青石闆上有一個個的小石窩,那是馬長期踩踏留下的痕迹。因為山道險峻,眼中情景就有了驚悚的意味,走一步,便有一步的驚心,留下的卻絕對是難忘的記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