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借今易鑒古無古不成今

借今易鑒古無古不成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4 09:47:12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曆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了解曆史、尊重曆史才能更好把握當下,以史為鑒、與時俱進才能更好走向未來。

借今易鑒古無古不成今(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1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出自《增廣賢文》,這句話大意是說,觀察當今社會應借鑒曆史經驗,從而掌握事物發展規律,指導當下的行動,因為現實是曆史的延續,人們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字面意思雖然是借鑒古人及曆史觀察當今,沒有古人的曆史就沒有現在。但是延伸出去講,人生在世,沒有過去怎麼能有現在?更何談未來呢?

過去的雖然過去了,但是如果我們不去總結經驗教訓,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不知道自己哪裡做的好,哪裡做的不好,在當下又如何去做呢?當下固然重要,但是沒有過去的經驗和智慧,當下也是無從下手。

做人做事,要從過去中汲取經驗,做的好的地方發揚光大,做的不好的地方那就要改正,這就是揚長避短。經驗隻可以借鑒,不可以照搬,這就是觀今宜鑒古,一個“鑒”字就說明了一切。古為今用,而不是全搬硬套。

李世民在魏征死後,說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這個典故出處《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與“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過去中學習經驗,從過去中汲取教訓,揚長避短,從而修正當下之路。要知未來路如何走,就要從過去中觀察。不了解過去,怎知未來?因為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很多年前就告訴我們了,正是“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就是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以史為鑒,走向未來。

中國人重史,首先因為曆史在中國社會中具有借鑒意義。通過寫史、論史、讀史,通過總結大量興亡規律和衆多得失經驗之後,發現,人生代代皆相似——不同的時代、演繹着相同的道理,常變的曆史天空、上演着不變的人情故事。代代人不同,事事總相似。

這樣一來,曆史的警醒就顯得格外意味深長,讀“前車之鑒”是為了走“明日之路”:

看史,不是在看别人的舊時舊景,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夕;

學史,不是在學“前事不忘”的老掉牙故事,而是在學“後事之師”的規律性智慧。

曆史,不是陳腐的昨日之舟,而是當明日浪頭來襲時,我們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駕馭好自己那一艘駛向未來的命運之船。我們不知道未來該怎樣前進,那就看過去是怎樣走來;一路走來的曆史經驗,可以指導将來的未知征程。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所謂的培訓大師,包裝得非常好,給人們做培訓,給老闆做培訓。他們的口号是“讓老闆做更大的老闆,讓員工個個當老闆”,大家想一下,沒做過大老闆的人教大家如何做大老闆,自己也是打工賺錢,教大家創業緻富。你們信不信?反正是我不怎麼信。就比如西安的一個所謂的什麼道的培訓公司,自己公司幾個合夥人搞得烏七八糟的,搞得公司分家散夥,然後給别人的企業做企業内訓,最後,好幾個企業倒閉了,曾經火遍西安的一個餐飲大企業,就是被他們培訓倒閉了。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曆史,曆史早就告訴我們,自己沒有做過的,反而還去教别人,那就是紙上談兵,空中蓋樓。所以,我們還是要多學曆史,多學古人的智慧。

備注: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于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于萬曆年間。

《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