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同時它也是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國四大古都之一。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先後在這裡建都,那北京的地理位置到底有什麼特别之處呢?為什麼這麼多王朝都曾把首都建在這裡呢?今天咱們就好好地聊聊這個問題。
北京簡稱“京”,在古代也被稱作燕京、北平。位于中國的北部華北平原北部,東面與天津相接,其餘地區都與河北省相鄰,北京地勢特點明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如同被一個巨大的半圓形山脈包裹在其中。東南地區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南部是平坦的華北平原,北部屬于燕山山脈的軍都山,西部是屬于太行山脈的西山,東部為渤海,具有極高的戰略地位,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太行山山脈位于華北平原西部,是一個很好的防止西北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其間有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等重要關隘。
太行山山脈
燕山山脈位于華北平原北部,也是一個防止東北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有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等重要關隘。
燕山山脈
在這些所有的關隘之中山海關和居庸關是重中之重,自古以來這麼多朝代都把北京作為首都那麼它的防禦肯定如同銅牆鐵壁一般。從北到南燕山的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太行山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組成了保衛北京的第一道防線,遼西走廊的甯遠錦州大同盆地的張家口,大同朔州等軍事重鎮組成了北京的第二道防線。除此之外北京郊區的永定河和潮白河,是阻擊遊牧民族騎兵的第三道防線,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自然是高大堅固的北京城牆了拱衛北京的這四道防線都是異常的堅固。
對于北方遊牧民族來說,最難逾越的是最後一道防線北京城牆,這一點在明末清初,皇太極和崇祯帝之間的較量中體現得淋漓盡緻。皇太極曾經大規模地發動五次入關軍事行動,每次都能順利突破第一第二道防線,如入無人之境。第一次是從喜峰口入關,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成功使用離間計,讓崇祯帝殺掉心腹大患袁崇煥。就算如此,清軍還是始終都沒能攻破北京城,山海關依山傍海為萬裡長城東部起點,被譽為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實際上山海關才是明朝的命門,皇太極始終無法逾越此關,這也是為什麼清軍能夠五次入關卻無力攻破北京城的根本原因。,正所謂“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全國後,北方邊患仍然十分嚴重,于是在公元1381年明王朝開始修築山海關。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山海關以外的地方并不屬于中原地區,仍然是化外之地,那裡是以滿族為主的部落聚居社會,所以山海關就成了中原的一道邊關重鎮。
朱元璋
尤其是靖難之役,朱棣由北平攻入南京登基稱帝。而當時的北方仍然經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脅,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興起之地。
朱棣
所以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平,從地理位置上看明朝首都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就稱其為“天子守國門”。隻是到了崇祯皇帝時明,王朝内憂外患,内有李自成攻城掠地,外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不過當時的後金軍隊還無法逾越山海關,全部被擋在了關外。隻是沒多久李自成攻下了明王朝的首都,大明王朝雖然葬送在崇祯皇帝手裡,但他也十分的硬氣表示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至死不退,吊死煤山于是民間稱其為“君王死社稷”。可以說如果沒有内患,明王朝還可以繼續苟延殘喘。敵人很難從外部攻破北京,可見北京的地理位置是多麼的重要啊。那麼問題來了北京是一個有着3000多年的曆史古都除了北京,北平,燕京之外還有二十多個别稱你知道還有哪些嗎?歡迎在留言區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