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今天,又到了七夕,這個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一起穿越時空,回到漢、唐、宋代,看看那些詩人詞人筆下這段凄美婉約的愛情的模樣,再繼續往前追根溯源,探尋七夕的真正源頭。
古詩詞裡的七夕
它們,
婉約深幽,
訴說了牛郎織女相思
而不得相見的離愁别恨。
▽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 · 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 · 孟郊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它們,
隽永深沉,
道盡了有情人會短離長
歡少愁多的無盡感慨。
▽
鵲橋仙 · 七夕
南宋 · 範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颦,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見,重攪别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蝶戀花 · 喜鵲橋成催鳳駕
北宋 · 晏幾道
喜鵲橋成催鳳駕。
天為歡遲,乞與初涼夜。
乞巧雙蛾加意畫。玉鈎斜傍西南挂。
分钿擘钗涼葉下。
香袖憑肩,誰記當時話。
路隔銀河猶可借。世間離恨何年罷。
它們,
托事言情,
吐露了對摯愛之人的拳拳相思。
▽
七夕
唐 · 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别離還有經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
唐 · 李賀
别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鈎。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行香子 · 七夕
宋 ·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别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鳳栖梧 · 甲辰七夕
南宋 · 吳文英
開過南枝花滿院。
新月西樓,相約同針線。
高樹數聲蟬送晚。歸家夢向斜陽斷。
夜色銀河情一片。
輕帳偷歡,銀燭羅屏怨。
陳迹曉風吹霧散。鶴鈎空帶蛛絲卷。
而它,
更是獨出機杼,
成就了一曲蕩氣回腸的千古絕唱。
▽
鵲橋仙 · 纖雲弄巧
北宋 ·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注:文中插圖依序表現了牛郎織女的故事
七夕的傳統習俗
探究“七夕”的源頭
《七夕》
節選自《四季小品》
作者:朱偉
回到源頭,七七的意味究竟是什麼?從字義說,我以為"七七"首先是生命周期。
現在
許多人都在鼓蕩要将七夕喧鬧成"中國的情人節"。實際上,牛郎織女是因七七相遇硬拉來相會的。回到源頭,七七的意味究竟是什麼?現在多數學者都認定了七是生命的數字--正月初七是人日,所以人有七竅,中醫有七傷,人出生後經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成,死後也要七七四十九天才魂魄散。那麼七七相遇又為什麼叫"七夕"?"夕"是傍晚,可以延伸為晚上,難道從一開始這個"夕",就因牛郎織女要在晚上鵲橋相會?
△清·丁觀鵬·《乞巧圖》 上海博物館藏
從字義說,我以為"七七"首先是生命周期。《黃帝内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的說法:"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
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
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
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
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
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
"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複卦》:"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複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複"是去而複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七夕原始的生殖崇拜意味,我以為是建立在這個之上。
△宋·李嵩·漢宮乞巧圖頁
牽牛與織女本是星座名稱。到東漢人流傳的《古詩十九首》,兩星相對相視的味道突顯出來。
再來看
牛郎織女。牛郎原名牽牛,牽牛與織女本是星座名稱,《史記·天官書》的說法,牽牛星是犧牲,織女又稱"天女孫"。《詩經·小雅·大東》剛出現織女的說法是,"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這裡的"維"是助詞,強調天河就像鏡子,但鑒而有光無影。"跂"是指織女由三星組成,鼎足成三角,并非踮起腳尖無為地眺望。"七襄"是"終一日曆七辰",一日移位七次,也就是逢七來複。鄭玄說,"襄"是駕馭,後人浮想,也就将它理解為完成;"不成報章",也就是"織不成花紋"。"章"其實可以是花紋也可以是典章,"報"還應是"往複"。
緊接着說到牽牛:"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睆"是明亮的意思,"服箱","服"又是"駕",古時駕車中間的馬稱"服","箱"是車廂。聯系後面兩句"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救天畢,載施之行",是面對滿天星象,牽牛織女星座距雲漢無涯,歎在天網下一切徒勞。一開始強調的是天河距離,但遙遙相對之貌,又實在是後來添油加醋的基礎。
到東漢人流傳的《古詩十九首》,兩星相對相視的味道突顯出來:"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先以織女伫候在那裡的潔素明媚來表現牽牛在深遠冷煙迷離處,"擢"在這裡,簡單理解就是"出",但此字本身可組成"擢秀"與"擢穎",以它再連接纖纖與素手,就别有味道。邈遠迢迢,可眼前又偏偏是清淺清盈,這距離就成了悲怆,最後的"脈脈不得語"已經為情事留出了空間。
此時織女的悲戚不止成了感懷主體,她也就被賦予了身份--或者是西王母的女兒或者是外孫女。為什麼加入西王母這個背景?因為傳說中她生了七仙女,七月初七她要下凡,她掌管着天上人間生死。在牛郎織女故事成形前,其實七夕迎接的是她。
△清·陳枚·《月曼清遊圖冊》之七月“桐蔭乞巧”
相會是俗世生殖需要。"乞巧"的名稱,我以為是後來賦予,七夕變成女兒們向織女乞讨女紅機巧,成為三從四德一部分,味道就整個變了。
那麼
,"牽牛"何時變成"牛郎",又安排了他們相會?相會是俗世生殖需要,它把西王母的意味通俗化了。關于織女身世,《月令廣義·七月》引南朝梁殷芸《小說》,詳細叙說了原委:"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妊。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
而鵲橋之說最早來自《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風俗通》是東漢末應劭所撰,原書三十二卷,今存僅十卷。這說法還極悲壯:"髡"是古代剃發的刑罰,為架橋讓織女渡河,喜鵲的頭上都沒了毛。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之七月 - 農曆七月
喜鵲如何才能架成有詩意的鵲橋?南朝梁庾肩吾的《七夕》詩中有:"玉匣卷懸衣,針樓開夜扉。妲娥随月落,織女逐星移。離前忿促夜,别後對空機。倩語雕陵鵲,填河未可飛。"
開頭兩句指宮女将挂着的衣服收入玉匣後登上針樓,按《西京雜記》:"漢采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是"開襟樓"而非"針樓"。"七孔針"是什麼?今天已不可考,但"七孔"肯定是指"七竅"。為什麼是"開襟樓"?從《西京雜記》看,與"月影台"、"鳴銮殿"一樣,隻不過是宮樓名稱。但與"七孔針"聯系,就有實在的生殖意味。
這首詩中說填河的是"雕陵鵲",一種巨鵲。《莊子·山木》:"莊周遊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這就不是溫煦的喜鵲了,無數喜鵲盡心盡力将頭頂毛發掉盡而填河的悲壯也沒有了。吳梅村的《七夕感事》詩:"天上人間總玉京,今年牛女倍分明。畫圖紅粉深宮恨,砧杵金閨瘴海情。南國綠珠辭故主,北邙黃鳥送傾城。憑君試問雕陵鵲,一種銀河風浪生。"填河所生的風浪是另一種悲涼。
"乞巧"的名稱,我以為是後來賦予,将"開襟樓"變為"針樓"又引申為"乞巧樓",七夕變成女兒們向織女乞讨女紅機巧,成為三從四德一部分,味道就整個變了。
文、圖自《朱偉說七夕》(《三聯生活周刊》)、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寫留言」
聊聊你家鄉的七夕民俗,
與你心目中最美的愛情詩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