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涪陵油醪糟是什麼做的

涪陵油醪糟是什麼做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09 21:03:29

涪陵油醪糟是什麼做的(高岩專欄解暑的醪糟)1

還沒入伏,天氣已經熱的不得了。解暑的話,除了吃西瓜喝冰飲,秦人還喜歡喝上一碗帶雞蛋絮的醪糟。甜絲絲、滑溜溜的醪糟酸甜可口,一口下肚暑氣頓消呢。

涪陵油醪糟是什麼做的(高岩專欄解暑的醪糟)2

醪糟重在作醅,俗語叫“捂醪糟”,酒醅是蒸煮過、發酵好的糧食,民間習慣說“胚”,那是誤傳。做醪糟醅用江米浸泡,夏天泡八個時辰,冬天要泡十二個時辰。米心泡軟,水分控幹上籠蒸,用涼水反複沖澆後,再控幹水分拌上糯粉,裝入缸内做醅,做醅的時候要用木棍在中間戳一個洞。酒醅在發酵過程中會産生熱量,如果酒醅溫度過高會影響産酒的細菌生長,還會引起燒醅酸敗。因此,在酒醅中心挖一個洞可使酒醅及時散熱,有利于釀酒的順利進行,這是千百年口耳相傳的工藝。

涪陵油醪糟是什麼做的(高岩專欄解暑的醪糟)3

小時候街上有賣醪糟的小攤,客人來了坐在條凳上,擺攤的老者招呼一聲“要不要加蛋?”,鍋裡添碗清水,手上加勁拉風箱,三兩下鍋就燒開,敲碎一顆雞蛋打入鍋中,舀一勺醪糟醅入内,燒開後加一點枸杞點綴,一碗澄明透亮,酸甜可口的雞蛋醪糟就做好了,老人孩子都喜歡。

涪陵油醪糟是什麼做的(高岩專欄解暑的醪糟)4

醪糟也叫酒釀、米酒、甜酒、伏汁酒,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經過酵母發酵而制成的風味食品,南北方叫法不同。據《酒诰》記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酒起源于遠古,是陳米郁積,發酵後産生的。古人一直有喝米酒的習慣,無論是祭祀還是慶賀農業豐收、戰争勝利,米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涪陵油醪糟是什麼做的(高岩專欄解暑的醪糟)5

《周禮天官酒正》中記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事酒,有事而飲也。昔酒,無事而飲也。清酒,祭祀之酒。“事酒”的釀造技藝在長安、戶縣、周至一帶的村莊裡還有保留,研究民俗學的朱立挺老師說,對不太懂酒的人來說,新釀的酒顔色淺、清亮,味道較淡,适合他們。對于對事酒了解一點的人來說,放一段時間的酒色深一些,再帶點米,口感濃一些。最後要算是喝家子了,對一些老喝家,酒擺上來,看一眼就知道酒的時間長短,聞一下就知道曲是大曲還是小曲、釀酒師的水平高低。

涪陵油醪糟是什麼做的(高岩專欄解暑的醪糟)6

楊慎留下了千古名句“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往事,都付笑談中”。可見,濁是米酒的特征,能釀出來酒質清透,幾乎無色或者微帶淡黃色的米酒,那就是上品了。李白有詩為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可見優質米酒價格之昂貴了。

涪陵油醪糟是什麼做的(高岩專欄解暑的醪糟)7

武松在景陽岡打虎,“三碗不過崗”的米酒喝了十八碗。山東社科院研究員王賽時在《中國酒史》中指出,以武松在景陽岡喝的村酒為例,那種酒接近于現在的黃酒,酒精度數在10度左右。這一點可以從店小二的描述可見一斑:“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作‘出門倒’:初入口時,醇濃好吃,少刻時便倒。”醇濃、後勁大正是黃酒的特點。店家賣酒講究“薄厚”,篩酒的時候用帶網眼篩子的器具将酒糟剝離,使得酒精度數降低了不少。因此,好漢武二郎喝的村酒一定是稀釋過的,所以連喝了十八碗,不過這個量一般人也是不敢企及的。

涪陵油醪糟是什麼做的(高岩專欄解暑的醪糟)8

酒史專家指出,漢朝人飲酒以“石”計,唐朝人飲酒以“鬥”計,可在宋朝均以“升”計。宋代一升約合一斤酒左右,宋人寫詩多以“三升”為限量。陸遊在詩中表述 “山路近行猶百裡,酒杯一舉必三升。”喝上三斤10度左右的酒,在宋朝就算是海量了,想想在夜市上,赤膊大漢一口氣飲上10幾瓶12度的啤酒,是不是有點武松的意思。

醪糟是低度數的甜酒,雖然度數不高,還真見過喝醪糟醉倒的。炎炎夏日,想念兒時在地攤上喝過的醪糟,那醪糟醅撈出來酒香四溢,現在超市裡賣的醅隻有甜味,喝到嘴裡沒有酒香,也自然沒有“人自醉”的心情啦。

涪陵油醪糟是什麼做的(高岩專欄解暑的醪糟)9

高岩簡介

資深媒體人、策劃人、美食專欄作家、中國陝菜網《高岩專欄》欄目主編

“陝菜網”微信平台由陝西仁和萬國律師事務所劉陸訓、劉瑞、金淩律師團隊提供法律服務,如有侵權行為,必将追究責任。轉載請聯系“陝菜網”公衆平台

關鍵詞搜索陝菜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