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地道風物
肉夾馍,肉實一點
心眼呀,也實一點
一張馍,劃開兩層皮,裹滿汁水的肉剁碎抹進去,夾出了地道的陝西小吃——肉夾馍。
肉夾馍,肉與馍之歌。
攝影/陳倉識火
在背靠華山、東臨黃河的關中“東大門”,潼關肉夾馍更是肉夾馍裡走向全國的“佼佼者”。可沒想到,就在11月底,一張張從潼關飛向各地的法院傳票,和一筆無端的巨額加盟費,差點寒了無數潼關肉夾馍商戶的心。
“潼關肉夾馍協會維權訴訟”,緊接着“逍遙鎮胡辣湯侵權事件”而來,想必大家都聽說了:該協會起訴了各地上百家商戶。随即輿論嘩然,當地政府介入,國家知識産權局出面,協會道歉并停止維權,這場“鬧劇”才漸平息。
潼關肉夾馍,以馍酥脆掉渣為特色
和面時加入南瓜汁,就有了金亮的外表。
攝影/陳倉識火
繳納近十萬元的加盟費,會對潼關肉夾馍的發展起到啥促進作用麼?大概更可能的情況是,由于交不起這筆錢而導緻大批商戶倒閉,那才真違背了肉夾馍的原本蘊意——
它應該是樸實、厚道且包容的,是誕生、紮根、活躍于民間的“江湖客”。作為集體商标注冊的地理标志,它是陝西飲食文化與地域認同的濃縮,是無數平凡人的不凡創造。
兩把菜刀,剁肉夾馍。
攝影/陳倉識火
樸實,是因為它好吃、管飽還便宜;包容,是因為馍與肉搭配組合,絕妙卻不絕對,兩者互為烘托,将各自滋味發揮到極緻。所以,肉夾馍是一門搭配的藝術,什麼馍搭配什麼肉,花樣“紮勢滴很”,就這麼搭出的陝西肉夾馍江湖,同樣“紮勢滴很”!
馍差不多,就看肉——臘汁肉各家有絕殺秘籍,臘牛肉同樣擁趸無數;往北有綏德豬頭肉,往西到寶雞,紅油肉臊子“特立獨行”。肉差不多,就看馍——在潼關,千層油酥馍一口下去馍渣直掉;在西安,則是白吉馍站C位,往周邊走走,鍋盔牙子、荷葉餅、狗舌頭餅紛紛吸人眼球......
陝西藏着一個肉夾馍江湖。
制圖/孫璐、吳玖洋
肉夾馍在陝西,到底有多少種吃法?
陝西人吃馍,有多費“肉”?
“肉夾馍”三個字看似字序颠倒,以“肉”字打頭,首先這是一門語言藝術——有人解釋為古漢語省略句用法,其實是“肉夾于馍”;有人解釋為陝西方言“馍夾肉”聽着像“沒夾肉”,老闆怕賣不出去;有人解釋是為了突出肉夾馍之肉的重要性。我更願意相信最後一種說法。
老陝無肉不歡,夾實的肉夾馍真是“撩咋咧”!
攝影/崔宗喜
肉有多重要呢?這麼說吧,先有了臘汁肉,後來才有肉夾馍。如無特别說明,肉夾馍之“肉”專指臘汁肉。不是鹽腌的臘肉,而是老湯熬煮制成,“臘汁”就是老湯,算得上是肉夾馍老店之“魂”,可能三四代人傳下來不斷火,年代越久味道越醇,熬出來的肉顔色也越好看。
做臘汁肉,老陝偏愛用帶着骨頭的肋條肉,這裡的肉既有五花肉般精肉和脂肪的層疊,又有小排濃郁的骨香和骨頭周邊的瘦肉,可謂肥瘦兼備。除了肋條肉,豬的前後腿也是常選部位。
老湯中熬煮出來的臘汁肉。
攝影/陳倉識火
選好的肉不加姜蔥、料酒,也不用加糖調色,隻需用幾味中草藥及香料出味。傳統做法要一夜才能做好——前半夜煮,後半夜悶,中間必須有人守着照顧火候。等到天光大亮,這鍋臘汁肉才算是正式煮好了。看一眼色亮紅潤,嘗一口軟爛醇香,肥肉不膩、瘦肉不柴、脂濃味美。
熬好的臘汁肉就等着被撈出來,剁成肉粒裝入馍中了。如果想選一家肉最“紮實”的店,就看準一家剁肉砧闆已被剁下去一個豁子的,那裡的肉準沒錯。
就找這種架勢的老店!
圖/網絡
肉夾馍裡隻能有臘汁肉,吃這樣純粹的肉夾馍,是西安人百年不變的虔誠。精制臘汁肉夾馍吃絲毫不膩,吃的就是做肉的手藝和品質。要是再加香菜和辣椒,那簡直就是“暴殄天物”,老陝聽了直攥拳頭。
純肉不代表單調,肉的搭配也有講究。假如你第一次買肉夾馍,老陝會勸你别買純瘦的,“柴的冷慫”,最好是“六分瘦三分肥一分皮”,可不能少了肉皮,多幾分濃郁的膠質感,最後再澆點兒濃郁的臘汁,吃着覺得些許粘嘴,不過“那個香你就不管了”!
澆一勺肉汁,是肉夾馍提香的秘訣。
攝影/陳倉識火
寶雞岐山,臊子面的“聖地”,紅油肉臊子不僅用來“咥面”,還被拿來夾馍。臊子肉夾馍除了用白吉馍,還可以用熱蒸馍,不過最特别的還是紅油肉臊子,加點岐山香醋,少了些油膩,多了幾分鹹香酸辣。夏天搭配臊子面,冬天搭配炒面皮,吃的是心滿意足。
香過火的紅油臊子肉夾馍。
攝影/陳倉識火
如果吃清真菜,臘汁肉還可替換成臘牛肉,主打“稀糊爛”的口感,綿軟到牙一碰就碎,留下滿嘴的肉香。逢年過節,臘牛肉是走親訪友的“硬通貨”,尋常日子裡,臘牛肉夾馍配上一碗熱騰騰的肉丸糊辣湯,是西安人冬日裡的完美早餐。
臘牛肉夾馍、肉丸糊辣湯、冰峰
西安人常見的早餐。
攝影/陳倉識火
陝西人吃肉,有多費“馍”?
肉夾馍裡的馍主要分兩大派,西安派的白吉馍,和潼關派的油酥千層馍。肉夾馍之“馍”放到了末尾,并不是說馍就能瞎糊弄了,相反,原本的主食馍馍聽上去變成了“壓軸菜”,在“馍省人”眼裡更是馬虎不得。
白吉馍的面坯為碗狀。
圖/網絡
逛西安的肉夾馍老店,基本上每家都會雇專門的師傅做白吉馍,也叫“打馍”。師傅一手持面,一手持擀面杖,反複捶打敲擊。熟練的師傅一天可以打好幾百個馍,模樣大小所差無幾,放進身側的平底鍋中,先烙後烤,火候對了,才能出好餅。
一般的燒餅面坯為餅狀,而白吉馍的面坯為碗狀,烙馍時碗底朝下烙制,這樣烙出的馍的火色非常漂亮,可以用“鐵圈、虎背、菊花心”來形容——餅皮的顔色要像老虎的後背,餅的四周要圓如鐵圈,馍的花紋得形似菊花心。
幾圈金黃的紋路,說明火候控制得好,馍才焦脆。
圖/視覺中國
新鮮出爐的白吉馍外皮薄而酥脆,咬下去嘎嘣響,而内心綿軟又不乏韌性。用刀輕輕一劈,就立刻分成兩片,俗稱“兩張皮”,夾入臘汁肉,熱乎乎的馍瞬間烘出肉的溫潤香濃。
剛打出來的餅的口味是無法複制的,有句老話叫“甯肯肉等馍,不能馍等肉”,講的就是這個馍一定要趁熱吃,不然皮就不脆了。正宗的白吉馍隻能手工打出來,而潼關的油酥千層馍不同,它在保證油酥風味的前提下實現了批量生産,這是為啥呢?
千層油酥馍,是潼關肉夾馍的标識。
攝影/陳倉識火
油酥千層馍說是千層,實際上也是一整塊,在制作中多出了做油皮、做油酥兩道工序,卻沒有“老酵面”自然發酵這一環節,所以能以速凍餅胚儲存,這也是潼關肉夾馍能走出去,在全國迅速擴張的重要原因。
做好的馍表皮有盤絲,入口馍渣直掉。因為這個特點,潼關肉夾馍還有了一個别稱——酥掉渣肉夾馍。熱馍夾涼肉,旋狀條紋的餅皮入口便綻放開,細嫩的肉結合面香,再配一口爽滑的酸辣粉,完美。
陝西常見的普通燒餅,也經常拿來夾肉。
攝影/陳倉識火
除了以上兩種,吃肉夾馍還有别的馍咧!清真的臘牛肉夾馍,用的是剛烙好的饦饦馍,也就是羊肉泡馍的标配,油少酥脆,吃起來非常筋道。
臨潼油槐鎮的狗舌頭肉夾馍
因為加青椒,就不算是正宗西安肉夾馍了。
圖/網絡
在西安臨潼區的油槐鎮,這裡的肉夾馍不僅可以加青椒,名字還特别可愛:“狗舌頭肉夾馍”,當然不是用狗舌頭做成的肉餡,而是說巴掌大小,樣子像而已。“狗舌頭”裡還加入小茴香和油酥,依然是趁熱吃,肉的滿口留香搭配青椒的勁辣爽口,再融合狗舌頭餅的酥軟,讓人回味無窮。再配一碗涼皮,一個字:忒!
鍋盔牙子。做法像鍋盔,樣子卻大相徑庭。
圖/網絡
長得相似的,還有鹹陽的鍋盔牙子夾馍。雖然叫鍋盔牙子,卻沒有鍋盔那種“大如鍋蓋”的魁梧渾厚,而是多了分秀氣。同樣是不經發酵,揉壓成馬蹄狀,上碳火爐烘烤至表皮酥黃,内裡熟透。比白吉馍薄得多,所以經過烘烤已經全部酥透了,入到嘴裡就更是酥脆可口。
中式漢堡包,越“夾”越快樂!
除了“臘汁肉 ”或者“白吉馍 ”這種經典搭配,肉夾馍還有别的吃法麼?當然有,你永遠可以相信的,是老陝對肉夾馍的想象力。
籠籠肉夾馍,粉蒸肉和荷葉餅也是老陝的至愛。
圖/視覺中國
在西安、鹹陽,流行的還有籠籠肉夾馍。其他肉夾馍是“烤烤烤”,它是“蒸蒸蒸”,糯米粉加五花肉丁拌在一起,放到籠裡蒸,軟上加軟。搭配同樣蒸出來的荷葉餅吃,則是外表勁道,内裡軟糯。
陝北特色,豬頭肉夾馍。
攝影/攝影師160381394783964,圖/圖蟲·創意
位于陝北的榆林,以豬頭肉出名。米脂縣有白水豬頭肉,綏德則有豬頭肉夾馍,别稱“獅子大張口”。肉是豬頭肉。馍是油旋馍,餅旋薄如羽翼,外層酥脆内裡綿軟,油香撲鼻,本身就是著名的綏德小吃。油旋馍趁熱填入鹵得軟爛的豬頭肉,滋滋香十分過瘾。
荷葉餅加肉臊子,是寶雞的另類肉夾馍。
攝影/陳倉識火
肉夾馍如此多彩紛呈,就是讓老陝一口一個“美美兒滴咥”的。賈平凹,這位陝西美食最著名的“宣傳大使”,曾經贊美肉夾馍是“一口咬出月牙,兩口咬出山字”,沒錯,吃肉夾馍還要拿捏好姿勢,馍一定要水平拿着,從兩側咬起,這樣肉汁才能浸入馍中,不會流一手。
孜然肉夾馍,是油炸白吉餅夾青椒炒雞胸肉。
攝影/陳倉識火
肉夾馍誕生于市井,紮根于市井。上世紀初,最早做肉夾馍的老樊家本來隻做臘汁肉,由于當時沒多少人吃得起肉,為了提升銷量,才有了肉夾馍。而且,當時的擔夫挑夫為了方便趕路,往往不會卸貨專門坐下來吃,這時候,一隻手就能拿着吃的新單品肉夾馍,就格外受人青睐。
如果要追溯得更長遠,傳說肉夾馍中的肉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祭肉,國君或族長在祭祀之後将祭肉分切給人們食用,以求國泰民安。于是,人們将神聖的祭肉剁碎夾在馍中食用,希望得到神靈的祝福。
各種類型的肉夾馍
寄托着陝西人在尋常日子裡的堅韌與期許。
圖/視覺中國
肉夾馍生之于民适之于民,才成就了它樸實溫潤的口感。在剛剛過去的“鬧劇”中,國家知識産權局指出,“潼關肉夾馍”是作為集體商标注冊的地理标志,其注冊人無權向相關商戶收取加盟費。
所以,“潼關肉夾馍”不隻是簡單的一個商标,更關乎老陝人長久的飲食文化與地域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幾個字能僅值十萬麼?它是平凡勞動者的不凡創造,是老陝的日常,是無價的藝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