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
廣州大學城迎來了它的成人禮
十八年前 十所高校正式進駐小谷圍島
數萬名大學生拖着行李箱接踵而至
其中就有華南師範大學9個學院師生
小谷圍從此不再是一座孤島
“列車即将到達 大學城北站”
每次一出地鐵
就有一種“回家”的紮實感覺
廣州大學城,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島。2003年,廣州大學城一期工程動工建設,華師等十所高校擁有了“大學城校區”,并于2004年9月份迎來了第一批“島民”。
2004年,華南師範大學首批新生進駐。2005年,華南師範大學9個學院由石牌校區(現廣州校區石牌校園)本部整體搬遷至珠江邊,十七年後,文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體育科學學院、音樂學院、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化學學院、旅遊管理學院、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環境學院、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量子物質研究院、物理前沿科學研究院、環境研究院、物理學部、創業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院、南方核科學計算中心和未來科技研究院繼續在大學城書寫新的篇章。
在廣州大學城的學習和生活,是惬意、恣意和奮發的具體寫照。以中心湖為核心,内環路兩側草木蔥茏,曾被稱為“夜跑聖地”。再往外走,中環路将各大高校、商業區、地鐵站、嶺南印象園、廣東科學中心聯系起來,成為“壓馬路”的最佳路段。大學城外環路段是恣意騎車的首選,道路開闊,風景最佳。
十八年來,數萬名華師學子懷着踏入世界的熱情和懵懂,成為一屆又一屆的“新島民”,在這裡尋到了大學的獨家寶藏,又如離家的孩子般帶着眷戀出島闖蕩。
大學城
是一座大學的城
十所高校十幾萬師生融彙于此
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學術風景
其中“十校互選”的選課風暴
更是各高校破除壁壘之舉
學術風景
(圖為華師十校互選課程——營養與健康的課堂)
“‘十校通選’大家都在搶。”回憶起自己的本科生活,法學院刑法學專業2020級研究生簡雯琪說道。在開設的一百多門課程中,簡雯琪瞄準了和本專業關聯最深的課程——廣州大學開設的刑法與公民生活。選課當天,她早早就守在選課頁面前,系統開放即開搶。成功選上課後,簡雯琪和朋友們就騎上自行車,繞着内環路去廣州大學上課,這是地理上的拓寬,也是思維上的拓寬。“對于本科生來說,大家的專業學習更多還是局限在華師課堂裡,‘十校通選’是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機會。”大學城上的學術氛圍,如同内環路兩側的白楊樹,隻要給它自由生長的空間,自然會生發出一片綠蔭。
百家争鳴之間
亦不乏鬧中取靜
大學城外圍仿佛有層結界
隔絕喧嚣 收容了安靜的學子
大學城,對于華南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2022級本科生輔導員盧渠來說,是一卷放映了七年的老膠片。七年前,盧渠對學校周邊環境還不熟悉,“心裡覺得大學城是一個偏僻的地方”,但當她第一次看到中心湖那番熱鬧放松的氛圍,和廣外的學生一起放風筝時,“好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她感覺自己逐漸被這個島接納了。随着盧渠對大學城認識越來越深,依戀逐漸超過了認知上的熟悉,“它是一個地理上的孤島,也是心靈上的孤島”。這個遠離市中心、自成一派的“孤島”,讓本碩讀文、生性喜靜的盧渠能夠安心讀書、做研究,在硯湖旁埋首書卷,閑時便與朋友在内環“壓馬路”。對她來說,“孤獨”更意味着生長的自由,讓享受獨處空間、和自己進行對話變得順理成章。從學場到職場,盧渠與大學城在更大意義上交融,帶領學生在這個學術的“烏托邦”和生活的“伊甸園”裡繼續探索。
即使出于疫情防控和安全的考慮
學校間開放和交流受到了限制
但“十校一家”的想法仍烙印在師生心中
2004年,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孫歆然以兼班的身份,成為第一批來到大學城的“島民”。一開始,孫歆然并不适應大學城的生活節奏。随着她從學生轉變成音樂學院的老師,對大學城的情感也從最初的不适應,轉變到“喜歡這種不被外界叨擾的地方”。雖然師生交流沒有石牌校區(現廣州校區石牌校園)那麼方便,但學生社群卻十分活躍。華師音院的學生經常去其他學校作合唱指導,同樣,音院學生會去廣州美術學院看展,去星海音樂學院看表演,還能“蹭”到其他學校的“大師課”。其他學校的同學也會專門來華師的音樂廳欣賞音院“三大男高音”的表演。由于學生間的交流變頻繁了,成長實踐機會也随之增多。“大學城還是一個很純粹的地方。”孫歆然總結道。
埋首書卷之外
華師人還在島上書寫各色青春
揮汗發奮 追尋瘋狂 懵懂迷茫
大家總是藏着相似的秘密
恣意青春
大學城的晝
白晝 一切蘇醒
校園人來人往 忙忙碌碌
島上人文質樸 自然親近
大學城為學生保留了一份惬意
大學城校道寬廣 樹木林立
與好友相約在校道上騎車
給忙碌的生活增添一點樂趣
梁明誠雕塑園臨近珠江
學生們在城市森林中團建 野餐
每到落日西斜 眼前一切成為剪影
大學生活又增了一份浪漫和輕松
“趣味百态小屋”女生宿舍四人組,終于開展了早早計劃好的野餐活動。梁明誠雕塑園距華南師範大學不過二三公裡,但姐妹四人都有空的時間卻格外難得。終于等到了小長假,她們準備了沙拉、雞翅和零食,點了四人份的抹茶蛋糕,由于沒有華麗的帳篷裝備,她們就用閑置的窗簾布來當野餐墊,太陽有些毒辣,她們就躲在别人帳篷的陰影下拍照,用藍牙音箱放着最喜愛的音樂,玩着大富翁手牌。四人與杉樹、草地、江邊構成極具藝術感的畫面,這種穿插在生活中的“儀式感”讓忙碌暫時褪下。
(圖為“趣味百态小屋”準備的食物)
“島民”的質樸
讓人“放牧”着青春的迷茫
島上不夠完美
但足夠美好
“感到浮躁迷茫時,我就會選擇騎着一輛自行車到南亭或北亭,然後随便拐進哪個地方。”對于華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學院旅遊管理專業2021級本科生範馨尹來說,南亭和北亭是她在大學生活迷茫時的加油站。“一個人走的時候,那些生活的細節就像皮膚毛孔一樣被放大,你會覺得,原來生活中的煩惱也不過如此。”在南亭村,她遇見了“有求必應屋”般的二手雜貨鋪、大隐隐于菜市場的乒乓球教練,在她看來,這種煙火氣是很安心的,她喜歡城中村真實而不做作的姿态。挑一個無事的下午,騎車拐進北亭村崔氏宗祠對面江邊的大榕樹下,範馨尹沐浴在夕陽中,感受被美景治愈的瞬間。在生活和學業的縫隙裡,村落讓她見到了更多的真實。
(圖為範馨尹拍攝的北亭龍舟隊邊的江岸夕陽)
大學城的夜
晚上 夜幕深沉
有人笃定地追尋夢想
有人在迷茫中摸索方向
都是青春的模樣
華南師範大學深夜騎行
抛去白天的瑣碎
迎着風 聽着歌 體會自由
夜幕降臨 那是一場青春的獨角戲
2021年的秋天,華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學院旅遊管理專業2022級研究生胡則霖保研上岸,留在了華師旅遊管理學院,留在了大學城。為了追尋“研學”夢,他決定以創業的形式和心态打造一個“研學旅行協會”。籌備期間,協會的Logo始終難有定稿,于是,在一個深夜,胡則霖決定出發,繞島騎行。這是他的靈感源泉——少了白天的雜亂,烏壓壓的樹木快速掠過,清涼的風迎面而來,胡則霖沉浸在思維的自由裡。那種前進的瘋狂和刺激給了他靈感,最終,胡則霖将該協會的Logo設計為一個奔跑的人,也可以抽象為無限變化的“X”和“Y”。深夜繞島騎行,是大學城特有的瘋狂,也是大學生義無反顧追尋夢想的注腳。
深夜的華南師範大學一路上
總有幾群學生
剛剛結束學習或工作
結伴壓着馬路
暢想未來
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學專業2021級本科生黎桂婷是華師經管街舞隊的一員。為了不影響白天上課,街舞隊的訓練時間通常安排在晚上。平時,隊員們就在經管學院院樓一樓的舞蹈室裡訓練,在擁擠的舞蹈室裡,他們會進行艱苦的體能練習,“紮馬”的痛苦往往會讓他們在舞蹈室裡“撕心裂肺”地吼叫。在臨近比賽、時間緊迫時,他們還會從晚上九點練舞練到十一點多。訓練結束後,他們便從院樓的後門走到校道,一路騎着車到華師一路路口,或往左拐回宿舍洗澡休整,或往右拐去北亭吃夜宵。華師一路的路口,每晚都見證着這幫“辛苦流汗和快樂覓食都在一塊兒”的舞者的悄然成長。
談到華師人的夜晚
首先是嗅覺上的
其次是味覺上的
宵夜成為大學城深夜的主角
味覺記憶
貝崗小吃街的仙豆糕 雞翅包飯
南亭村的冰粉 仙廟燒雞
北亭村的拔絲地瓜 各色燒烤
穗石村的鍋包肉 酸菜魚
成為深夜裡的魂牽夢繞
白天 總是陷入具體的忙碌
深夜 一頭紮進煙火中
那些獨屬于青春的聚散離合
永遠發生在大排檔 小吃攤
“他們非要來,一百多人,都說是老顧客,非要來。”一串四川話伴着笑聲從仙廟燒雞(北亭店)的阿姨口中道出。這一天,她接到一百多人的電話預訂,學生們先後來到店鋪,如炸開了鍋,說話聲,咀嚼聲,茶杯碰撞聲,聲聲入耳。夜漸深,學生們離去,剩下的客人又續了一杯酒。這就是仙廟燒雞最普通的一晚。阿姨通常在淩晨兩點拉下卷簾門,三四點才能休息,早上十一點,店裡又傳來沖洗新鮮扇貝的聲音。十一二年,周邊的商鋪更新叠代,這家店日複一日的真誠待客之道建立起口碑,陪伴了一場場學生的歡聚及離散。深夜,燒雞飄香,存入一部分學生的青春。
除了四大村落
華師人最熟悉的就是
由十幾間流動商販構成的“小貝”
他們在華南師範大學附近神出鬼沒
靠一套手藝為過往學生提供吃喝 歡愉
小土豆 臭豆腐 燒烤
紫菜包飯 無骨雞柳 甘梅地瓜
總在排隊的鮮榨果汁
炊煙不斷的炒粉炒面
在人氣和整治的微妙平衡中
一句“‘小貝’在嗎”
已經成為華師人的暗号
大學城如今的熱鬧與開放
是十八年建設的成果
一屆屆華師人見證着它的發展
也在這兒收獲了自己的成長
相互見證的十八年
在大學擴招和建設教育強省的背景下
有這樣的一批“遷徙人”
見證了大學城建設初期的艱辛
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2006屆學生黃勇,可被稱為“遷徙人”。入學第一年,因校内宿舍床位緊缺,他和同學搬到華南農業大學附近的五山學生公寓,這裡離課室有四五公裡,每天需要坐校車來往。2005年9月,随着華師進駐大學城,他和同學又搬至此地,每天踩着還是黃土的校道,頂着晃眼的烈日,路過剛栽下的幼嫩樹苗,到新落成的課室大樓上課。又一年,黃勇大四,畢業找工作,常常要坐上搖搖晃晃的公交車,奔赴十多公裡外的石牌校區(現廣州校區石牌校園)和市中心,投簡曆、面試。“遷徙人”的經曆,是大學持續擴招的縮影。
經過短短一年的建設,華南師範大學大學城校區(現廣州校區大學城校園)以全新的面貌伫立在珠江邊。化學與環境學院(現化學學院、環境學院)的實驗用地由4000平方米擴為35000平方米,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的實驗樓由4000平方米擴為45000平方米。時任物理系主任的劉瓊發說,這裡有着60萬平方米的教學用地,價值兩億元的設備費用……在參觀實驗大樓那天,他走了一上午也沒有把每一間實驗室走完。
最初,大學城的道路都是泥路,師生們隻能搭公交或坐出租車到大學城外圍,再步行進入。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中,381路等公交是師生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2005年,廣州地鐵4号線将大學城與廣州市區相連,“列車即将到達,大學城北站”成為華師人熟悉的一聲呼喚,這座小島完成了蛻變。
大學城的建設道阻且長
幸運地是
它擁有一群
和它一起成長的華師人
華南師範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現化學學院)化學教育專業2009屆學生邱萍是早期的“訪島者”。當時,大學城處在建設初期,行道樹還沒散葉,交通也僅限于零星幾條公交線路,這讓第一次離家讀書的邱萍很不适應。後來讓她逐漸喜歡上這裡的,是大學城青春而單純的氣質。下課時,她總會看到輪滑少年的身影掠過蝴蝶亭,廣州大學商業中心前永遠擠着“潮男潮女”,她會和同學騎車去華南理工大學品嘗島内聞名的燒鴿飯,也會去操場聽五月天的演唱會。十幾年後,邱萍再次回到大學城,看到道路兩邊已經草木蔥茏,地鐵、公交、水上BRT和遊艇相繼開通,自己從懵懂書生成為了高中化學老師。邱萍忽然意識到,她幸運地成為了和大學城共同成長的那一代人。
2010年開通的B25路公交
連接起大學城與石牌
成為不少華師學生出行的選擇
“B25就像華南師範大學的校車。”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2022屆學生李曉筱笑着說。為輔修英語專業,2019年暑假,她有一個月的時間每個工作日都要乘坐B25,往返于石牌與大學城。開學以後,她每個周六也是這樣過的。從大學城華師站到石牌的師大暨大站,票價2元,全程不過35分鐘,這樣的便利讓李曉筱習慣性選擇乘B25通勤。早上,李曉筱準時登上B25,和幾乎一車的華師人“離島”,再同他們一起在師大暨大站下車。等李曉筱結束輔修課程從華師正門出來時,已是傍晚。在B25上,她目睹着天色漸暗。經過琶洲大橋時,夜幕環繞着廣州塔,公交車搖搖晃晃,她聽着歌看着窗外發呆,好像一下子治愈了一天的疲憊。“這趟車陪伴了我的大學三年。”回憶起當年跨校區輔修到拿下雙學位,李曉筱想感謝自己的堅持。
一座江心小島
傾聽着我們的意興飛揚
收容了我們的聚散離别
在這座明知終要離開的島上
我們懷着“鄉愁”
過出了青春不逝
日久天長的意味
采寫丨張池 石韻文 黃唯藝 陳湘 黎蓋策
胡蘊姿 梁婉倩 高慧霖 朱鳳敏 葉琪
攝影丨蔡涵宇 彭洛延 魏正骁 龍韻
隋祿源 彭仲宇 杜可昕 石韻文 蘇子彤
黃東 蘇彥霓 梁小容 張池 陳璐 牟航
何藝彤 陳榆斌 曾爾婷 黃今今 陳雨瑤
制圖丨張嘉瑤
執行編輯丨葉琪 蘇子彤
責任編輯丨鄭宇雲 楊柳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