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很多詩人多才多藝,比如唐朝的大詩人王維,除了是一位詩歌大家外,還是一位丹青聖手。他的《辋川圖》就跻身中國“百幅名畫”。此外,宋朝的大詞人蘇轼,不僅詩詞寫得好,在書法上也是自成一派,是曆史上有名的書畫大家。
除了書法和繪畫,還有一種藝術形式也是古代很多文學大家都比較鐘愛的,那就是音樂。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很多詩人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都有描寫音樂的詩作。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例如白居易那首著名的《琵琶行》中對琵琶聲的描寫,形象生動,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首和音樂有關的古詩,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贈花卿》。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一位姓花的名将府上聽曲子時寫的,詩作末尾兩句成為描寫音樂的千古名句,萬古流芳,但是後人卻對其争議不斷。全詩如下: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首詩寫于公761年,杜甫因為戰亂流落到了成都。詩作首句中的‘錦城’即為成都,而成都又被稱為錦官城。試題中的“花卿”是一位名叫花敬定的将軍。他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将,在平叛段子璋的叛亂中立下戰功。叛亂平定,将軍府大擺筵席,杜甫因為與崔光遠有舊,于是也被邀請到府上作客。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贈花卿》是一首五言絕句,單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這首詩就是一首絕妙的音樂贊美詩。末尾二句也成為贊美音樂的千古絕唱。其大意是說:美妙悠揚的樂曲,整日地飄散在錦城上空,輕輕地蕩漾在錦江水上,悠悠地升騰進白雲之間。如此美妙的音樂,應該隻能在天上仙宮中才能聽到。凡間能聽幾回?
詩作首句“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城使人感覺美好,“絲管”與“錦城”相對應,同樣使人可喜。而“紛紛”是多而雜亂的意思,也是從“絲”和“錦”想象而來的。詩人巧妙地将視覺上的感受移來形容聽覺,使我們想見絲管之聲的綿綿不絕和有條不紊,想見聊聊音樂的輕柔,光潔和舒緩。
而第二句“半入江風半入雲”,又通過“風和雲”的加入,給音樂的美妙增加了一些缥缈朦胧的仙氣,這就為下一句的議論“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做了很好的鋪墊。前兩句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個角度形象地寫出了音樂帶給人的美好感受。所以,後二句的議論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古代,人們認為隻有天上的仙樂才是最美妙的音樂。所在地三四句中作者寫到“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樂,是寫它的不同凡俗;用人間的罕聞,寫它的珍貴。這兩句是在前面二句實寫聽曲感受的基礎上,借助想象,把“此曲”的美妙推到無與倫比的地步。這是虛寫。整首詩。虛實結合,互相照應,完美地表現出了樂曲的精絕。
然而這隻是這首詩字面上的意思。盡管後世很多人願意把它當成一首純粹的描寫音樂的詩歌,可是也有很多人聯系杜甫的現實主義詩人的身份以及當時寫作的背景,認為這是一首諷喻詩,諷刺的對象就是試題中的“花卿”,即花敬定。
那麼杜甫為什麼要諷刺花敬定呢?史載,花敬定在平叛段子璋的叛亂中雖然立下了戰功,但是在平叛過程中,他縱容手下兵士燒殺搶掠,大掠東蜀。而且,他還因此居功自傲,目無法記,屢次僭用天子音樂。這對儒家傳統士大夫家庭出身的杜甫來說,當然是絕對不可以忍受的。他,肯定要進行批判。
所以詩作的後兩句“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也被後人看作是杜甫在諷谏花敬定僭越禮儀,演奏天子音樂的行為。衆所周知,在中國封建社會,禮儀制度極為嚴格,即使音樂,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級界限。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句中的天上就暗指“天子”,“人間”就暗指花敬定了。
至于這首詩作的真正含義,後世詩論家圍繞這兩種說法争議不斷。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哪種說法都有它成立的根據。對此,親愛的讀者,你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下方留言讨論。
傳播中國古典詩詞之美,需要你我的參與!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