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生蚝能生吃,而其他的貝類吃完會有寄生蟲或導緻死亡?海洋貝類最常見的緻病微生物主要是諾如病毒、甲肝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 ,其中有研究稱人類感染諾如病毒病例中超過80%是因為生食牡蛎(生蚝)。同時,其他貝類也遠不是洪水猛獸,還有相當多的貝類跟牡蛎一樣被人類經常生食,我簡單介紹一下,肯定不完整,抛磚引玉吧。一、生食牡蛎同樣有緻病風險。生食牡蛎并非沒有風險,活牡蛎同樣有幾率帶有一些能給人類緻病的病菌,比如最常見的諾如病毒。每年都會有一定數量的人群因為生食牡蛎而感染諾如病毒,引發急性腸胃炎。所以正常情況下,可生食牡蛎是要經過滅菌處理的,比如用紫外線照射或投放含氯消毒劑。反而是“純天然”“現捕活吃”的牡蛎更加危險。
生食牡蛎同樣有風險
二、其他貝類也有很多被用來生食。扇貝、江珧柱、北寄貝、鮑魚、象拔蚌、赤貝、鳥貝、中國蛤蜊等都是很常見的可生食貝類。
可生食組——扇貝柱刺身
可生食組——江瑤柱刺身
可生食組——鮑魚刺身
可生食組——象拔蚌刺身
可生食組——赤貝壽司
比較著名不能生食的貝類主要是毛蚶、血蚶、竹蛏、贻貝以及多數蚬類。而且這裡所謂的不能隻是說不建議,因為緻病的風險會比上面所說的貝類更高,但依然有不少人鐘愛生貝的美味,比如上海人聞之色變的毛蚶和血蚶,在其他地區便仍有生食的現象。
不可生食組——血蚶
不可生食組——竹蛏
不可生食組——贻貝
不可生食組——白蚬
三、遊走在美味與危險邊緣。當然,所有可與不可,安全與危險,都隻是一個相對概念。隻要是生食海鮮都有幾率感染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比如前面提到的經過“消毒”的可生食牡蛎依然有緻病風險。徹底加熱依然是現今最為安全可靠的烹饪方式,所以對于安全第一的朋友來說,熟制海鮮也是唯一推薦的食用方式。隻不過總會有些朋友願意為享用美味而承擔一些風險,隻要不感染可能給全社會帶來巨大影響的傳染病(如甲肝),承擔多大程度的風險都不過是個人的選擇罷了。就好象至今在日本,依然有很多老饕對野生河豚趨之若鹜,要說危險,這可比生食貝類危險得多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