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玉滋液,妙氣盈胸懷
日魂月魄空呼吸,到底方知入道難。
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 出自《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八章》
摘要:調息是調控呼吸的操作活動, 也稱煉氣。調息的意義在于通過調控呼吸而孕育和引導内氣, 這是進入氣功境界的重要操作環節。呼吸與内氣直接相關, 通常練功過程中随着日常呼吸的逐漸減弱, 内氣的活動逐漸加強。
一吸一呼為一息, 其中尤以呼氣與内氣密切相關, 内氣多随呼氣而生發運行, 故許多功法注重于調控呼氣, 例如内丹術。
此外, 現代研究已證明調息可調節植物神經系統中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張力, 從而調整相應的内髒組織器官的功能。
調息的内容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呼吸形式的操作, 即按入靜的需要将自然呼吸逐漸過渡到胎息。
二是出入氣息的操作, 即将呼吸之氣息“調柔入細, 引短令長”, 使之綿綿不已, 若存若亡。
本文在此僅介紹第一個方面———呼吸形式操作。
調息是調控呼吸的操作活動, 也稱煉氣。
調息的意義在于通過調控呼吸而孕育和引導内氣, 這是進入氣功境界的重要操作環節。呼吸與内氣直接相關, 通常練功過程中随着日常呼吸的逐漸減弱, 内氣的活動逐漸加強。一吸一呼為一息, 其中尤以呼氣與内氣密切相關, 内氣多随呼氣而生發運行, 故許多功法注重于調控呼氣, 例如内丹術。此外, 現代研究已證明調息可調節植物神經系統中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張力, 從而調整相應的内髒組織器官的功能。
調息的内容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呼吸形式的操作, 即按入靜的需要将自然呼吸逐漸過渡到胎息。二是出入氣息的操作, 即将呼吸之氣息“調柔入細, 引短令長”, 使之綿綿不已, 若存若亡。本文在此僅介紹第一個方面———呼吸形式操作。
練功的呼吸形式大體可分為常用呼吸形式和特殊呼吸形式兩類。前者各種功法普遍應用, 是與總體氣功境界直接關聯的呼吸形式, 後者是某些功法應用, 為達到特定的養生或治療目的的呼吸形式。
常用呼吸形式
常用呼吸形式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胎息。這三種呼吸形式可以看作是調息操作中從日常呼吸形式轉化為練功呼吸形式之統一過程中的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
1. 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的特征是呼吸時可見胸部起伏, 吸氣時胸部隆起, 呼氣時胸部回縮。人在站立時的自然呼吸形式一般即胸式呼吸。歌唱家、運動員等由于經過了長期的鍛煉, 可有自然的腹式呼吸或胸腹式混合的呼吸形式。
練功呼吸形式操作的第一步, 即是将自然的胸式呼吸向深、長、柔、細的方向引導。在氣息操作中, 其操作的準則是要用意不用力。但在呼吸形式操作之初, 完全不用力難以做到, 可以以用意為主, 稍稍用一點力。用力的程度當如古人所說:“不澀不滑”, 即讓出入的氣息通暢自如而又稍有約束。待胸中的氣息出入調勻之後, 就可以引導氣息向下發展, 從胸式呼吸逐步轉為腹式呼吸。這個轉變不可一蹴而就, 而要循序漸進, 一般可采用分段下降的方法。例如先下降到心窩部膻中穴處, 待此處氣感充實了, 氣息出入穩定了, 再向下延伸到臍部, 最後到達下丹田。
在此氣息逐步下降的過程中, 胸式呼吸可過渡為胸腹混合式呼吸, 呼吸時可見胸部和腹部同步起伏。
2.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時可見腹部起伏。
依起伏方式的不同, 腹式呼吸可分為順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兩種。
順腹式呼吸是吸氣時腹部隆起, 呼氣時腹部縮回;
逆腹式呼吸與此相反, 吸氣時腹部回縮, 呼氣時腹部膨出。
從胸式呼吸逐漸過渡到腹式呼吸, 一般都是過渡到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的操作常需經過專門訓練, 難度較順腹式呼吸大一些。
有些功法強調要訓練逆腹式呼吸, 認為逆腹式呼吸的方法對推動内氣的運行更為有利。
例如運氣行小周天時, 常用逆腹式呼吸法, 吸氣時内氣上行百會, 呼氣時内氣下行丹田。訓練逆腹式呼吸法可從一開始就着重注意呼氣, 而不去理會吸氣, 意念在呼氣時引内氣下行, 聚于丹田。久而久之, 呼氣時腹部充實隆起, 吸氣時則放松縮回, 逆腹式呼吸便自然形成了。
無論是訓練順腹式呼吸還是逆腹式呼吸, 操作中都切忌故意挺肚子。腹部的隆起或回縮是氣息吐納自然形成的, 不必人為造作。操作時隻在吐納上下功夫即可, 腹部隻是配合。納氣深而多時, 腹部自然隆起, 而随着腹壁回縮的壓力, 氣息也自然排出。
初形成腹式呼吸時, 往往覺得整個腹部都在呼吸。漸漸地, 随着氣息調整的深、長、柔、細, 就會有一個比較局限和明确的呼吸支點形成。這個點就是腹壁回縮時, 四周壓力向内聚集的中心點。于是, 以後吸氣便入此點, 呼氣從此點出。這個點便是丹田。這個點的呼吸便是丹田呼吸。因此, 丹田呼吸是在腹式呼吸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丹田究竟位于何處以及丹田的範圍大小的問題, 長期以來多有争論。若從調息操作的實踐看, 丹田的位置因各人情況不同可以或高些或低些。按一般說法, 丹田位于臍下三寸 (這個寸是同身寸, 即以被測者自己的拇指節最寬處為一寸) 處。這個位置符合大多數人的情況, 基本上準确。但也有人認為丹田即臍, 臍下三寸是指人在平躺時候的丹田位置, 即臍内三寸。按這種觀點, 丹田呼吸也就是臍呼吸, 即胎息的初級形式。
在嚴格的意義上, 形成腹式呼吸且有了明确的呼吸支點, 即丹田呼吸形成之後, 方進入練功所需要的呼吸形式。胸式呼吸的操作是為了過渡到腹式呼吸, 而腹式呼吸的操作是為了形成丹田呼吸。更進一步, 練功高層次境界要求的呼吸形式是胎息, 丹田呼吸則是進入胎息的開始。
3.胎息
胎息有兩種解釋。一是氣息自臍中出入, 如古人所說:“初學調息, 須想其氣出從臍出, 入從臍滅, ……如在胞胎中, 故曰胎息。”古人提出胎息是為了在呼吸形式上返老還童, 認為胎中的嬰兒是以臍呼吸的。《攝生三要》中說:“人在胎中, 不以口鼻呼吸, 惟臍帶系于母之任脈, 任脈通于肺, 肺通于鼻, 故母呼亦呼, 母吸亦吸, 其氣皆于臍上往來。”胎息的第二種解釋是體呼吸, 即遍身呼吸, 毫毛呼吸。如《蘇沈良方》中說:“一息自往, 不出不入, 或覺此息, 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 無始已來。”胎息的兩種解釋或可以看作是它的兩個階段或兩種形式, 前者是初步的;後者是從前者進一步發展而來的。練功高層次境界所要求的胎息, 是取後者, 即體呼吸。
臍呼吸作為胎息的初級階段, 其層次與丹田呼吸相等或相當。故以上介紹丹田呼吸時, 胎息的初級階段即已經開始了。以下是胎息的高級階段, 即體呼吸。
體呼吸或毫毛呼吸與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最大的不同之處, 是呼吸的通道在主觀感覺上不再經過口鼻。胸式呼吸及腹式呼吸, 包括丹田呼吸, 盡管呼吸的支點變了, 但氣息的出入的通道還都要經過口鼻。或鼻呼鼻吸, 或鼻吸口呼, 或口呼口吸, 或口鼻共同呼吸。體呼吸就不同了, 它要求氣息從遍身毛孔出入, 避免使用口鼻。體呼吸最初形成時, 呼吸的支點還可以保留在丹田, 但氣息是通過周身毛孔直接向丹田聚散, 不再經過口鼻。在主觀感覺上, 隻覺周身毛孔開合, 氣息往來其間, 而口鼻的氣息出入已經微乎其微。
從臍呼吸或丹田呼吸過渡到體呼吸, 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操作過程。這一操作的中心環節是要不斷加強丹田的氣感, 由此會産生兩方面的結果。其一是随着丹田氣感的逐漸充實, 内氣會向周身彌散, 整體的氣感将形成, 且有彌散出體外與外界大氣融為一體的趨勢。另一方面, 口鼻出入的氣息會越來越弱, 漸至似有似無, 時有時無。漸漸地, 氣息自口鼻的出入趨于停止, 而氣息自毛孔與外界的交換成為自然。順此一增一減的趨勢因勢利導, 體呼吸的操作目标就會自然而然地達到。
特殊呼吸形式
練功的特殊呼吸形式有數十種之多, 茲選擇有代表性的幾種作簡要介紹。
1.停閉呼吸
吸氣、呼氣之間或一次呼吸之後停頓片刻再繼續的呼吸方式。例如吸—停—呼、呼—停—吸、吸—停—吸—呼等方式。這種呼吸方法中的“停”可以起到保持當前狀态的作用, 它肯定、延續了當前狀态, 因而是一種以逸待勞的加強。故呼氣之後的停頓相當于加強呼氣, 吸氣之後的停頓則突出了吸氣。
2. 提肛呼吸
吸氣時有意識地使會陰部肌肉收縮, 呼氣時放松會陰的呼吸方式。一般練周天功時需配合提肛呼吸, 其他靜功也可擇時選用。提肛呼吸可用于治療中氣下陷的各種疾病, 如内髒下垂及脫肛、痔、癬等, 如同時配合逆式腹式呼吸則效果更佳。
3. 發音呼吸
呼氣或吸氣時配合吐字發音的呼吸方式。一般配合呼氣時發音可瀉實, 如呼氣六字訣;配合吸氣時發音可補虛, 如吐納導引功中的“山根納氣”法。
一更端坐,下手調元氣。混沌無言,絕念存真意。呼吸綿綿,配合居中位。撥轉些兒,黍米藏天地。
二更清淨,心要常虛守。默默回光,照見無中有。趕退群魔,振地金獅吼。頃刻功成,便與天齊壽。
三更雞叫,冬至陽初動。取坎填離,直向泥丸送。火運周天,爐内鉛投汞。九轉丹成,白雪飛仙洞。
四更安樂,萬事都無想。水滿華池,澆灌靈根長。靜裡乾坤,仙樂頻頻響。道大沖虛,名挂黃金榜。
五更月落,漸覺東方曉。谷裡真人,已見分明了。玉戶鸾骖,金頂龍蟠繞。打破虛空,萬道金光皎。—— 宋代·王玠《【商調】挂金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