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的留守兒童的忠告,盡可能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正月初五過去了,許多外出務工的農民又要去外出務工了,孩子在哭,媽媽也在哭,但為了工作,為了掙錢,不得不又一次分離。看着這樣的畫面,我也禁不住淚流滿面。
什麼是留守兒童?按照百度上留守兒童的定義,“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适齡兒童少年。” 五十多年前的我,處境和今天的留守兒童一模一樣。
我的家鄉在北方的一個小縣,當我出生的時候,父親在另外一個縣工作,母親是一位農村公辦小學的教師。在當地人看來,我父母都是吃公家飯的人,也讓人羨慕,但在這背後,也有許許多多的辛酸和淚水。
當媽媽去“教書”時,就要把我放在姥姥家,我也是哭得撕心裂肺。哭的哭的睡着,然後早晨再哭醒,因為想媽媽。
幾個弟弟妹妹的童年也是如此,因為媽媽要“教書”,我的弟弟、妹妹都是四個月後送到奶媽家,有的在奶媽家到2歲才回家,有的甚至長到6歲才回家。媽媽每月工資34元,給奶媽12元。
父母兩地分居,今天來看,100公裡的距離算啥,可在交通落後的年代,父親一年一次探親假,大概是12天吧。直到我17歲時,父親才調回我們縣。
弟弟妹妹從奶媽家回來後,還是沒有人照看,弟弟、妹妹分别寄放在姥姥家、姨姨家生活。再大一點,自己做飯自己生活。在别人家裡生活,盡管親戚們對我們不錯,但内心的感覺是一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再加上表哥表姐們冷言冷語(可以理解,親兄弟姐妹都要打架),内心覺得十分痛苦而無處訴說。自己上了初中後,能住校了,覺得十分快樂。
這樣的結果是,弟弟妹妹相互之間缺乏親情,凝聚力不強。弟弟妹妹們性格差異很大,但在奶媽家住的時間長的,在姨姨家的都有一個共同點,不善言談,不善與人交往。而且文化課學習成績都一般。還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年紀很小就會做飯,生活自理能力超強。
弟弟妹妹們長大後大家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自己組建家庭時,一定不要兩地分居。一定不要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我想對有孩子的打工兄弟姐妹們說,今天出去打工,為了糊口有許多無奈,但還是勸你們,想一想孩子的感受,要創造條件,盡可能地全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愛替代不了父母的愛,雖然父母可能會打罵孩子,但孩子也喜歡跟父母在一起。
有的城市的政府和企業為農民工着想,辦實事,目前,想辦法創造讓農民工全家團聚的條件,提供廉租房,讓農民工子女在打工所在地入學。因為他們意識到這是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國家的未來的大事。
全家到一個地方去打工,去那些讓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城市。那怕住的差一些,也要全家在一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