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後出血,到底應該怎樣止血?
作者 | Hemo
來源 | 急診醫學資訊
臨床中,經常遇上外傷來的患者帶着血淋漓的身體來到醫院,老百姓對于止血常常存在誤區,比如傷口表面蓋了紗布,但壓迫的部位卻是在傷口周圍,血源源不斷地往外丢失,實在是浪費。
那麼外傷後出血,到底應該怎樣止血?下面這幅流程圖送給大家:
原圖出自美國外科醫師協會出血控制基礎課程
對于肉眼可見的出血,可以将敷料蓋在傷口上,直接将敷料進行壓迫,使用手指的平坦部位或手掌進行壓迫,注意是壓在傷口上方,而不是傷口周圍,不要因懼怕疼痛而不敢壓迫。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在第一塊敷料上方再蓋住一塊敷料,并增加按壓力度,持續按壓傷口,直到停止出血。不要頻繁取下查看是否止血好。如果你不能持續按壓傷口,可以在敷料上方緊緊纏上一條繃帶,如此可以将敷料固定在傷口上。注意不要力度太大。
對于直接壓迫無法制止的上下肢出血,可以采用止血帶進行止血。但現實環境中很少會有現成的止血帶,如果是這樣的話,可以用一條布當止血帶并纏上患肢,然後用棍狀物将布條擰緊。
自制止血帶的使用方法:
将一塊布或繃帶折成長條狀,寬度不低于2.5厘米,如果可以的話,将止血帶纏在傷口上方大約5厘米處,将繃帶末端系在一根棒狀物上,轉動棒狀物以擰緊止血帶,持續擰緊,直到出血停止,注意固定棒狀物,以防止止血帶松動,需注意記下止血帶開始使用的時間(很重要),盡快撥打急救電話。
出血止住後如不确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急診外科醫生幹預,或者無法控制出血,出血量很多,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損傷如頭、頸、胸腹部等,平時在服用抗凝及抗血小闆藥物,妊娠等,需撥打急救電話或就近就醫。在急診就診時,重點告知醫生受傷的具體時間,受傷的原因,受傷經過,受傷後哪裡或哪些部位不舒服,已進行的處理,以往患有的疾病,平素在服用的藥物,女性患者還要告知月經情況。忌諱一來就招呼醫生快止血,快止痛,快挂鹽水。醫生經過問診與查體後得到初步印象,完善必要的檢查,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對檢查和處理進行時間上的合理安排,有時還會叫相關的專科醫生進行會診。
關于受傷現場止血帶的使用,目前文獻認為大多數情況下是安全有效的,對成年人和兒童均适用,并發症不足2%。不能過分誇大止血帶所緻的缺血作用而忽視其止血作用,尤其是嚴重損傷合并肢體外傷出血的患者,使用止血帶可以降低此類患者的并發症,減少輸血需求。
在野外條件下,确定性的止血措施因距醫院路途遙遠而無法馬上進行,但長時間的止血帶止血會導緻永久性肢體缺血的風險。動物研究中,止血帶纏上3小時可以維持神經肌肉功能的恢複,但達到6小時恢複能力明顯降低。目前TCCC指南建議對于肢體出血上止血帶的患者,需每2小時重新評估,如果符合以下标準,則将止血帶轉換為止血或壓迫敷料:1)患者沒有休克,2)肢體沒有截肢,3)可以做到密切觀察傷口出血的情況。應該避免反複松動止血帶以重新灌注肢體,這樣做會導緻失血增加而沒有任何益處(可能使缺血再灌注損傷惡化)。由于存在再灌注綜合征的風險,隻有在有密切監測和實驗室化驗能力的情況下才能移除已經使用超過6小時的止血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