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聰明人的四條天規

聰明人的四條天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12:33:06

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意思是說,天道規律就是減損多餘的來補充不足的,而世間的法則恰恰相反,總是熱衷于減損自己缺乏的,卻孜孜不倦的去追求自己已經盈餘的。

比如,人們不惜減損自己本來就不多的時間、親情、健康以及福報,而且追求更多的金錢名利,就算家裡已經金玉滿堂,還是不知道滿足,總想越多越好,甚至一個人守着滿屋子金銀财寶不知道幹什麼好。其實說實在的,人真正的物質需求是極其有限的,正如國學經典《增廣賢文》所言:良田萬頃,日食三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很多時候,财富或者物質并非多多益善,而是夠用就好,如果用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去換這些身外之物,是不是太不值得了呢!

我們讀老子的道德經,不難發現:天道與人道之間,很多時候,真的是截然相反的,也正因為如此,認識天道規律,轉變自己的思維定式,就變得尤為可貴。

本期内容,悅讀國學繼續和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道德經的話題——真正的聰明人,會牢記這三條天規,往往福澤深厚,好運不期而至!

聰明人的四條天規(會牢記這三條天規)1

一、治人事天莫若啬——語出《道德經》第59章

直譯——管理團隊、修養身心,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愛惜和節儉

《朱子治家格言》有雲:一針一線,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我們能夠真正做到不去鋪張浪費,而是節儉愛惜的時候,其實節儉的是好運,愛惜的是福報,而非有限的錢财。

修養自身,也是一樣的道理,愛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把心思放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面,不要和莫須有的瑣事爛人糾纏不休,唯有如此,才能有機會改變現實,實現夢想。

一個人能夠愛惜自己的時間精力,就是有正事兒,隻有“有正事兒”的人,才不至于虛度此生。

治人事天莫若啬,這裡的啬,包含了節儉和愛惜這兩層意思,《韓非子·解老篇》言:少費謂之啬。意即不做無謂的消耗。

其實,節儉并不是摳門,該花的還是要花,但是要愛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物盡其用,不浪費,這樣的人,才能運勢長保。

王永慶,肥皂隻剩下一小片,也不舍的丢掉,而是粘在整塊肥皂上繼續使用。

被稱為“香格裡拉之父”的郭鶴年,更是為人低調,拒絕奢華,據說,他身上穿的衣服,幾乎沒有超過百元的,上下班都是擠地鐵,偶爾來不及時,就打車上班,去過他辦公室的人,都不敢相信那是超級富豪辦公的地方,還以為進了“鴿子窩”,而且,他的沙發和書桌都是很多年前的款式,對此,郭鶴年解釋說:整潔即好。

人們往往會說:越有錢越摳門,其實,那些富豪并不是摳門,而是節儉和愛惜,這是一份難得的品質,因為對于這些成功人士而言,他們根本不缺那一丁點的錢,僅僅是不想浪費而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匆匆流逝的,不僅僅是我們的時光生命,還有我們的健康财富以及福報。唯有珍惜,才能減緩這些最寶貴的東西離去的速度。

聰明人的四條天規(會牢記這三條天規)2

二、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語出老《道德經》第67章

直譯:我有三件寶物,持有并保護着,一是慈愛,二是節儉,三是不敢事事争先恐後。

慈愛和節儉,都很好理解,那麼,老子為什麼要說“不敢為天下先”也是三寶之一呢?會不會過于保守甚至怯懦呢?

絕非如此。

不處處争先恐後,這是一個人成就和格局的體現,舉一個形象一點的例子,我們看那些德高勢隆的大人物出現,從來都是穩穩的走在人群中間,那些在最前面一溜小跑的,都是跟班或者随從。哈哈,例子可能不太恰當,不過很能說明問題。

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次位,而把團隊的利益、把衆人的利益放在首位,這樣的人,衆人會不由自主的把他推舉到領袖的地位。

而那些一門心思為自己謀求私利的,很難有長久的發展,很快就會舉步維艱,甚至自毀前程。前一陣子爆出的某知名企業的高管向合作企業索取高額回扣一事,恰恰說明了這一點,本來這高管年輕有為,年薪百萬,如果她能把自己個人利益先放一放,好好幹,時時刻刻把團隊的利益放在首位,還愁沒有發大财的機會?隻能說,大好前程毀在自己手裡,實為可惜。

聰明人的四條天規(會牢記這三條天規)3

三、知足之足,常足矣——語出老子《道德經》第46章

直譯: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富足。

不知足,永遠會覺的自己匮乏,那麼必然永遠有貧窮之感,當然也就很難快樂。我們常說:知足常樂,隻有知足的人,才會真正活的快樂。

一個人要想過得快樂,活的成功,就應該牢記四個字——少欲多施。

少一些欲望,就可以做到知足;多一些施舍,就能夠為自己積福。把自己用不到的,多餘的東西拿出哪怕極小的一部分,幫助一下那些有需要的人,那麼,你的福報會因此而與日俱增,你的好運必能維持長久。實際上,很多商界大佬都深谙此道,他們獲得财富之餘,也願意拿出一部分來回饋給自己的衣食父母,不管他們出于何種訴求,畢竟也是真真正正幫助了别人,理當更好的成就自己,其實我們不用擔心什麼“好人沒好報”,正所謂: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如《孔子家語》所言:為善者,天報之以福!

聰明人的四條天規(會牢記這三條天規)4

那麼,不知足又會怎樣呢?

《史記》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好極了——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欲望不加節制,往往會失去自己想要得到的;擁有了還不滿足,繼續強求更多,那麼結果往往會失去本來擁有的。一句話:可以努力争取,但一定看淡得失,可以全力以赴,但不能背道而馳。這個道理,老子在《道德經》裡面一言以蔽之: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一味的貪求,沉湎于自己的欲望之中,會迷失自己的本性,行事颠倒錯亂,終為天道法則所不容,典型的例子之一——和珅,原本憑自己的本事,善于經營,合理合法得來的家産業加上乾隆皇帝的賞賜,足夠他的孫子輩舒舒服服的安逸享樂,可是這家夥就是不知足,看見好處就想占,見到财富就想得,最終怎麼樣?——聚斂的财富沒有享用多少就被法辦,财産充公,年紀輕輕命喪黃泉,真應了老子所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凡事适可而止才是最好,根本就沒有更好,更不存在十全十美,把握好一個“度”字,告訴自己,差不多了,可以了,不要太貪,不要強求,做人,如果能夠懂得止于至善,就做的了恰到好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