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國物理學家帶領的國際科研團隊在太空中制造出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态(BEC)。在 6 分鐘的自由落體時間内,BEC 上進行了 100 多次實驗。這标志着涉及 BEC 的微重力實驗有了顯著進步,而之前在落塔内進行的自由落體微重力實驗隻能維持數秒。更重要的是,它還利用國際空間站的零重力操作 BEC,這将為多個物理領域的重要實驗敞開大門。
BEC 是具有整數量子自旋原子的集合體。這意味着這些原子不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約束,而且當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它們可以同時處于系統基态。因此,它們表現為單個宏觀量子的狀态。1995 年,首個 BEC 被造出,并從此在很多物理領域,包括從量子光學到宇宙學,都證明有實驗用途。
圖 | 被發射進入太空制造 BEC 的原子芯片(來源:德國航空航天中心)
和很多量子态一樣,BEC 非常脆弱,因此它作為重力和磁場等外力傳感器很有用。然而,這種脆弱性也意味着 BEC 會因與環境的接觸而輕易地被破壞。因此,研究人員非常謹慎地屏蔽了熱和電磁場。可是人們仍然無法屏蔽重力:“我們通常用原子幹涉儀來測量旋轉、加速等慣性力,”漢諾威萊布尼茲大學的丹尼斯·貝克(Dennis Becker)說,“如果有重力就會有很大的偏差。”
每天三次自由落體正如愛因斯坦著名的等效原理所指出的那樣,在自由落體中進行的實驗與零重力下進行的實驗是局部等效的。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2007 年恩斯特·拉塞爾(Ernst Rasel)和漢諾威萊布尼茲大學等機構的同事籌備并觀察了一個容器内的 BEC,它從在萊梅微重力研究中心(ZARM)146 米的落塔中做自由落體。研究人員注意到落塔中的凝聚态比地球上的固定實驗室穩定得多。然而,他們每天最多做三次實驗,而且凝聚态每次自由落體時間不到 5 秒。因此,科學家一直努力推動在地球軌道中創造 BEC。2018 年 5 月,NASA 将冷原子物理實驗室(CAL)發射到國際空間站。
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貝克,拉塞爾和同事們将“原子芯片”加載到火箭上,通過不同的路線進入太空。原子芯片由包含有铷-87 原子的微米級磁光阱構成。芯片被放置在一個 3 米長的艙内,艙内有電子器件、激光器、電源等設備。它搭載 MAIUS-1 火箭,于 2017 年 1 月在瑞典發射到 243km 的高空。當火箭到達最高點時,研究人員立刻對這些原子進行強制蒸發冷卻——在僅僅 1.6 秒的時間内成功獲得包含有 105 個原子的 BEC。
在随後 6 分鐘的自由落體運動中,研究人員在凝聚态上完成了 110 次實驗。貝克解釋說,這是謹慎的前瞻性規劃和 AI 的共同成果。團隊對一系列實驗進行預編程,不同實驗間有一個參數在一直改變。“實驗儀器也會做部分實驗,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評估,這樣就能為下一次實驗帶來最大價值。”貝克說。
未來可能會有讓人震驚的科學發現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結果與地球上類似的實驗拟合較好。
“對于‘是否存在沒有預測到的新的物理理論?’這一問題,我的回答是沒有,”貝克說,“但是這項任務的主要目标是讓該技術為未來任務做好準備,那時可能會有重大科學發現。”比如,在未來發射任務中,研究人員想獲得可用于測試等效原理的複合凝聚物。
“令人驚奇的是你可以在火箭在做實驗,”巴黎冷原子專家雅各布·雷切爾(Jakob Reichel)說。他補充說,這次實驗很有說服力,說明技術可以交由工程師做進一步開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