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紫禁城最簡單的介紹

紫禁城最簡單的介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07:06:48

2022年是故宮建成的第602年。古人将紫微星看作“帝星”,命宮主星是紫微的人便是“真命天子”。中國古代星象學說中,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稱紫禁城。紫禁城的命名也來源于此。從1406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營造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到了清末,共有24位皇帝曾經在紫禁城度過新年。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昔日的皇宮才向百姓敞開大門。2019年,故宮曾開展紫禁城内過大年的活動,邀請廣大遊客一起熱熱鬧鬧地過大年。那麼,曆史上紫禁城裡過春節有哪些習俗和賀歲禮節?宮裡曾經發生過怎樣的賀歲故事?

紫禁城最簡單的介紹(紫禁城裡如何過大年)1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軸 清 丁觀鵬 郎世甯等繪 故宮博物院藏

清宮書寫春聯顔色不同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曆史悠久,《燕京歲時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皇宮和民間一樣,都有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紫禁城最簡單的介紹(紫禁城裡如何過大年)2

乾隆禦筆五言春聯:五雲迎曉日;萬福集新春。

每年春節前,紫禁城内就由有名的翰林們書寫春聯,并于臘月下旬懸挂。像清朝時宮裡的春聯一般在臘月二十三“封印”(官府将官印封存,不再辦公)後懸挂,具體多在臘月二十六。

但是,清朝和明朝不一樣。民間貼春聯,無論哪個朝代都是用喜慶的紅紙,而清朝時,皇宮中的春聯用紙卻是白紙。“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邊藍邊,非宗室者不得擅用。”由此可知,清宮的春聯,不是用紅紙,而是用白紙或白絹書寫,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内。

清宮春聯為何使用白紙或白絹?主要緣于滿族人崇尚白色。滿族人冬天打獵,獵手都是穿白色衣服。入關執掌政權後,滿族人将崇尚白色的習慣帶入宮廷中,并一直延續到乾隆時代。直到接受漢族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多,滿族平民的春聯才漸漸變成紅的,但也用所在旗的顔色鑲邊,而清宮的對聯一直是白的。除了崇尚白色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宮裡的廊柱都是紅色的,如果春聯也用紅紙書寫,與周圍的顔色相同,而白紙的春聯醒目,與周圍的紅色可以形成顔色對比。

清宮中春聯的書寫,最初用滿文,清中葉後改用漢字。紫禁城内内外外的門,都要書寫和懸挂白色的春聯。據《楹聯叢話》,“紫禁城中各宮殿門屏槅扇皆有春聯,每年于臘月下旬懸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

宮裡的春聯,還有一點與民間不同,民間是貼,而宮裡是“懸挂”,由于紫禁城裡各宮殿的大門上都有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門釘,春聯無法像百姓家一樣直接貼在門闆、門框上,所以需要制作好邊框後,懸挂在門上或宮殿的柱子上。

每年到了臘月二十六,宮裡都是從乾清門開始懸挂春聯。乾清門的春聯寫道:“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環紫極;皇圖千禩永,堯天舜日啟青陽。”太和左右門書:“日麗丹山,雲繞旌旗輝鳳羽;祥開紫禁,人從阊阖觐龍光。”有趣的是,清朝翰林們為宮裡寫春聯都不會同時使用“日”和“月”,因為這倆字合在一起是“明”,怕被定個為大明招魂之罪。

乾隆皇帝自诩為十全老人,也是一個有福氣之人,他在皇宮中題寫了多副對聯,其中太和殿對聯:“帝命式于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甯。”中和殿對聯:“時乘六龍以禦天,所其無逸;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保和殿對聯:“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鑒,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

乾隆還曾經親筆題寫過一副春聯:“五雲迎曉日;萬福集新春。”乾隆的“五雲”就是俗話說的“五色祥雲”,五雲聚集的景象在古代被認為是“聖祖”降世的吉兆。整副春聯之中又有五色祥雲又有萬福聚集,這一副對聯無論挂到宮門口和家門口,自然都是大吉大利了,不過,這副春聯用紙和宮裡不同,而是與民間春聯用紙相同,是接地氣兒的紅色。

皇帝過年要“封寶”

中國古代采用農曆紀年,元旦和春節是同一天。據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師謂元旦為大年初一。”據《清史稿·志六十三禮七》:順治八年,定元旦、冬至、萬壽聖節為三大節。

清朝的皇帝延續舊制,也放年假。在過年期間,皇帝封閉玉玺,稱為封寶,停止辦公。官府也休年假,封閉印信,停辦公事。皇帝封寶、各級官府封印的時間相同,大緻從臘月二十三左右一直到元宵節後。

據《清稗類鈔·時令類》記載,每年年末皇帝封寶日,在乾清宮還要舉行封寶儀式,封寶之前還有道程序叫洗寶,要在乾清門西一間屋下設洗寶黃案,上設坐寶黃案,洗寶用銀盆,用畢交工部。清代還形成與封寶相關的慣例。如“封寶前一日,由翰林撰寫門聯”交工部,封寶日,宮中皇帝所在之處,要先放爆竹。封寶後,由工部堂官懸挂于宮殿。

過年之時,按照民俗,百姓家家貼“福”和春聯,裡裡外外洋溢着喜慶。宮裡過春節也一樣。不同的是,宮裡的“福”字是皇帝親題的“福”。

春節宮裡書“福”賜福,始于康熙朝。每年正月初一,先将第一個“福”字挂在乾清宮正殿,再把其餘的“福”字張貼在宮廷内廷各處。他還将“福”頒賜給王公大臣和地方封疆大吏,以此聯絡君臣感情。後世的皇帝禦賜“福”字,已經成為皇家典制。

康熙四十二年(1703)除夕,查慎行榮幸地成為康熙賜“福”字的第一人。查慎行是著名作家金庸先祖,他在當年被康熙特授翰林院編修。之後,他曾3次随康熙巡遊塞外,歲時風土,悉記以詩。這位詩學蘇轼、陸遊,一生作詩萬首的有福之人,深得康熙帝器重,親書并賜查慎行“敬業堂”牌匾。康熙留下的墨寶天下第一福,不在故宮,在恭王府花園。

這個福字,暗含有“子、田、才、壽、福”五種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壽、多福”。更為珍稀的是,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福壽合一”之“福”,福字上方加蓋了“康熙禦筆之寶”印玺,是為其祖母孝莊皇太後“請福續壽”所作。自得到了這個“福”字後,孝莊皇太後的身體竟奇迹般地康複了。有感于皇帝的一番苦心和孝心,也為了永久保存這獨一無二的“福”字,孝莊皇太後命人将其刻于石碑上,祈求多福。

賞賜給大臣的“福”字儀式,在乾清宮和重華宮舉行。按規定能夠接受賜字的除了軍機大臣、兩書房翰林和内務府大臣外,還有二品以上的官員。皇帝親筆寫的“福”,受賜的大臣跪在案前,雙手接過皇帝寫後并蓋上自己印章的“福”字,磕頭謝恩,得到“福”的大臣一路舉過頭頂,寓意全身是福。

到了雍正朝,延續歲末賜福的典制。雍正三年(1725)年春,雍正親書一“福”字賜予宋可進,以示嘉獎。這是因為雍正元年(1723)春,清廷命川陝總督年羹堯為撫遠大将軍,率兵進駐西甯,宋可進為參将往援,在鎮海堡斬敵獲勝。後任陝西甘州提督的宋可進,領兵清廉,禮賢下士,出入簡樸,受部下及士民擁戴,因此雍正皇帝非常器重他。

乾隆是清朝在位最久、最長壽的皇帝,也是一位勤奮的詩人。他一生作詩4萬多首。清帝在新年賜福、書紅,表示一年有一個紅火的開端,這也是民俗。從乾隆朝起,已經上升為一種國家禮儀。乾隆元旦試筆的習慣一直堅持到他在位的最後一年。嘉慶元年(1796年2月9日)除夕,86歲的乾隆将皇位禅讓給嘉慶,聽着除夕的爆竹聲,乾隆留下第61首元旦開筆詩《除夕》:“此日乾隆夕,明朝嘉慶年。古今難得者,天地錫恩然。父母敢言謝,心神增益虔。近成老人說,雲十幸能全。”落款乾隆寫的是嘉慶元年,并沒有寫乾隆六十一年。嘉慶還是有“福”的,父親最終将皇位禅讓給了他。

據《清稗類鈔·時令類》載,道光初年,皇帝加賜“壽”字,在重華宮舉行茶宴,舉行詩詞聯句。這也成為清宮的一種禮儀。

這些禦筆親賜的“福”字,多以絲絹為紙箋,以丹砂為底色,上繪金雲龍紋。當年,那些“得福”的文武百官都深以為榮,無不視為至寶而精心保管。

宮廷設宴賜群臣

據《清史稿》記載,康熙八年(1669年)制定了朝會的各種規矩,要求元旦、冬至和萬壽節三大節時,都要在太和殿舉行儀式,邀請大臣與外藩王參加。

紫禁城最簡單的介紹(紫禁城裡如何過大年)3

《紫光閣賜宴圖》卷 清 姚文瀚繪 故宮博物院藏

當年參加儀式的有王以下各官、外藩朝鮮、蒙古諸臣,鴻胪卿引諸王、貝勒按順序從不同的門進入殿内,并按規定的順序站立。鳴贊官立殿檐者四人,銮儀衛官六人負責鳴鞭。

先由欽天監報時,然後銮儀衛官高喊一聲“鳴鞭!”

此時“啪啪啪”三下淨鞭,儀式正式開始。午門鳴起鐘鼓,中和樂聲響起。當皇帝走進太和殿大門,中和樂戛然而止。銮儀衛官贊“鳴鞭”,鳴贊官贊“排班”,王公百官就拜位立跪。這時,宣表官奉表出,丹陛樂響起,群臣皆三跪九叩。鴻胪寺官引朝鮮等使臣,理藩院官引蒙古使臣就拜次,向皇帝三跪九叩,此時,響起丹陛樂。禮畢樂止,退立如初。皇帝一聲“賜坐”,群臣暨外臣皆就立處一跪三叩,按順序坐。皇帝再喊一聲“賜茶”,典禮完畢。

銮儀衛官高喊“鳴鞭!”于是又響三下淨鞭,皇帝起駕回宮,群臣才退下。此時,中和樂作,皇帝回宮。

雍正四年(1726年),詳細記載了元旦中午,雍正請賜午宴給群臣的典禮儀式。

元旦上午九點至十一點,身穿朝服的大内官員們,都聚集在太和門,文武各官聚集在午門。按例行儀式舉行典禮後,賓客們入宴席。

十一點至十二點,在丹陛(宮殿台階之上的月台)上張黃幔,陳列金器,宴會準備就緒。皇帝入禦殿後,按照官員等級入席,雍正皇帝高高地坐在禦筵寶座前,鴻胪寺官引領内大臣、内務府大臣、禮部、理藩院長官員設嘉賓席,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坐丹陛上的貴賓席,其餘官員按照事先布置好的座次入席後,皇帝賜茶。官員一齊叩首。

皇帝飲茶畢,侍衛給大臣敬茶。王以下的官員就座次跪,複一叩首。皇帝飲茶完畢,掌儀司官分執壺、爵、金卮,這時奏響了丹陛大樂《海宇升平之章》《萬象清甯之章》,群臣站起。

掌儀司官舉壺倒酒于爵,進爵大臣向皇帝進酒。酒敬過皇帝三巡後,奏響丹陛大樂《海宇升平之章》《萬象清甯之章》,尚膳正奉旨給各席分賜食品,其間每一步掌儀司人員均會奏樂相應,所奏唱樂章有《海宇升平之章》《萬象清甯之章》,然後,表演蒙古樂歌,接下來滿族大臣入場,表演滿族舞蹈,然後有對舞和樂歌表演,當表演瓦爾喀式舞蹈時,有蒙古樂歌相和,把民族融合景象呈現給皇帝。表演完畢,一起向皇帝行叩首禮,最後還有雜技與百戲演出。歌舞聲中,宴會結束。群臣行一跪三叩禮,銮儀衛官高喊“鳴鞭!”于是又響三下淨鞭,皇帝起駕回宮,這時,鳴中和韶樂奏《海宇升平之章》。

如此莊重的元旦盛宴,把封建社會的等級、君權地位在儀式中表現得淋漓盡緻。

正月舉辦千秋宴

清宮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時,都要舉辦宴會。在曆史上,清宮共舉辦過四次千秋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60歲大壽時舉辦了第一次盛況空前的千秋宴,邀請了7000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參加。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康熙又在乾清宮舉辦了千秋宴,這是第二次,當時年僅12歲的乾隆作為皇孫也參加了這次盛宴。宴會後,康熙題《千叟宴詩》一首。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下令耗時十三年編纂《四庫全書》完工,這部巨著共有7.9萬卷,約8億字。這一年,乾隆73歲,又添了五世元孫,四海升平,國力強盛,兒孫滿堂,乾隆心滿意足,除夕當晚在皇宮中擺出了年三十的家宴。

據檔案記載,當年乾隆皇帝年三十的家宴為“金龍大宴桌”,所用物料有:豬肉65斤,肥鴨1隻,菜鴨3隻,肥雞3隻,菜雞7隻,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關東鵝5隻,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6隻,魚20斤,鹿尾4個,大小豬腸各3根。此外,還有制作點心用的白面5斤4兩、白糖6兩。

家宴後,乾隆下令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在乾清宮大擺千秋宴慶賀,被邀請的人中,除了各級大臣外,還有從民間奉诏進宮的3000多名老人,設席800桌。此次宴會耗資巨大,僅兩淮客商前一年就為此事獻禮100萬兩。康乾盛世,康熙和孫子乾隆在位時間長且高壽,有财力和精力舉辦千秋宴。

第四次千秋宴是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在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舉辦的,當時剛剛禅位3天的乾隆皇帝決定在甯壽宮皇極殿舉辦千秋宴。據《清實錄》記載,“侍太上皇帝禦甯壽宮皇極殿。舉行千叟宴。賜親王、貝子大臣、官員、蒙古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年六十以上、兵、民、年七十以上者三千人。及回部、朝鮮、安南、暹羅、廓爾喀貢使等宴。其一品大臣、及年屆九十以上者。太上皇帝召至禦座前。親賜卮酒。并未入座五千人。”

據此記載,此次出席千叟宴規模也很大,乾隆在席間親賜70歲以上老人每人銀牌一枚,上刻“太上皇帝禦賜養老”以示紀念。這次千叟宴後,乾隆繼續以太上皇的身份執政3年,直到駕崩。

康乾時期共舉辦過4次千秋宴,之後由于财政匮乏,内憂外患,清代再無力舉辦這樣的宴會了。

皇家戲樓看大戲

受漢文化的影響,看戲與聽戲成為清代宮廷最重要的文藝娛樂活動。清朝皇帝和後妃們,都非常喜歡聽戲。清代宮廷中演戲,以乾隆和光緒兩個朝代最為昌盛。戲曲的繁榮,與清代各朝皇帝和後妃們的喜愛有非常大的關系。

紫禁城最簡單的介紹(紫禁城裡如何過大年)4

暢音閣大戲樓

據清代昇平署檔案記載,道光時期,每逢傳統節日,除夕、元旦和元宵節、端午等,都要舉辦演出。除夕的早膳、午膳、晚膳都有宴戲。宮廷對于戲曲演出非常重視,演出的地點除紫禁城内乾清宮(正大光明)、重華宮(漱芳齋)、甯壽宮的暢音閣大戲樓外,還有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等處。

戲劇的演出離不開舞台,乾隆在皇宮苑囿和行宮搭建了許多戲台。按照功能不同分成幾類,一種是搭建在帝後寝宮内的戲台,用于宴戲和清唱,如倦勤齋戲台;一種是在寬闊的生活區搭建的舞台,如漱芳齋舞台,主要用于演出一般戲劇;還有一種規模宏大的三層大戲台,用于群仙神道祝壽和連台本戲,如紫禁城暢音閣戲台。

清代雖然沒有4D和特效功能,但是超級戲迷乾隆斥巨資建成暢音閣戲台,分上中下三層,并設天井上下貫通,上中兩層井口安設辘轳,可以根據劇情需要升降演員,變換道具,造成從天而降、場面宏大的戲劇舞台效果。據《嘯亭續錄》記載,“乾隆初,純皇帝(乾隆)以海内升平,命張文敏制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練習,凡各節令皆奏演。”張文敏是張照。乾隆七年設樂部,張照精于樂律,乾隆任他審定樂章。乾隆八十大壽時,在皇宮上演了這部改編自《西遊記》的《升平寶筏》,一共十本,240出戲,相當于今天的240集大劇。乾隆這位古稀老人,追戲的熱情一點不亞于如今的年輕人。戲迷乾隆追劇的目的,一是喜愛,二是好大喜功,靠技巧與排場為大清朝彰顯國威。

除夕和元旦、元宵節期間會上演一些節令戲,多是神仙給皇家拜年祝壽問安的故事,如《喜朝五位》《太平春宴》《早春朝賀》《對雪題詩》是立春時上演的劇目。還有一些傳統折子戲劇目,如《西廂記》中的《拷紅》等。

慈禧也是個戲迷,清朝的《月戲檔》記錄了慈禧每個月看戲的時間、地點和劇目。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都是慈禧聽戲和看戲的日子。慈禧太後不僅是個戲迷,而且還很懂戲,精通曲律,唱詞,當她發現哪個演員不合“規範”時,就責令換掉。

演戲都有忌諱。慈禧屬羊,有關羊的戲禁止在宮廷演出。《蘇武牧羊》《洪洋洞》《牧羊卷》等都在禁演之列。一次,在演出《玉堂春》時,剛一出場,演員唱了一句“羊入虎口難生還”,慈禧大怒,自己屬羊,羊入虎口,能有好下場嗎?于是,慈禧下旨把這名演員逐出宮去,并永遠不得演戲。另外一名機智的演員也唱此戲,将“羊入虎口難生還”改成“魚兒落網有去無還”,結果深得慈禧的歡心,這句詞被一些戲班沿用至今。

皇帝與後妃對戲劇的癡迷,主觀上是為了享受,客觀上對京劇的繁榮與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原标題:紫禁城裡如何過大年)

來源:北京晚報 沙敏

流程編輯:u02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