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比喻的形式有幾種

比喻的形式有幾種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03:32:25

比喻的形式有幾種?我在通釋古籍中發現,古人講道理時經常用平行比喻,雖然現代語言交流中也經常用到平行比喻可惜衆多研究者對古人經常用到的平行比喻常常忽略,遇到時處理不好,形成解釋脫節問題平行比喻有的很像類比,但被比喻的事物不是同一種類事物,很像是兩種不同事物的比較下面通過舉例一一說明,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比喻的形式有幾種?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比喻的形式有幾種(比喻中的平行比喻)1

比喻的形式有幾種

我在通釋古籍中發現,古人講道理時經常用平行比喻,雖然現代語言交流中也經常用到平行比喻。可惜衆多研究者對古人經常用到的平行比喻常常忽略,遇到時處理不好,形成解釋脫節問題。平行比喻有的很像類比,但被比喻的事物不是同一種類事物,很像是兩種不同事物的比較。下面通過舉例一一說明。

例1

《論語·衛靈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通釋成現代的語言就是:

做工的人要做好活兒,必須首先使做工的工具順手;生活在某個國家,就要為那個國家賢德的大夫做事,把那些仁厚的士做為朋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這裡實際是先打個比方,就像做工就要置備順手的工具一樣,做人就要靠近賢明的領導,結交仁厚的朋友:賢明的領導不會埋沒人才,在他們手下可以施展才能;仁厚的朋友可以給自己良好的影響,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前者是喻體,後者是本體,沒出現比喻詞。這種打比方叫“平行比喻”,簡稱“平喻”。

子貢問仁,孔子沒有回答怎樣實行仁德,卻以靠近賢明的的領導、結交仁厚的朋友來回答他。言外之意,“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是“為仁”的保證。

例2

《論語·子張》: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

通釋成現代的語言就是:

各行各業的工匠在作坊店鋪裡來成就自己的事業,君子通過學習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段話中前一句是比喻的喻體,後一句是要表達的真谛,是本體,沒有比喻詞。這是比喻修辭中的“平喻”:就像工匠們要在作坊店鋪裡完成産品的制作成就自己的事業一樣,君子要在學堂裡、書齋中、社會實踐中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實現自己的理想。

例3

《孟子·萬章章句下5》:

抱關擊柝——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承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通釋成現代的語言就是:

做守城的更夫就要敲好梆子——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糧倉的小吏,說進進出出的帳目清楚就是了;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說牛羊長得壯實就是了。

這是一個比喻句,運用的是平行比喻修辭方法。“抱關擊柝”是條件關系的緊縮複句短語,意思是隻要抱關就得擊柝,是喻體。這句話傳遞的意思就是幹什麼吆喝什麼,後面直接用孔子對做委吏乘田的态度的事例說孔子是如何“抱關擊柝”的。這裡破折号後面的内容是本體。

例4

《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與“善之與惡,相去若何”既不是一問一答,也不是簡單的并列,其實這裡運用了“比喻”——“平喻”的修辭手段,正像唯之與阿,相去很少一樣,善之與惡相去的也就如此而已。

“若何”既不是“何若”的筆誤,也不是“幾何”的筆誤,可釋為“也就像這麼多”“如此而已”。何,本來可以釋作“多”的,表示時間不長、數量不多、差距不大。

例5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兩件平列的道理打比方,是喻體,它不是老子要表達的主旨,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才是老子要表達的意思,後者裡四個并列的道理作本體。就像“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一樣,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是一個平行比喻,沒出現比喻詞。

例6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這是個挺有特點的複句,看起來前後像是存在因果關系,但是,它們不互為因果,隻是并列在一起,從修辭角度看,“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運用了比喻修辭方法:就像魚不可脫于淵一樣,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種沒有比喻詞的平行比喻叫“平喻”:魚本來該深藏的水裡才能存活,魚脫于淵必亡;國之利器是國家的重器和機密是不該給人看的,示人會失,必害國。因為“魚脫于淵”就是“失其所”,“國之利器示人”也可能會“失其所”。

例7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是一個兩重複句。就像“躁勝寒,靜勝熱”的道理一樣“清靜為天下正”,這是一個平喻構成的并列複句,因為是比喻,很像因果關系,但是它們不互為因果,通過平行比喻明确道理,要保持清正,因為它是天下的正确的行事原則。

例8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與“聖人之道,為而不争”并不是簡單的并列,實際是在用天道和人道進行比較,是鼓勵效仿“聖人之道”。“天之道利而不害”是喻體,是聖人之道的參照,強調的是聖人之道。就像“天之道,利而不害”一樣,“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聖人之道所為的一定是對百姓有利的事,而且還不與人争利,不與自然抗争。本章的“天道”與“人道”既有區别,又有交融。此“天道”是自然生發出來的,此“人道”是聖人在主觀支配下遵循天道的軌迹的行事原則,是一個動态運行的過程。它們相似的交融點是“為而不争”與“利而不害”,“為而不争”當然是“利而不害”。

例9

《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詩》曰“瓶之罄矣,惟罍之恥”——王室之不甯,晉之恥也:《詩》說“酒瓶空空如也,正是酒罐之恥辱”——王室不安甯是晉國的恥辱。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出自《詩經·小雅·蓼莪》。引述的語言是直接轉述的方式出現的,是整句話的一部分,隻加引号,不加冒号。

句中引述的“瓶之罄矣,惟罍之恥”與“王室之不甯,晉之恥也”是一種比喻,意思就是:正像酒瓶空空如也,正是酒罐的恥辱一樣,王室不安甯是晉國的恥辱。

例10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在這首詩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是一個并列的平行比喻喻體,本體是“我”要“暫憑杯酒長精神”振作起來。

平行比喻往往出現在議論之中。在議論文中有時用篇幅較長的文字打比方,然後引出道理,我們常稱之為“比喻論證”。其實它就是一種平行比喻的形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