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成本管理會計重點總結

成本管理會計重點總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1 19:39:02

第四章 成本要素

企業所持有的存貨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
  1. 原材料
  2. 在産品,即沒有完工的産品
  3. 閑置的零部件或消耗的材料
  4. 完工産品
存貨控制系統包括對以下内容的控制:
  1. 預訂存貨
  2. 購買存貨
  3. 收取存貨
  4. 儲存存貨
  5. 将存貨發送給銷貨商并保持合适的存貨水平
對存貨持有量進行控制的主要原因:
  1. 持有大量的存貨,成本昂貴且浪費,因為企業本來可以将這些存貨占用的資金用于其他方面
  2. 如果企業存貨耗盡,生産将受到幹擾,會造成潛在利潤的損失
  3. 儲存存貨會增加企業額外的成本
  4. 長時間持有的存貨可能會變質或報廢,從而導緻大量浪費
持有存貨的主要原因:
  1. 确保有足夠的存貨滿足完工産品的意外需求
  2. 在各個生産步驟之間提供一個緩沖
  3. 能夠獲得可能的批量采購折扣
  4. 能夠應對材料供應方面的季節性波動
  5. 能夠解決原材料使用量或生産需求量方面的差異
  6. 有利于保證生産過程的平穩
  7. 作為生産過程的一個重要部份,例如葡萄酒需要儲藏一段時間才能發酵
  8. 在通貨膨脹時期,可以作為對未來上漲價格的一個對沖

與購買和持有存貨相關的成本

持有成本包括下列要素:
  1. 儲存存貨的成本以及監測存貨水平的成本
  2. 用于購買存貨的借入資金産生的利息費用
  3. 為保護存貨而發生的保險費用
  4. 如果存貨報廢而發生的成本
  5. 如果存貨變質損毀而發生的成本,包括浪費成本和處置成本
訂貨(獲得)成本包括:
  1. 與訂貨或接收訂單有關的管理與辦公費用
  2. 運輸貨物發生的運輸費
  3. 企業自己生産存貨的成本,而不是從外部供應商那裡采購。
缺貨成本是指當企業存貨耗盡而發生的相關成本。包括:
  1. 企業銷售量受到損失而發生的成本
  2. 不得不緊急訂貨以補充存貨的成本
  3. 生産停工損失,例如機器不得不進行額外維護的成本
  4. 工人停工帶來的成本
  5. 企業聲譽和形象受損帶來的成本,例如潛在的未來銷售損失
最常用的存貨量控制:
  1. 再訂貨點(ROL):是指決定在再次訂貨時現有存貨的持有水平。
  2. 再訂貨點ROL=存貨的最高耗用量*收到訂貨的最大間隔時間
  3. 最低(緩沖)持有量:是指為避免缺貨允許存貨持有的最低水平。

最低持有量=再訂貨點—(平均耗用量*平均間隔時間)

最高持有量:是指存貨持有量達到了造成企業資源潛在浪費的水平。

最高持有量=再訂貨點 再訂貨量—(最低耗用量*最低間隔時間)

再訂貨量:是指企業達到在再訂貨點時需要采購的存貨量。

再訂貨量=最高持有量—最低持有量

平均存貨量=緩沖持有量 1/2再訂貨量

經濟訂貨量EOQ =√ ̄2CD/H;其中C=單次訂貨成本,D=一定時間内的存貨需求量,H=一定時間内單位存貨的持有成本。

可使用的其他存貨控制系統包括:
  1. 對存貨的訂貨周期進行定期評估。對于低成本存貨,通常使用90—60—30技術。即:當存貨量下降到60單位時,将訂購30單位的存貨,使存貨水平恢複到90單位的最高水平。
  2. 兩箱系統:将采購的存貨放入兩個箱子,當其中一個箱子中的存貨耗盡時開始訂貨。
  3. ABC分類法:根據存貨的單價将存貨進行分類。A類存貨較為昂貴,因此對其進行較嚴格的控制,以降低存貨成本。C類存貨較為廉價,企業以較低的成本持有大量的這類存貨,因此對其使用嚴格控制且管理費用較高的存貨控制方法是不恰當的。
  4. 帕累托(80/20)分類法:基于存貨價值與存貨數量之間的統計關系發現,多數情況下80%的存貨價值其數量隻占20%,因此企業應該将精力集中于高價值存貨的有效控制。
存貨計價方法:

先進先出法(FIFO):假設所有發出的存貨都是按照最先購買的存貨最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

先進先出法的優點:
  1. 先發出舊存貨符合邏輯,這樣可以避免其變質或報廢
  2. 容易理解
  3. 剩餘存貨的計價将更接近于可能的重置成本
先進先出法的缺點:
  1. 應用該方法比較耗費時間,尤其是當企業多批次按不同價格購入存貨時
  2. 管理人員發現按不同價格計算同類材料的成本 ,決策變得困難起來
  3. 如果存在較高通貨膨脹,發出存貨的價值将與當前市場價值相差甚遠

後進先出法(LIFO):假設所有發出存都是按照最後收到的存貨最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

後進先出法的優點:
  1. 發出存貨将按照更接近于當前市場價值的價格進行計價
  2. 管理者會對當前價格更加了解,因為發出存貨的成本更接近于當前價格。這可能會更有利于進行決策。
後進先出法的缺點:
  1. 對這種方法理解起來略有困難,因為可能會發出多批存貨以滿足總需求
  2. 決策可能會更加困難,因為存貨價格的不同以及存貨物理上的轉移,即最舊的存貨會先發出的事實與成本計價方法不同。

加權平均法:該方法要求對企業持有的所有存貨計算平均成本。每當收到新存貨時,就需要重新計算一次平均成本。發出的存貨與剩餘的存貨的單位成本相同。

存貨的平均成本=收到的存貨總成本/收到的存貨總數量

加權平均法的優點:
  1. 材料價格的任何波動都會被平滑掉,從而簡化決策
  2. 比先進先出法和後進先出法更簡單,因為不需要确認存貨的不同批次
加權平均法的缺點:
  1. 計算出的價格與實際成本不符,并且當價格波動較大時會變得更加複雜
  2. 如果存在通貨膨脹,平均成本的計算滞後于實際價格波動,不利于核算的及時性

重置成本法:該方法按重置成本對發出材料計價。從而保證了發出存貨的價值與市場價格更加一緻,但是對管理層來說比較困難,并且不符合國内稅務局的有關規定。

高進先出法

低進先出法

生産率:對生産預期産量水平的勞動力效率的一種衡量。

衡量勞動力效率的指标:

生産率(或效率)=生産實際産量的預計工時/生産實際産量的實際工時

生産能力比率=實際工時/預算工時

生産量比率=生産實際産量的預計工時/預算工時

生産業務量比率=生産率(或效率)*生産能力比率

激勵計劃可以分為三類:
  1. 個人激勵計劃為達到所設置的個人目标的員工提供獎勵。
  2. 集體激勵計劃為達到目标的團隊提供獎勵。
  3. 全廠範圍的激勵計劃為達到目标的整個工廠提供獎勵。
  • 優點:降低了部門間引發嫉妒的可能性,并且員工更可能認同公司及公司目标。
  • 缺點:一些認為個人努力沒有被認可的員工會有意見,他們可能會變得消極。
用來激勵員工的一些典型的激勵計劃有:
  1. 計件工資計劃:當産量超過目标時提供獎勵。獎勵與超過目标的額外産量有關,并為超過目标的每件産品支付獎勵。另一種是時間節約計劃,為成功地在低于标準的時間内完成工作的員工提供獎勵。缺點:會誘使員工倉促完成工作而生産出低質量的産品。
  2. 高工資率計劃:
  3. 日工作量法:
  4. 利潤共享:将企業所賺取的一部份利潤付給員工。這種計劃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獎金在不同年度之間會産生波動,而它與個人的努力無關。另一個問題是獎金需要納稅。
  5. 簡單的利潤共享計劃的一種方案是遞延股票信托計劃。在這種計劃下,公司将利潤的一部份付給一個企業内部用于購買股票的信托基金。然後這些股票按約定的比例分配給員工。這些股票不會立即帶來納稅義務,雖然這些股票被出售後需要納稅。
  6. 業績相關支付計劃:直接将員工的年薪與他們的工作業績聯系起來。
将激勵計劃引入企業會産生下列一般性問題:
  1. 激勵計劃的成功取決于平穩運轉的生産經營活動。
  2. 一個将薪酬與生産水平直接聯系起來的計劃注定薪酬将經常波動。
  3. 計劃必須簡單,這樣員工能夠理解他們怎樣做才能獲得超額收入。
  4. 多數激勵計劃應用于複雜性或常規性工作中,員工可能會産生厭煩情緒。
  5. 如果企業不同部門的員工獲得不同程度的獎勵,激勵計劃将會帶來内部不和。

閑暇時間是對損失的生産時間的計量,因為在這段時間裡沒有生産。既可能是由材料短缺等可控因素引起的,也可能由供電中斷等不可控因素造成。

閑暇時間比率=閑暇小時數/總的生産小時數*100%

勞動力周轉:離開企業或加入企業的員工數量,以總勞動力的百分比表示。

勞動力周轉率=員工更換的數量/這段時期的平均員工數量*100%

發生勞動力周轉的原因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如退休、生病、移民;也可能是可控的,如低工資引起的工作積極性,複雜的激勵計劃被員工所誤解。

勞動力周轉會産生成本:
  1. 更換成本:包括招聘成本、培訓成本以及在招聘過程中産生的損失成本。
  2. 預防成本:是企業為确保人員不離開而負擔的成本,包括提高福利服務成本,如幼兒園設施以及非捐贈性退休金計劃。

完全成本法的目的是将企業全部間接成本恰當地分配給某一産品、服務或部門。保證生産的固定成本能夠通過将其分攤給生産的每個産品而得到完全補償。

完全成本法的優點:
  1. 固定成本是生産過程中的一個必要要素,因此,将其作為成本分配給完工産品更加公允。
  2. 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存貨價值與财務會計師編制的财務會計報表中的相關數據更接近。
  3. 如果企業生産多種産品,個别邊際貢獻率不能清楚地說明是否全部彌補了固定成本。

邊際成本可以定義為每增加一件産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加額。

邊際成本法的優點:
  1. 它比完全成本法更容易操作。
  2. 不存在按主觀的标準分攤固定成本的問題。
  3. 變動生産成本對于存貨的計價更加真實。
  4. 是一種更有用的決策工具,因為對銷售量的不同估計使未來損益的計算更加精确。
  5. 更關注銷售及生産的增加所帶來的利潤。

邊際貢獻可以定義為銷售收入減去變動成本。

損益=總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單位邊際貢獻=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成本管理會計重點總結(自考幹貨分享11751企業成本管理會計)1

附幕布思維導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