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做個有深度的教師

做個有深度的教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1 09:35:25
  • 作者之問

什麼是課程意識?課程意識的價值何在?這是培養教師課程意識先要理清的兩個根本性問題。

如何有效地培養教師的課程意識,實現教師課程意識從“沉睡狀态”、“迷失狀态”向“覺醒狀态”發展?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教學實踐中,教師如何進行深度的教學反思,從而有效培養、激發并提升自己的課程意識?

本文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做個有深度的教師(教師應該做覺醒的課程人)1

  • 作者系龍岩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楊梓生

自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不少教師已經建立起初步的、朦胧的“課程意識”,具體表現為教師們已經從單純地關注“怎麼教”逐步轉向綜合性思考“教什麼”“為什麼教”“怎樣教”“如何評價”等相關方面。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一些老師已經建立了初步的“課程意識”,但絕大部分教師對課程意識的内涵、價值、要素等的認識不夠清晰,不能自覺地利用“課程意識”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資源開發及教學評價等,從而嚴重地阻礙教師專業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因此,各級教研部門及基層學校還需加大研究力度,尋找強有力的抓手及切實可行的工作策略,培養與提升基層教師的“課程意識”。

什麼是課程意識?課程意識的價值何在?這是培養教師課程意識先要理清的兩個根本性問題。對于課程意識,不同的文獻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述。

然而,不同觀點的核心,基本涉及“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及“課程行為的自覺程度”等兩個核心方面,認為課程意識反映了教師對課程系統組成要素的基本認識及其對應的課程行為的相關取向,認為課程意識以教學意識為基礎,而教學意識又反映課程意識。

對于課程意識的價值,有學者指出,“課程意識是課程開發、實施、再造、評價的源泉和基礎,是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條件”,課程意識對教師的課程實踐活動起着定向、指導、調控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學者強調“教學改革需要強化課程意識”,認為“課程意識是新課程中教師發展的生長點”。

如何有效地培養教師的課程意識,實現教師課程意識從“沉睡狀态”、“迷失狀态”向“覺醒狀态”發展?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由于課程意識對教師的課程行為(包括教學行為)起着“定向、指導、調控等重要作用”,而教學行為折射出教師的課程意識,因此,培養并激發教師的課程意識,可以以教師的教學反思為抓手,通過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所折射的教學意識和課程理解,從而為課程意識的培養奠定基礎。

那麼,教學實踐中,教師如何進行深度的教學反思,從而有效培養、激發并提升自己的課程意識呢?我的建議是:教師抓住自己的典型教學課例,并針對典型教學課例從“教學理解”、“學科理解”、“學情理解”、“資源理解”及“評價理解”等五個方面進行深刻的反思。

做個有深度的教師(教師應該做覺醒的課程人)2

1.對“教學理解”的反思

“教學理解”屬于教師頭腦中的專業思想與理念,是教學行動的指南,體現了教師對教學的本質、學習的條件、教學的結果等的認識。執教者擁有怎樣的“教學理解”,直接決定課堂教學将采取怎樣的教學行動。執教者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學理解”?實際操作中,可以以下述問題為抓手,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

  • 反思問題

(1)課堂教學中設置了哪些典型的教學活動?

(2)創設怎樣的情境、使用怎樣的策略來組織開展這些教學活動?

(3)這些教學活動對教學目标的達成具有怎樣的價值?

(4)教學實踐中,這些教學活動是否達成預期的功能?

(5)這些教學活動體現了自己怎樣的“知識觀”“教學觀”“學習觀”“教材觀”“學生發展觀”等教學理念?

(6)後續教學時,教學行動可進行怎樣的改進和優化?改進和優化的依據何在;等等。

一教師執教《銅及其化合物》複習課的反思如下:“我并未采用‘知識梳理——例題剖析——課堂訓練’流程,而是在展示公園銅像腐蝕圖片基礎上提出‘請設計一個經濟有效的、醫治銅像鏽迹斑斑症狀的方案’問題,導引學生探究銅像腐蝕原因、醫治方法、保護措施,達成理解和掌握銅的性質以及原電池、電解及、金屬的腐蝕和防護等知識的目标。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真實的情境中去分析與思考、合作與探究,并在問題解決中實現意義建構。”

很顯然,該教師從教學設計策略的角度進行反思,揭示其教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強調讓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聯系和思考、合作與探究,從而實現意義建構。

做個有深度的教師(教師應該做覺醒的課程人)2

2.對“學科理解”的反思

“學科理解”不僅反映教師對學科知識内容的認識,還包括對學科性質、結構、思維方式以及學科在文化和社會中存在意義等認識。具體到一個課時,對應為教師是如何理解教學内容與價值、教學内容間的邏輯發展關系、知識内容的特點及學習(思維)方式、教學應達成的目标等的認識。反思時,可從以下方面切入:

  • 反思問題

(1)從所教學科的整體角度,思考為何要教本課時内容?

(2)本課時包含哪些核心内容?各核心内容按照怎樣的邏輯關系發展?核心内容具有怎樣的特點?

(3)通過本課的學習,将促進學生哪些方面的發展?可設置怎樣的教學目标?目标的設置如何體現多元性、适切性和科學性?

(4)根據本課核心知識特點及教學目标要求,應選擇怎樣的教學策略?等等。

例如,執教《中和反應》後,李老師基于自己教學處理,對教材“活動與探究”欄目中實驗功能的認識進行反思。由于老師對“學科理解”很到位,從而有效地開展了教學。

該老師的反思如下:“本課的核心任務是讓學生理解中和反應實質。要達成此目标,要認真組織學生開展好課本探究欄目中的三個實驗,明确實驗一、二的功能在于揭示堿中加入酸時‘堿中的OH-被消耗’、‘酸中的H 被消耗’,實驗三則揭示酸堿中和後‘溶液中僅有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隻有實驗功能,才能理解中和反應實質,理解課本關于‘酸與堿反應的結果是酸和堿各自特性都消失’描述的内涵,理解鹽的概念及其組成。”

做個有深度的教師(教師應該做覺醒的課程人)4

3.對“學情理解”的反思

“學情理解”是指教師對學生整體情況(包括學生擁有的學習前經驗、認識水平與思維方式等)的理解與把握。“學情理解”是否準确到位,直接影響到教學起點的确立、教學目标的設計、教學策略的選擇等,并最終影響到教學實施的有效性。教師在“學情理解”反思時,可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如下的反思:

  • 反思問題

(1)學習者學習本課時,已經具備怎樣的認識水平及思維方式?

(2)教學起點的設置是如何體現學生已有認識水平的?

(3)教學目标是如何根據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來設置的?

(4)教學問題的設置、問題解決的方式及教學活動的安排是否符合學生的整體水平?

(5)如何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設置多樣化、有層次的學習要求?等等。

“教學時我将着力點放在‘溫度需達到着火點’,因為學生可基于已有經驗(如木條可燃、石頭不可燃)和知識(氧氣支持燃燒、CO2滅火的原因)順利推出‘物質具有可燃性’、‘可燃物與氧氣接觸’。‘燃燒需要引燃’(如蠟燭需要引燃才燃燒)是學生的迷思概念,它對本課學習有障礙。為此,我指導學生思考‘劃火柴’‘鑽木取火’等未引燃卻能燃燒的事實,進而抽提‘引燃’‘劃’‘鑽’的本質——為可燃物提供熱使其溫度達到着火點。”

張老師在《燃燒的條件》教學後進行如上反思。這一反思體現了張老師對學生情況的把握準确到位,并在教學中努力消除學生原有的認知障礙,從而準确掌握燃燒的條件。

做個有深度的教師(教師應該做覺醒的課程人)2

4.對“資源理解”的反思

“資源理解”是教師對教學資源的種類與功能、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方面的認識、實踐與思考。它反映了教師是如何認識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定位、如何看待教材等課程資源、如何根據課堂教學目标主動開發與整理課程資源、如何看待與利用課堂生成資源等方面。在進行課例反思時,執教者可圍繞下列問題展開:

  • 反思問題

(1)自己是如何根據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的?

(2)如何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把課本内容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活動?

(3)如何根據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情境而獲取課堂教學生成性資源來加以利用?

(4)開發并設計了哪些類型的課程資源,從而為課程價值的實現、學生的發展提供保障?等等。

張老師執教“燃燒的條件”時,将科學家對燃燒探究曆程以及“燃素說”等相關化學史實作為教學資源加以利用,取得很好的成效。

他在反思中寫道:“引入化學史實,旨在讓學生認識到:人類對燃燒的認識是分階段的,且後階段是對前階段的批判與繼承;各個階段對燃燒的認識,是特定條件下産物,且被當時認為是與事實最為吻合的;化學理論的形成是經曆科學家長期實踐探索的結果,等等。因而,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确科學觀,有利于學生認識科學研究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批評精神,從而達成‘促進學生科學本質理解’的課程目标。”

做個有深度的教師(教師應該做覺醒的課程人)2

5.對“評價理解”的反思

“評價理解”是教師對評價的功能與目的、途徑與策略的理解與實踐。它表現為教師采用怎樣的理念來指導評價、如何結合教學目标要求和學生實際來實施教學評價以及如何運用評價結果來指導、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等方面。在課例反思時,執教者結合下述提綱進行反思:

  • 反思問題

(1)我是怎樣看待教學評價的?

(2)教學中,我是如何發揮評價的診斷與激勵、評價的教育與發展功能的?為達成這樣的功能,分别采用了怎樣的評價方式?這些評價方式是否很好地落實這些功能?

(3)我是怎樣發揮課堂教學目标對教學行為的改進和教學過程的調控的?

(4)課堂教學中,我是如何通過教學起始時診斷性評價、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教學結束後的終結性評價來評價學生通過學習取得怎樣的發展、并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熱情、了解學生課堂教學中的需求、發現和拓展學生所方面潛能的?

“課堂教學時,我并未提供一道事先已經設計好的溶液質量分數計算試題,而是展示一瓶未開啟的濃硫酸及其标簽,要求學生與同桌交流标簽上與化學相關文字的含義,并設計一道與溶液濃度計算相關的問題讓同桌去完成。設計的意圖在于讓學生在閱讀基礎上,通過思考與交流、問題設計與解決,檢測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溶質質量分數及其計算。”

楊老師在《溶質質量分數》教學後進行如此反思。顯然,楊老師的評價操作具有創新性——讓學生在交流讨論、自主命題并讓同伴完成的基礎上完成自我評價,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能檢測出學生是否真實掌握相關概念和計算。

實踐證明,教師若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從上述五個方面自覺地反思自己的課程行為,不僅能很好的豐富自己的理論素養、發展自己的教學意識、提升自己的教學智慧,而且很好地建立起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目标意識、資源意識、過程意識和評價意識,增強對課程意識的敏感性和自覺性的程度,從而使教師的課程意識從“迷失狀态”、“睡眠狀态”向“覺醒狀态”發展,并使“覺醒狀态”的課程意識向課程行為轉化,實現在促進自己專業發展的同時,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