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農曆立春。
穿過烏蒙山腹地的山雨雲霧,來到貴州畢節新仁苗族鄉化屋村。
村民趙玉學夫婦倆激動地将迎進家門。
春節将至,村裡家家戶戶都在準備年貨,制作當地傳統美食黃粑。
拿起一張粽葉,夾上一塊糯米黃豆面,卷起粽葉,用線紮緊……把親手包成的黃粑放入女主人楊鵬英面前的蒸屜裡,微笑着說:“祝你們今後的日子過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我們這些年的日子确實也如說的那樣,越過越好了。”楊鵬英高興地說。
趙玉學以前的家,透風漏雨,缺水缺電。一家人後來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下,住進15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夫妻二人在福建打工,一年收入4萬多元。3個孩子讀初中、小學,上學、住宿、吃飯免費。
“那天,就在我家的客廳裡,我指着牆上的照片,為講述我們家這些年來的變化。”回想起與交談的過程,趙玉學依舊很感動,“在我家樓上樓下看了個遍,問水、問電,問家裡有多少地、都種些什麼、在哪裡打工、收入多少、孩子上學要不要交學費、将來有什麼打算……這麼細緻地關心我們的生活。”
看到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實效,欣慰之餘,也為化屋村今後的發展指明方向:“就業很重要,是生活水平再提高的重要保障,是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措施。外出務工也行,在家門口就業更好,可以好好照顧孩子。把孩子教育培養好,未來就更有保障了。”
“我們按照的囑托,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黔西市新仁苗族鄉黨委副書記、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許蕾介紹,一年多來,村裡新修8.4公裡旅遊公路;新建兩條總長48.5公裡的10千伏線路保障鄉村發展建設和生活用電;搭建“5G 數字鄉村統一平台”,統籌村級事務工作。
化屋村也結合當地民族特色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和特色産業。村裡開辦了32家農家樂、19家農家旅館、2家苗繡作坊,還組建了導遊服務隊和苗族歌舞隊。2021年,全村共接待遊客6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1億元。村裡近五成的勞動力擁有了在本村就近就業的機會,收入也在不斷增加。
“眼看着家鄉的發展越來越快,就業的崗位和賺錢的産業也越來越多,我們夫婦倆如今在家門口就業,收入穩定,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比起在外打工好很多。”趙玉學說,自己開辦的農家樂以地道的苗家菜、香甜的黃粑備受遊客喜歡,去年毛收入達15萬元。今年年初用近兩年的積蓄,在黔西市城郊租房開辦小型黃粑加工廠,帶着廠裡的工人忙得熱火朝天。
“日子越過越甜,鄉親們都盼着能再來看看。”許蕾說。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镌刻着執政者奮進的步伐。4月18日起,新華社開設“近鏡頭•溫暖的瞬間”欄目,精心選取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精彩瞬間,講述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溫暖故事。
總策劃:傅華 呂岩松
總監制:張宿堂
策劃:孫承斌 陳二厚
監制:趙承 劉潔 孫志平 李俊 霍小光 賴向東 樊華 齊慧傑
統籌:李忠發 吳丹 黃玥
文字:董博婷 李凡 駱飛
攝影:李學仁
音頻:吳炜玲 趙世芸
視覺:畢曉洋 李京
設計:焦旭鋒 殷哲倫 馬發展
協調:胡若晗 王曉曈
推廣:李明 趙鵬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