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創新是人類自身的屬性

創新是人類自身的屬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19:01:15

創新是人類自身的屬性(人類創新的本質)1

插圖丨FREEPIK

(接上一篇……)

6.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

中華文化中的創新精神,最經典的描述,莫過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易傳·系辭下》)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說,當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礙;不受阻礙,事物才能不斷地發展。

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變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啟超語),不斷變化,是事物得以不斷發展的前提條件。當事物發展遇到瓶頸之時,就要考慮改變現狀,進行創新。唯有與時俱進,方能保持活力。

人類創新的本質,是為了解決生存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如果沒有創新,人類很可能還停留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階段。華夏先民之中,“上古五氏”乃創新之楷模。

有巢氏首創“巢居”模式,讓人類得以避禽獸之害。“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韓非子·五蠹》)。

燧人氏鑽木取火,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曆史。“民食果蓏[luǒ]蚌蛤[bàng gé],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韓非子·五蠹》)。

伏羲氏畫八卦、造書契、制嫁娶、結網罟、養犧牲等,中華民族文明肇始。“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書正義·尚書序》,孔安國); “始制嫁娶,以俪皮為禮;結網罟[gǔ],以教佃漁,故曰宓羲氏;養犧牲以庖犧,故曰庖犧”(《三皇本紀》,司馬貞)。

神農氏(炎帝)嘗百草、制耒耜、興貿易、始教耕等,中華文明由原始遊牧生活轉換為農耕文明。“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淮南子·修務訓》);“始教耕,故号神農氏” (《三皇本紀》,司馬貞);“興貿易,制耒耜[lěi sì],皆由炎帝”,“神農嘗百草,醫藥有方”(《幼學瓊林·制作》,程登吉)。

軒轅氏(黃帝)造甲胄舟車、立權量衡度、制冠冕衣裳等,從而實力大增,遂征戰四方,一統華夏。 “始垂衣裳,有軒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軒轅氏”(《漢書·律曆志》)。“甲胄舟車,系軒轅之創始;權量衡度,亦軒轅之立規”,“冠冕衣裳,至黃帝而始備”(《幼學瓊林·制作》,程登吉)。

7. 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

作為中國人,一句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正始》),便能激勵千千萬萬的華夏子民。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擔當精神!

這種精神,古已有之。據《左傳》記載,魯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鄭國商人弦高去京師做買賣,途徑滑國,恰巧遇到将要偷襲鄭國的秦軍,立即派人回國報告敵情,并僞裝成鄭國特使,以國君的名義,贈牛十二頭犒勞秦軍,使得秦軍以為鄭國早有準備,于是“滅滑而還”。

鄭國的賢相子産說,“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傳·昭公四年》)。意思是說,隻要對社稷有利,個人願将生死置之度外。2000多年後,禁煙英雄林則徐根據這句話,寫出了擲地有聲的愛國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孔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天下大亂。隐居避世、明哲保身者大有人在,而孔子勤奮好學,廣收門徒,疲馬凋車,周遊列國,編纂《春秋》,整理《六經》,為了心中的文化和政治理想奮鬥一生。時人評價孔子曰,“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

孟子認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而自周朝建立至孟子的時代已經700多年了,應該有王者興,有名世者出,除非上天還未想要天下太平。“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醜下》?這就是孟子的擔當精神!

所以,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何謂擔當精神?就是一種兢兢業業的責任心,一種舍我其誰的使命感。責任心與使命感有何區别?

所謂責任心,即是指要做好分内應做的事。責任心是基本的職業素養,是一種忠誠于勞動合同的契約精神,如果員工缺乏責任心,就失去了勞動合同所成立的先決條件。

如果不是我們所必須肩負之責任,我們卻視之為己任,敢于擔當,這就達到了使命感的層次。比如,寫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的範仲淹,“自做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朱子語類》,朱熹)。

北宋理學家張載的“橫渠四句”,所描述的就是天下讀書人的使命和擔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語錄》,張載)。

8.戒奢甯儉的節約精神

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尚書》上說,“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尚書·大禹谟》)。這是舜稱贊禹的話,意思是說,舜既能勤勞為邦,又能節儉持家。

《左傳》上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莊公二十四年》)。節儉是有德之人共同的品質,奢侈是惡行中的大惡。

在中國,幾乎沒有家長不教育孩子要節儉的。諸葛亮告誡兒子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誡子書》)。司馬光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訓誡兒子,要節儉,不可追求奢靡的生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訓儉示康》)。

《易經》否卦象曰:“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周易·易傳·象傳》)。君子應當以儉為德而躲避災難,不可以祿為榮。

節儉如同勤奮一樣,與其說是人們的天性,不如說是生活所迫。古時候,生産力低下,如果不勤奮,怎麼能有所收獲?如果不節儉?怎麼能維持生活?正如韓非所說,“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顯學》)。

縱使之後生存資料逐漸豐富,人們依然保持節儉的習慣,“常将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名賢集》)。“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治家格言》,朱伯廬)。

秦穆公曾向西戎的特使由餘請教,“古之明主得國失國常何以?”由餘對曰:“臣嘗得聞之矣,常以儉得之,以奢失之”(《韓非子·十過》)。唐末五代著名道家學者譚峭說過:“一人知儉一家富,王者知儉則天下富”(《化書·儉化》)。

人們往往說到儉,還會和吝聯系起來,實際上儉和吝有着顯著的不同。開家訓之先河的南北朝學者顔之推說,“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顔氏家訓·治家》)。

意思是說,儉,指的是節省儉約這種合乎禮法的行為。比如,孔子的弟子林放向孔子請教禮之本,孔子說:“禮,與其奢也,甯儉”(《論語·八佾》)。吝,指的是當用而不用,比如見到别人窮困危急之時仍不體恤幫助的這種行為。

9.經世緻用的務實精神

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憫農》,李紳),中華先民們在農業勞作的過程中,領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務實精神的來源。

創新是人類自身的屬性(人類創新的本質)2

插圖丨FREEPIK

務實這個詞語,古已有之。東漢思想家王符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潛夫論》)。更早的出處見《國語》,原典如下:

趙文子冠,見栾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莊主,華則榮矣,實之不知,請務實乎”(《國語·晉語》)。

趙文子(即“趙氏孤兒”趙武,谥号“文”)加冠之後,去拜見朝中重臣栾武子(即栾書,谥号“武”),栾武子誇獎趙文子很帥,作為趙莊子的下屬,栾武子評價趙莊子華而不實,期望趙武能夠務實。

何謂務實?務,即緻力于;實,即有收獲。務實,即緻力于有收獲的目的或行動。所以,務實一般有兩層意思,“目的務實”和“過程務實”。以下展開說說。

“目的務實”,即緻力于實際收獲的目的,就是凡事都要講究有實際的用處,不追求空中樓閣。比如,“民以食為天”(《漢書·郦食其傳》)說的就是“目的務實”。

就拿學習來說,每個人都需要學習,但知識無限,生命有限,務必要學以緻用。荀子說,“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學習知識并能實踐它,就可以了。

朱熹也講過,“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朱子語類》)。就是說你學問廣博,不如掌握要領;掌握要領,不如能夠将之實踐。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

“過程務實”,即腳踏實地,真抓實幹,以切實的行動去達成既定的目标。比如,“實幹興邦,空談誤國”說的就是“過程務實”。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道德經》)。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微處做起。說明了工作要從細節着手,落到實處。

《尚書》中說,“若升高,必自下;若陟[zhì ]遐,必自迩”(《尚書·太甲》);老子說,“千裡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經》);荀子說,“道雖迩,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這些名言都強調了實幹的重要性,唯有踏實肯幹,一步一個腳印,方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10.為而不恃的無私精神

為什麼說“男兒膝下有黃金,隻跪天地和雙親”?因為這世間,隻有天地和父母才是最無私的。人們常說,愛情是自私的。然而,真正的愛卻是無私的,是不求任何回報的付出,這種愛就是天地之愛和父母之愛。

創新是人類自身的屬性(人類創新的本質)3

插圖丨FREEPIK

為什麼說天地是無私的?孔子概括得很好,“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禮記·孔子閑居》);北魏名臣高允将之簡化為,“天地無私,故能覆載”(《資治通鑒》)。天地無私,覆蓋萬物,承載萬物,給萬物提供生存的空間,卻從來沒跟萬物要任何好處。

為什麼說父母是無私的?老子的話非常貼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德經》)。意思是說,生養子女而不據為己有,撫育子女而不自恃有功,成就子女而不為其主宰。當然,這并不是每一個父母都能做得到的。

所以,談到無私精神,就是要以天地和父母之無私作為榜樣。當然,凡人皆有私心,唯有聖人才能做到大愛無私。普通人雖然做不到無私這種聖人的境界,但是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其一、提高格局,功成弗居

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意思是說,創造但不想着占有,有為但不自恃有功,事成而不居功自傲。隻有不居功,才沒有什麼功績可失去。

也就是說,這世上沒有什麼我想去占有的,也就沒有什麼我能失去的。就像人如果總把自己放在低處,那他永遠就不會從高處摔下來。

其二、以其無私成其私

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

俗話說,“天長地久”。天地是如何做到長久的?因為它沒有增加天的高度、地的厚度,而是孕育了萬物,萬物生生不息,則天地不絕永存。所以聖人先為别人着想,反而别人也會先為聖人着想;得失面前置身事外,反而更能得以保全。這正是:人無私心,反而更能成就自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