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23:38:24

#頭條紀錄片大賞#在敦煌壁畫中,經變畫有一點讓人摸不着頭腦,與其它各類壁畫相比,如佛像畫、佛生故事畫、供養人畫等,經變畫的表達相對來說是比較抽象的。

佛經本身讀起來比較晦澀,并帶有說教性質,再用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其說教意味并不是那麼容易體現。

所以,要略懂經變畫的前提,首先要從認識一部佛經開始。本文以敦煌172窟《觀無量壽經變》為例,簡述敦煌盛唐觀經變得三個藝術特色。

從《觀無量壽經》到《觀無量壽經變》

《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為什麼一定要去“西方”取經?所謂的“西方”又是個什麼樣的所在呢?

白居易對此有一個“标準答案”,說: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号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号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其佛号阿彌陀,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

意思是說,一直往西邊走,有一個極樂世界的所在,叫淨土國,阿彌陀佛就住在這裡,淨土國以壽無量、願無量和功德無量著稱。

因此,淨土國有三部經典佛經,即觀無量壽經,簡稱《觀經》,《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部經。

《觀經》中的“觀”,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一種思維活動,用佛性去體察世間的一切事物。此處的“無量壽”是阿彌陀的意譯,指無量大的功德。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1

172窟北壁 觀經變

一般來說,佛經都可分成三部分,即佛講經的因緣,也就是開頭;佛經的主要部分,稱為正宗分;再有就是結尾部分,一般就是聽經者聽完後,皆大歡喜的場面。

《觀經》結緣于阿阇世,意譯為“未生怨”。阿阇世是王舍城的太子,受人挑唆後要篡奪王位,于是就把自己的父王關在了七重室内,并且不讓任何人見他,企圖把老國王餓死。

皇後韋提希為了讓老國王活下來,就想了一個辦法。她淨身後,把“酥蜜和麨”(也就是蜜和炒熟的面粉)塗在身上,偷着送進去給老國王。

就這樣,老國王活了下來。後來,老國王請佛為他授戒,佛就派弟子為老國王說法,最後修成了“阿那含”果。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2

172窟頂部千佛

當阿阇世聽說父王還活着時,很快也查出了是母親韋希提搞的鬼,于是就提着劍要去弑母。雖然在大臣的勸阻下,最後沒有弑母,但母親韋提希還是被他關了起來。

韋提希在絕望之餘向佛求助,希望可以脫離苦海。于是佛便降臨為她說法,傳授開示十六觀,這十六觀就是《觀經》的主要内容。

佛讓她看到了“十方淨土”,并問她願往何處去。韋提希告訴佛說,她願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如何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通過十六觀實現的。

以上就是《觀經》所講述的主要内容,現在我們來看敦煌172窟南壁的這幅《觀無量壽經變》。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3

172窟南壁觀經變

172窟的觀經變為盛唐時期所繪,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左右兩側是立軸式的條幅畫,正中間為淨土莊嚴相,展現佛說法的場面。左側條幅畫是“未生怨”的故事,展現了幾個場景;右側條幅畫為十六觀,即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等十六種觀法。

  • 在“未生怨”的畫面中,主要展現老國王一家的事情,分别以不同場景的形式呈現。不過提起“禁父”,總會使人聯想到大唐的玄武門之變,不知畫師是否也有此意?
  • 在十六觀的畫面中,則主要是韋提希在禮佛,進行十六種觀想的畫面,一觀為一格,共十六格。
  • 整幅畫最莊嚴壯闊的部分,便是中間的淨土莊嚴相,它占據了全畫的中心,且空間也大,看上去燦爛輝煌。

畫面正中三尊佛,主尊為阿彌陀佛,也稱無量壽佛;主尊兩側分别為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戴“立化佛”冠為觀世音,戴“寶瓶”冠為大勢至著薩。在三尊的周圍,以及上下空間都分布着各路神靈和很多身供養菩薩,他們都在聽佛說法。

三尊佛分别坐在蓮花座上,其上方有各自的華蓋,頭頂和後背都散發着佛光,級别高的神靈都有坐台、頭光和背光,而小神則隻有頭光。三尊佛的正後方是三層樓的大殿,左右兩側各有回廊,并分别與大殿左右的亭台閣樓相連接。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4

觀經變頂端的飛樂 不鼓自鳴 樂器上有飄帶

在畫面的最頂端畫着一整排不鼓自鳴的樂器,有排箫,琵琶,笙,拍闆,箜篌,古琴,方響,葫蘆絲,羯鼓,腰鼓,而且每件樂器上都系有飄帶,呈現出一種飄逸飛天的感覺。

雖然飛樂在整組畫面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卻非常靈動地體現出極樂世界自在的氛圍。同樣在三尊佛前方的正中央處也有一組伎樂隊,而且人員衆多,分成左右兩側,左側樂師的手裡分别持有琵琶、阮鹹、箜篌、七弦琴、蘆笙、筚篥、勳、排箫。右側的樂師則持有方響、拍闆、羯鼓以及各種打擊樂器。

在樂隊的中央還有一對翩翩舞動的舞技,一人在擊打腰鼓,另一人在反彈琵琶,他們身上的飄帶飄逸回旋,大概在跳着盛唐時流行的回旋舞。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5

217窟北壁觀經變

在伎樂台的下方有一方水池,稱為往生池,呈現了“九品往生”的畫面。十六觀的最後三觀分别是:上品往生觀、中品往生觀和下品往生觀,每一品又分為三個等級,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因此合稱為“九品往生”。

在往生池中,我們能看到有“坐蓮花而生”,還有的抱“台”而生,這都體現了不同品級的往生。上品上生者坐“金剛台”,上品中生者要坐“紫金台”、中品上生者則坐“蓮花台”,功德大小對應不同的品級,如何往生在經書中都有明确規定。

以上介紹為172窟南壁的觀經變,北壁的觀經變,在布局上大體與南壁一緻,但是是場面更加宏大,特别是在伎樂台的下方還有一處亭台。

從總體上來看,兩幅壁畫建築宏偉,藝術表現手法細膩,整體畫面都呈現出一種飄逸之感。

那麼,盛唐時期的觀經變,又有哪些藝術特色呢?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6

唐代觀經變畫面構成大多為三組畫面:未生怨、十六觀和中間的空間較大的淨土莊嚴相

盛唐敦煌觀經變得三個藝術特色

其一,畫面的透視感更加強烈,重點體現在畫面中的建築上。西方寫實性繪畫通常采用焦點透視法,比如名畫《最後的晚餐》,在平面畫上呈現出三維空間的立體感,使人在視覺上的感受更為逼真。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7

最後的晚餐 焦點透視法産生立體空間感

盛唐時的觀經變也有了這種立體感的氛圍,采用了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相結合的畫法。比如其中的建築部分近大遠小,産生透視感;畫面頂端的角樓采用了焦點透視畫法,而整體畫面則又是采用了散點透視法。

焦點透視法通常隻用于一幅畫面,表現一個主題。而散點透視法則要考慮整體布局,從多個角度展現事物的特征,比如《清明上河圖》就是采用了散點透視法。

在觀經變中,畫師要體現經文的多重思想,所以采用散點透視法,而對于個别景物則采用了焦點透視法。這種畫法始于盛唐,在初唐是沒有的。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8

盛唐217窟 未生怨 局部畫面

其二,在人物造型上不同與以往朝代,變化很大。佛教在唐朝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在宮廷和上層貴族中也比較流行,觀經變中所體現的人物造型,也與現實的聯系較為緊密。

唐代敦煌畫像中的佛與菩薩,都以豐肥為美,這是融合了唐代宮廷貴族和上層社會的審美觀。

唐朝的女性地位較高,菩薩的形象也被世俗化為女性,本來佛、菩薩都是無性别的。但唐代的藝術家們不僅将一些菩薩形象賦予女性性别,而且在服飾上也做了大膽的變化。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觀世音菩薩,有着最美的女性儀容,體态豐腴,意态溫婉,頭束高髻,佩戴各類飾品,穿着貴婦人的透體羅裙和錦帔,這樣的裝束實際就是典型的唐代盛妝婦女形象。

到了盛唐時期,服飾也有相應的變化。唐代女子的服飾有一種由窄到寬的漸變趨勢晚唐時最寬。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9

拿《未生怨》故事中韋提希的服飾來看,在初唐時均着窄袖小衫,而到了盛唐時的韋提希則變成了大袖裙襦。

除了服飾,在發飾的式樣上,也随着時代精神在不斷地變化,甚至也有女着男裝的情況。

再如,在觀經變伎樂台上的一對舞者,其風格則受到胡風影響,有學者認為,反彈琵琶是胡人男性的舞蹈,後來傳入了唐朝,因此,畫面中還帶有異域風情,體現了唐朝發族融合的特點。

因此說,唐代的觀經變在人物造型上,與以往朝代相比,變化還是很大的。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10

172窟 内部圖

其三,在色彩上也有所突破。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畫面的特點,那就是“滿”,整幅畫面肉眼所在滿滿當當的,但是并不覺得擁擠,除了格局布置合理之外,在用色上也有講究。

《周禮》有載:“畫繪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因此,白、黑、青、赤、黃這五種色被認為是中國繪畫的基礎傳統色。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11

局部 飛天

對于經變畫,由于佛教是外來教,在繪制的過程中首先會受到外來色彩觀的影響,主要是受印度佛教影響。但是佛教能在中國紮根,與它發展的接地氣是分不開的,簡單理解,就是入鄉随俗, 不斷地與當地當朝的文化相融合。

唐朝是一個非常開放與包容并舉的朝代,與外界來往也密切而頻繁,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繁榮時代,融合的後果體現在唐代的方方面面。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的特點(以敦煌172窟觀經變為例)12

172窟 局部 感受盛唐色彩

在繪畫上,唐代也吸收了諸多地域的用色觀念,在用色上也非常大膽。唐代的山水主要以青綠山水跟金壁山水為主,172窟主室南北兩壁的觀經變,使用的礦物顔料,是在用色上主要以石青、石綠、土紅、黑白為主。

各種顔色融合搭配,使觀畫者不會感到色彩的繁瑣,與布局相呼應,反而有一種層次感。而且礦物顔料自身的尊貴感,經過長時間的氧化後,又增添了幾分神秘的感覺。

綜上所述,敦煌壁畫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曆史的活化石,以觀經變為例,我們也從中感受到了它與時代同行的腳步,同時也慨歎佛經的博大精深,以及畫師們執着而精湛的藝術精神。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其中第二十五期就講述了敦煌經變畫,大家可免費點擊觀看。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紀錄片在頭條搜索即可免費觀看。在頭條,更多優質紀錄片等你來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