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戲昆山盛典現場版?戲曲百戲(昆山)盛典(以下簡稱“百戲盛典”)從2018年開始,持續舉辦了3年,成為全國戲曲劇種展示風采、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的重要平台,讓348個劇種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态實現“大團圓”,這是我國戲曲藝術界的一件盛事前兩年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今年升格為文化和旅遊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這是對百戲盛典最好的肯定,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百戲昆山盛典現場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戲曲百戲(昆山)盛典(以下簡稱“百戲盛典”)從2018年開始,持續舉辦了3年,成為全國戲曲劇種展示風采、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的重要平台,讓348個劇種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态實現“大團圓”,這是我國戲曲藝術界的一件盛事。前兩年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今年升格為文化和旅遊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這是對百戲盛典最好的肯定。
三年來,百戲盛典演出201場,現場觀衆達11萬人次,其中基層巡演74場,受衆3.5萬人;網絡媒體直播點擊觀看量超1.5億次,抖音播放量超4.2億次,新浪微博話題閱讀量超7.2億次,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全國共有1.2萬多戲曲演職人員參演,5000多人次來昆觀摩。文化和旅遊部100多位戲曲專家分批次來昆山看演出,發表100多篇文章。昆山市政府接受各參演單位捐贈的本劇種代表性物件4411件(套)。口述史采訪350人,錄制約103T素材;演出全程錄播11000小時。境内外媒體(含新媒體)發稿200篇,中央主流媒體刊發近20篇。
一、百戲盛典給全國戲曲界帶來的影響
1.引發戲曲熱。三年百戲盛典,喚起了更多人保護戲曲、傳承戲曲的意識。昆山正在成為全國戲曲文化地标的一個新的至高點,全國各地的戲曲工作者來到這裡,有了一種戲曲故鄉的親切。《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上《看戲曲藝術“活”起來》中寫到:“戲曲人從天南海北奔赴昆山——這裡既是昆曲的‘家鄉’,也是戲曲人心目中的‘聖地’”。蘇州大學戲曲專家王甯感慨:“近來一月,理當住昆山。左攬右賞,猶恐不暇。”“晉劇”代表性傳承人謝濤說:“要感謝我們這個時代,感謝這樣一個平台,能讓更多的人知道,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戲曲”。
2.探讨戲曲的昨天今天明天。經過三年的“經營”,百戲盛典已經掀起了一股看戲、聊戲、研讨戲、關注戲曲傳承發展的熱潮。上海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子認為:“戲曲進鄉村,值得後續百戲盛典策劃組織工作的大力推進與發展,這對于重建鄉村美學,涵養村民精神生活,重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今天,在金華村欣喜地看到這一點,對未來百戲盛典進入鄉村、景點、學校,進入城鎮公共空間給社會生活所帶來的改變充滿期待。”原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汪人元:“百戲盛典是對當前戲曲傳承發展具有着全面的摸家底、催生機、傳精粹、示成就、看問題、尋對策等諸多意義的一個絕好舉措。”非遺保護專家、音樂學家田青參加百戲盛典一年後呼籲:趕快遏制“同質化”趨勢,保護戲曲多樣性與獨特性。
二、百戲盛典給劇種劇團演員帶來的變化
1.強化了劇種意識。經過展演,劇種及院團得到了更多社會大衆和專家的認可,對劇種的傳播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當地政府更加重視本地的劇種發展,劇團更加重視劇種的傳承與發展,注重人才的培養。百戲盛典的舉行,讓衛調花鼓戲、揚高戲等劇種有了新生機,開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編創了緊跟時代的新戲,老戲開始萌發出新芽。各劇團對百戲盛典未來方向提出了建議:加大資金扶持,組織跨區域演出,每年分主題舉辦,加大稀有劇種的扶持,多組織觀摩,組織專家對參演劇種、劇目進行點評。
2.給戲曲人打開了一扇窗。百戲盛典為新時代中國戲曲的傳承發展構築起一個可供學習認知、發現比較和研究推進的平台,進一步推動戲曲工作者充分認識戲曲藝術累積傳承的規律,敬畏、學習傳統文化,創新、創造美好未來。百戲盛典的成功舉辦,在保護一大批瀕危劇種的同時也救活了一大批戲曲院團,使戲曲藝術得以薪火相傳;同時,百戲盛典也促進了戲曲扶持政策的落地生根,戲曲藝術正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春天。如藍關戲,雖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但依然難以走出困境。為了參加百戲盛典,當地文化部門大力支持藍關戲新劇編排,抽調精幹演員,請老藝人現場教學。老藝人感歎,《八仙過海》《蟠桃會》是最能代表藍關戲的經典劇目,如果哪一天這兩個劇目能重現舞台,那藍關戲的春天就真的不遠了。
三、百戲盛典給文化部門帶來的思考。
1.全面客觀展示了348個劇種的總體風貌,為以後政府管理部門制定既具前瞻性、又務實管用的戲曲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百戲盛典舉辦三年來,348個劇種在舞台上“立”起來了;通過這樣的集中展示,得以集中掌握第一手活态的、生動的素材和資料,為傳承延續戲曲發展奠定了基礎;活動的舉辦,改變了社會對傳統戲曲藝術的認知,使得各級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大了對當地戲曲藝術的關注和投入力度,讓中華傳統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風采。有專家建議,目前迫切需要建立覆蓋全國的戲曲網,即以文化和旅遊部為主導,以省級行政區和劇種流布區為抓手,以京昆為龍頭,以重點院團和藝術研究院所為支撐,以國有劇院團為骨幹,以現有劇院團為“戲曲文化網”。
2.百戲盛典不可簡單地重複舉辦,後百戲盛典時期應繼續以劇種建設為中心任務,以展示傳統經典的表演精粹為中心環節,以深入的理論研究為堅實根基,譜寫戲曲傳承發展新的篇章。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王評章認為:“全國有348個劇種,是個表格系列。大的劇種不用管,小的劇種管不了,中間200個劇種是縣級劇團。這類縣級團垮得快,劇種意識不自覺,同質化明顯,大部分表現大系統多分支,共用劇目多。”因此,我們應更多關注團圓之後。結合展演,劇種再認定。總體原則,劇種分層次分類型,适度推動,不能過度幹預。
四、百戲盛典帶給昆山的契機
1.對整個城市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品位有大的推動。經過三年的持續打磨,“百戲盛典”俨然成為昆山的文化新名片,在廣泛播撒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火種”的同時,也展示了昆山城市新形象,激發了城市新活力。格局改變,胸懷變大,受到普遍認可。收獲了大批戲曲觀衆,一場全民戲曲普及。一位觀衆感言:“第一次認認真真看現場豫劇,我哭了,邊上衆人抹淚,讓我對老家戲曲近距離接觸,産生了鍊接。原來這麼有深意、有藝術性。”百戲盛典反哺了一批昆山戲曲人才,當代昆劇院彭劍飙全程陪同來自全國戲曲專家,看全了所有劇種,做了幾十萬字以上文字記錄。戲曲專家陳鵬在研讨會上提到,經過三年的百戲盛典活動,市民對戲曲和傳統文化的喜愛,由“似曾相識”到“津津有味”到“戀戀不舍”。
2.增強了昆山文化的自信和擔當。在2019年10月,昆山就注資1000萬元成立了昆曲發展基金會,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百戲盛典,對全國各地稀有劇種、瀕危劇種進行扶持。全國大多數劇種都受到昆曲的影響,相比較昆曲更加細膩婉轉雅緻,“百戲之師”當之無愧。未來,将以戲曲百戲博物館為平台,全力打造中國戲曲“百老彙”。在昆山連續舉辦3年,時間長達125天,202場演出,尤其給小劇種提供了大舞台。團圓之後咋辦?持續辦下去,且越辦越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