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科學地學習語言

如何科學地學習語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09:05:22

本文字數4361,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如何科學學外語》。

作者,白井恭弘,Yasuhiro Shirai,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應用語言學博士。美國凱斯西儲大學認知科學教授。日本語言科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背單詞、背句子、背語法,卻無法用外語正常交流。

背了範文,卻寫不出一封完整的郵件。

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學外語嗎?

外語是否越早學越好?

如何才能真正掌握外語?

……

用科學方法為外語學習注入生機!本書是基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外語學習科普讀物。書中圍繞“如何科學學外語”這一問題,從實證的角度解讀了人類掌握母語以及外語的原理,并以此歸納出科學的外語學習方法。

此外,本書針對“學外語是否越早越好”“口語重要還是語法重要”“輸入和輸出如何平衡”等實際問題,從外語學習者、外語教授者這兩種立場出發,科學分析了外語學習中的常見誤區,并結合實際的研究項目,介紹了科學、高效的外語學習原則與方法。

如何科學地學習語言(如何科學地學習語言)1

01、為什麼外語難學

我們經常會說,為什麼外語學起來那麼難呢?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作者已經告訴了我們,母語的習得,增大了我們學外語的難度。我們的母語水平越高,就越難以學習外語。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中文說得越來越好時,對他來說,英語就越來越難學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1、母語特點固化

每一種語言都有特點,我們的大腦一旦選擇了某種語言為母語,就會認定這種語言是大腦運行的語言,大腦會更習慣用這種語言來思考。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管你小時候接觸了多少種語言,最後,我們大腦接受的母語其實隻有一個。

母語在我們的腦海中落地生根。母語的特點會固化在我們的腦中,影響我們組織語言的邏輯。比如說漢語,不會因為人物和時間變了,就改變動詞的狀态,比如:“我想去看電影”,“我昨天去看電影了”和“她計劃明天去看電影”。雖然有“了”字表示我完成了看電影這個動作,但看就是看,不管什麼時候看,不管是誰看,我們都會使用“看”這個字。

而英文會因為時态不同,不停改變“看”這個字的形态,把watch變成watched,watching,watches……因此,我們開口講英文的時候,首先遇到最大的困擾,就是很難在張口說話的短時間内說對時态,即使我們寫英文的時候能寫對時态。不是不明白,而是中文本來就沒有時态這回事,以中文為母語的人沒有關于時态的“肌肉記憶”,得大量的練習才能建立起改變動詞的習慣。

另一個我們容易忽視的是冠詞。冠詞一般用于名詞之前,比如“a”“the”等。我們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會忽視冠詞的存在。

比如,中國學生很容易寫出“Cat is a good friend”(貓是我們的好朋友)這樣的錯誤表達,cat前面缺少一個冠詞去限定,就會讓外國人疑惑:你是說cat這個群體都是好朋友,還是這一隻貓是好朋友?

在面對外語時,母語除了會在語法結構上造成陌生感,也會在語音上造成隔膜感。

比如,日本人分不清r和l,相當于一個日本人會把“然後”說成“藍後”。日語母語者不僅是說不清,就連平日聽的時候,他們雖然的确聽到了r的音,但大腦中也會把“然後”和“藍後”處理成同一個詞。

這種情況是怎麼回事呢?作者認為,全世界各個人種的健康嬰兒,生理上幾乎都可以分辨世界各國語言中的所有語音。也就是說,人類一生下來,白紙一張的語言系統,是強大、開放、敏銳的,嬰兒具備學習任何語言的潛力。

但是,随着聽父母和身邊人說話,嬰兒的大腦開始形成一個大型的語音數據庫,有一些反複出現的關鍵詞,嬰兒會開始學習并且試着發音,而那些大人從來不會發的音,嬰兒的大腦會漸漸認定,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噪音,然後逐漸忽略它。在大腦形成的最初階段,通過這種取舍,嬰兒語言能力開始快速成長。 在出生的後的幾個月裡還能分辨r和l,但是在六個月到一歲期間,這種能力在飛速下降,因為他們的大腦學會了忽視母語中那些不用去區分的語音差異。

美國科學家設計了一個針對嬰兒的著名的“轉頭實驗”,轉頭實驗裡,讓嬰兒聽“rarara”的語音,中途換成“lalala”并且掏出玩具,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嬰兒會明白:語音變化的時候,就會出現玩具。可是嬰兒一旦系統地習得了日語發音以後,他們就再也聽不出這種差異,一歲左右的嬰兒就已經無法再分辨出ra和la的區别,他們隻有在玩具出現後才會轉頭。

既然母語的語法和語音,都會成為我們學習外語的障礙,那麼如果嬰兒從小就接觸外語,既聽母語,又聽外語,那麼他們會不會保留識别外語音素的能力?

實驗發現,聽漢語故事朗讀的美國嬰兒,能夠分辨出英語中沒有的漢語語音。給美國嬰兒聽過五個小時漢語,他們的漢語語音識别能力就達到了中國嬰兒的水平,可見嬰兒的語音習得能力是極其強大的,如果在嬰兒時期更多接觸外語,就會不喪失對外語語音的敏感。

2、學習模式

那麼,是不是應該讓孩子盡可能早地接觸外語呢?

紐約市立大學有一項實驗,對十位從中國赴美國上學的孩子開始了為期三年的跟蹤調查,這十個中國孩子,最小的五歲,最大的十六歲。抵達美國三個月的時候,問孩子們更喜歡說英語還是漢語,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漢語,而十二個月後,五到八歲這批年齡小的孩子的答案變成了英語,而年齡大的孩子,12到16歲的孩子的回答依然是漢語,而中間年齡的這幫孩子說兩種語言都差不多。

這個實驗看似在說明,學習年齡決定學習水平。但作者認為,如果深入研究,會發現不同年齡的孩子們作為學習者的學習模式不同,學習模式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水平和意願。

比如,這群中國孩子中,五到八歲的孩子,身邊的朋友都是美國孩子,他們平時看的是英文原聲的《蝙蝠俠》或者《米老鼠》,跟同齡的美國孩子沒什麼區别。

而這群孩子中年齡大一點的孩子,12歲以上的孩子,更喜歡結交說漢語的朋友,他們看的是中國的新聞和電影。

所以,喜歡說漢語還是英語,與适應美國社會的程度有關,也和有沒有結交說英語的朋友有關。

這個實驗其實并不能說明學得越早就說得越好,隻能說明越沉浸在語言和文化環境中,學習的水平越高,意願就越強。

在嬰兒時期,我們為了學習母語,形成了語言過濾器,語言過濾器讓我們更快學會母語,但也讓我們更難學外語了。

作者認為,盡管年齡會影響語言學習能力,但學習模式才是真正重要的影響因素。越沉浸在外語文化環境,越讓人想學習外語、提高外語水平。

02、如何學外語

接下來我們說說,如何更好地學習外語?我們從教學方式和學習動機兩個方面來了解一下。

1、教學方式

作者認為,設置沉默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不要着急說和寫,先多聽多讀。基于這種理念,作者提到了一種高效的學習法:全身反應教學法。

什麼是“全身反應教學法”呢?比如老師在課堂上用外語說,起立,坐下,用左手拿起書,到黑闆上來畫一朵花……學生完成老師的指令,全身都參與到反應中。

全身反應教學法的關鍵是,設置一段“沉默期” ,不讓學生發言,隻是讓學生聽和讀,而不着急讓他們說和寫,隻輸入,不着急輸出。隻是營造一個母語環境。

認知心理學裡有一個“容量有限論” ,人在說外語的時候,如果将注意力集中在傳遞意思上,那麼就很難分出一部分精力去關注語法是否正确。學習需要把握兩者的平衡。既要願意交流,也要意識到超過自身水平的交流,有可能會産生不自然的外語表達。

外語學習時,有一個“外國人交談”理論,這個理論提出,一旦外語學習者學會了簡單的表達,就一直用最簡單甚至是錯誤的表達去說話,而不願意去嘗試語法正确的複雜句子。

比如,既然可以叫火龍果是“粉色的水果”,那麼就沒有必要學習火龍果的英文到底怎麼說。針對這種情況,有些專家提出,可以嘗試适當反常識教學,先教複雜的例子,比如先教 “那個我之前給了一本書的人” ,後教 “過來的那個人” ,前一個句子句型比後一個更複雜,那就先教複雜的。

另外一種情況相反,很多學生因為想一張口說出完美語法的英文,就過分注意語法,然後就無法思考自己到底要說什麼,最後大腦就宕機了。這種情況出現幾次,人就産生了畏難情緒,越來越不愛說外語了。

這個心理包袱其實可以放下,因為作為一個外語學習者,我們就是很難在快問快答的時候,既傳達信息,又說對語法的。那麼究竟怎麼克服呢?作者最推薦的方法就是背誦例句和對話,盡可能記住更多地道的句子表達,然後再練習替換其中的詞語,并且想象使用場景,這樣就能在口語表達的時候更從容。

2、學習動機

學習外語,有兩種動機,一種動機叫做“融合型動機”,另一種叫做“工具型動機”。融合型動機可以理解為,喜歡外國文化,願意和外國人保持一緻,參與到他們的文化中。工具型動機是指,作為工具,這門語言是你的剛需,比如,你要被派去外國工作,比如你必須要通過一門外語考試,才能上理想的大學,或者是獲得一項資格。

這兩種動機,哪種更有利于學習呢?經過大量實驗發現,工具型動機學得更快,而融合型動機學得更好。但是長遠看來,還是需要融合型動機。學習外語必須要意識到,學外語一切責任都隻能由你自己承擔。學外語不是别人逼你學的,而是你自己想學的。

如果你對某件事情興趣很大,無論要面對多大的阻力,你都會把它學好。隻要能确認自己為什麼學習外語,真誠地想清楚這一點,那麼每個人都會變成外語專家。

不管你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還是退休在家的人,最關鍵的是創造一個外語學習環境。一個好的外語學習環境是指:你能每天接觸外語,并且用外語來交流信息。信息可以由你傳遞給别人,也可以讓别人的信息進入你的腦中。沒有機會跟别人用外語進行交流的時候,可以把聽外語和看外語變成自己的日常習慣。最好是在手機裡下載外語的音視頻文件,這樣既可以聽、也可以看。

有些人會喜歡聽教程,比如單個單詞的發音,或者一句句音頻。但其實聽成熟自然的音頻更好,比如電台的對話、電影、新聞等,因為它們可以覆蓋外語最高頻的所有聲音,你會多次聽到同樣的規律,這樣一來,你的大腦會熟悉那些原本聽覺系統過濾的外語音素,聽得越多,你的語感就越好。易懂、好聽的發音的關鍵不是單個音講得多标準,而是整體的語調和節奏。

作者提醒我們,聽力練習的時候,反複去聽能聽懂80%的聽力材料,比去聽隻能聽懂20%的材料的效果要好。如果有文字版,就先聽,再看文字,确認你漏掉的和聽錯的部分,然後再聽。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你不僅僅是既聽到了單詞,又讀到了語法結構,更重要的是,你能聽到平日裡隻在閱讀的時候,才會注意到的語法和句子結構,通過聽力,你會聽到母語者如何處理句子的重音。

那遇到幾乎完全聽不懂的音頻,怎麼辦?比如五分鐘的新聞裡,你就能聽懂三四個單詞,像是China,subway這樣簡單的單詞,作者說,這種聽其實也不是白聽,聽不懂也比不聽好得多。雖然我們理解不了聽到的内容,但其實,我們的大腦仍然在收集和處理各種語音信息。

如何科學地學習語言(如何科學地學習語言)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