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從一橫一豎間流淌,烙印在一撇一捺間留下,第二課堂開設《新說文解字》專欄。帶你從一個漢字、一個動物一套文物領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動物”篇開播
單字釋義
拼音:lóng
部首:龍
筆順:13534
筆畫:5
基本字義:
今天要談一談中華文明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動物——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中華文化中享有獨特的地位。“龍”在古時候被視為天子的象征,而現在我們也自稱為龍的傳人。
“龍”最早以文字形象出現是在甲骨文中。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看出,“龍”是一個頭上頂角、巨口長身,體态健壯有力的形象。通過咱們之前的文章,大家都知道商代人造字是很直觀寫實的,大多将動物造型直接轉換為文字。
但“龍”作為想象中的動物,其文字是怎麼造出來的呢?“龍”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一看
“龍”的雛形到底什麼樣!
最早的龍形象出現在查(chá)海遺址,在聚落遺址的中心,專家發現了一條距今8000年的用紅褐色礫岩擺成的“堆塑龍”。
這條龍長19.7米,寬1.8~2米,龍頭、龍頸、龍體、龍鱗、龍爪、龍尾等擺放分明,石塊排列有序。龍的前身寬大,石塊較多、較厚,身體前部下方用石塊堆砌出像足又像雲霧的襯托物。由頭、身體向尾部逐漸變薄、變少,尾部更加松散細小。頭朝西南,尾向東北,昂首、張嘴、屈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現,給人一種騰雲駕霧之感。經專家考證,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的形象。
查海遺址中心的龍形堆石
而這條“華夏第一龍”已經具有了現在的龍的基本樣貌。
但關于龍的雛形還有一種很古老的描寫,與查海的“龍”不太一樣。他就是出現在距今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的陶寺彩繪龍盤。
陶寺彩繪龍盤
可以看出“龍”的形象被描繪在陶盤的内壁,呈現出盤蜷的狀态,龍身粗大像蟒蛇一般,頭卻很小,嘴裡好像叼着一根樹枝,還有着巨大平坦的鳍。這個形象也許和蛇更為接近,但卻也是早期龍形象的一種參考。
關于中國龍雛形的說法有很多,有的人認為是源自蛇、鳄、巨蜥等動物,還有人主張是源自閃電等自然現象。
而在許慎的《說文解字》裡對“龍"的解釋是:“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通過這一句話,道出了龍形象多變的特點。有人說“曆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其實龍的形象也是如此。随着曆史的不斷發展,龍身上出現越來越多其他動物的特征,其形象也跟着不同時期的藝術特點及政治需求逐漸變化。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模樣。
故宮 九龍壁 局部
關于“龍”形象的雛形,至今還沒有準确的說法,不過按照造字原則來說,商代人可能真的看到了具有這種造型而現在卻不稱其為“龍”的動物了吧。
那小朋友們覺得龍的雛形源自于什麼呢?歡迎留言。
END
文字:果果老師
排版:雅子老師
圖片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