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有可能生電,現在是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的科學知識。不過,如果你就這個事問問大學生幾個問題,恐怕多數大學生會露怯。
我們在“科普1:電流其實不是電流”一文裡說了,原子是由原子核核外電子組成的。物質本來是中性的,也就是不帶電的。因為一個正常的原子,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是相等的,質子帶一份正電荷,電子帶一份負電荷,從外部看進去,原子就是中性的。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原子俘獲了外面的電子,這個原子就帶了負電;或者有核外電子被其它原子俘獲了,那就帶正電。
兩種物體摩擦,甲物體的電子可能跑到乙物體去,甲物體就會帶正電,而乙物體就會帶負電。這就是摩擦起電的原理。
過去學校做摩擦起電實驗,主要是兩種。一是絲綢摩擦玻璃棒,一是毛皮摩擦橡膠棒。學生問老師:玻璃棒帶的是什麼電?橡膠棒帶的又是什麼電?很多老師說不清。下面我列出一張表,表中所列十五種材料,從左到右,越來越容易帶負電,從右到左,越來越容易帶正電。有了這張表,你不用去問老師了,自己就能出答案:玻璃棒帶正電,橡膠棒帶負電。
這是科普書裡的說法,現在我們已經介紹了,靜電也是由于核外電子引起的。因此正确的、科學的說法,也就是量子理論的說法是:從左到右,越來越容易俘獲電子,從右到左,越來越容易失去電子。
有了這張表,你就知道了,現在你來做摩擦起電實驗,該怎麼選材料,實驗容易成功,效果最明顯了。
關于靜電的内容很多,敬請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