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喜歡啃手指,都啃秃了還在啃。
我的娃喜歡對着别人吐口水,還喜歡說髒話,怎麼打都不聽。
小孩拖拖拉拉的,不知道像誰,穿個鞋子能穿20分鐘......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家長一路升級打怪的過程,除了要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外,還得和孩子不經意間養成的壞習慣作鬥争。遇到難以改掉的壞習慣,家長們往往會被生生被逼成唐僧,唠唠叨叨沒有效果後,就成了鬥戰勝佛,甚至要男女混合雙打。
然而,打罵有用嗎?
怎麼才能科學的改掉孩子的壞習慣呢?華盛頓的心理學教授埃德溫·雷·格斯裡在《學習心理學》提出了破除習慣的方法,在提出具體的方法之前,格斯裡為我們介紹了幾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接近律,一次性學習原理,運動産生的刺激,強化,遺忘。
什麼是接近律呢?我們可以做這樣的表述:
“伴随某一動作的刺激組合再次出現時傾向于産生那個動作。”簡單解釋,就是如果你在某一特定情境中做了某件事情,那麼下一次你在這一情境中将傾向于做同一件事。
舉個例子,有的孩子有啃手指的習慣,我們觀察什麼時候,這個孩子回去啃手指呢?比如說,當他吃完飯之後,碗筷被收走了,餐桌上空無一物,他自然的舉起手,開始啃起來。那麼每當他覺得無所事事的時候,會自然的在同樣的情境中做這件事。一次性學習原理的意思,就是孩子第一次啃手指的時候,就已經聯結了全部刺激。
怎樣破除習慣?習慣就是一個與很多刺激都建立了聯結的反應。能夠引起反應的刺激越多,習慣就越牢固。所以,隻要找出引發壞習慣的線索,然後在這些線索出現時進行其他反應。依據以上的概念,格斯裡提出了三種方法:阈限法,疲勞法,不相容反應法。
我們分别舉三個例子來解釋:如果小孩特别不喜歡吃水果,我們可以采用阈限法,我們先給她吃水果味的冰淇淋,然後再給孩子吃水果味的面包,再給孩子吃夾着水果粒的餅,最後再給孩子水果沙拉。
疲勞法:如果一個孩子喜歡吃糖。允許這個孩子一直吃糖,吃到她不想再吃,那麼糖果就成了回避,而非引起吃的動作的線索了。
不相容反應法:當孩子不喜歡小狗,但極度依賴自己的母親時,可以讓母親和小狗同處一室,那麼下次當孩子感受到母親的溫暖時,也會慢慢的接受小狗了。
有效的懲罰
怎樣才是有效的懲罰呢?舉個例子,當小狗喜歡追着車跑時,我們打它的鼻子,小狗肯定會停下來,而我們打它的屁股,它可能跑的更快。相對于打鼻子,打屁股這種懲罰是無效的。再舉個例子,當我們讓孩子按時起床上學的時候,我們唠唠叨叨而沒有效果的時候,其實我們是把唠叨和懶覺作為一種信息聯結到一起,我們嘗試改變一種方式,我們再叫孩子起床的時候,我們直接去掀起孩子的被子,并且打開鬧鐘,孩子不得不起床,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的起床行為就和鬧鐘響和掀被子聯結在一起。下次孩子還想睡懶覺,我們隻需要放鬧鐘或者掀被子,就可以了。
在我們進行懲罰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四點:
1.對懲罰來說,重要的不是它給有機體帶來的痛苦,而是它使有機體做什麼。
2.要達到效果,懲罰必須引起與受罰行為不相容的行為。
3.要達到效果,懲罰必須在引起與受罰行為的刺激出現時實施。
4.如果條件2和3不能滿足,懲罰将是無效的,它甚至會加強不受歡迎的行為。
格斯裡在《學習心理學》,依據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三種方法,以及科學的懲罰的幾點要求。養孩子是一件需要用心的事情,把心理學運用到教育孩子身上,科學育兒,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