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天可汗”李世民的名字可謂振聾發聩,他的前半生馳騁疆場,為大唐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後半生雄才偉大略,開創了貞觀之治,他領導下的大唐帝國也成為當時的世界中心,被曆史學家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中國有句古語: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李世民是偉大的,他在成就自己豐功偉績的同時,也是一個柔情似水的丈夫、舐犢情深的父親。李世民與長孫皇後堪稱模範夫妻,他們共同生活了二十三年,一起經曆大風大浪,始終彼此信任,互相扶持,無論夫妻倆身份如何改變,始終不渝。
武德二年(619年),時為秦王妃的長孫氏為李世民生下了長子李承乾,因生于太極宮承乾殿,爺爺李淵(唐高祖)就此為這個新添的孫兒起名承乾,賜封恒山王。
唐朝在取代隋朝、統一全國的征戰中,随着秦王李世民的功勞越建越大,秦王府集團的野心日益膨脹。到消滅了河北窦建德和河南王世充兩個最重要的對手後,李世民的野心也之萌生。據說在此期間,李世民曾帶上幾名心腹喬裝打扮秘密拜訪過一位能預測未來的神秘高人,高人告訴他:秦王将成為天子,一定要慎言慎行,珍惜自己!此事若不是李世民坐上皇位之後,自己抖擻出來,幾乎瞞過了全人類。
從這時起,李世民請來儒學大師陸德明、孔穎達,将他們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負責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悉心培養,并将長孫氏的娘家侄子長孫家慶作為李承乾的侍讀兼玩伴,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接班人。此時的李承乾不過是個六歲的兒童,為了父親的大業,被開始強行灌輸那枯燥乏味的孔孟之道,一個小孩天真爛漫的時光就此被無情剝奪,為他日後的叛逆埋下了伏筆。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舉擊殺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淵交出軍政大權,繼而退居二線,李世民取而代之,榮登九五,冊封長孫氏為皇後,立八歲的李承乾為皇太子。
據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嶷、仁孝純深”,深得李世民的喜歡,在冊封太子的诏書中特别強調李承乾“早聞睿哲,幼觀《詩》《禮》”。李承乾作為大唐的儲君,小小年紀便離開父母,住進東宮,開始了其萬衆矚目的皇二代生活。
太子可是個高危行業,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複。估計李承乾身邊的教職人員會不斷地給這個可憐的孩子灌輸這個理念,并督促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因此,李承乾智育上的成績應該不差,隻是體育教育方面卻差強人意。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就迫不及待要給十三歲的李承乾舉行成年禮(俗稱冠禮,古代男子一般二十歲行冠禮),為的是早日承認太子成年人的資格,好名正言順的讓他參加各項活動。可這時候李承乾的“革命本錢”出了狀況,大病一場。搞得連李世民這個唯物主義者也唯心起來,征調大批佛、道各路神職人員來為愛子祈福,并撥款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将各監獄的服刑人員作減行處理,以此感動蒼天,讓太子盡快康複。
也許是李世民的誠心感到某路神仙,卻又無意中怠慢了某位神抵,李承乾病愈後卻落下了“腿疾”,走路一腐一拐的。對此,李世民并不以為意,世界上身殘志堅的人多了去,作為一國之君,并不需要親自操刀上陣殺敵,靠的是智慧和決策能力。為了檢驗李承乾的腦子是否還正常,李世民還命題讓他寫一篇關于治國方略的論文,結果,李承乾洋洋灑灑數千言,不乏新觀點和新理念,讓李世民非常滿意,不無得意地向大臣誇耀其:“深得經邦之要也”。
可李承乾顯然沒有老爹的心志,變得有點自卑起來,李世民為此 “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了十餘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又紅又專名臣到東宮加以輔導,如于志甯、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征等,輪番給李承乾洗腦。然而這些德才兼備的老學究們卻忽略了教育方法和方式,他們隻知道一味糾正太子出現的偏差,而忽視了人性化教育,沒有考慮太子尊嚴方面的需求。
貞觀十四年(640年),已經二十出頭的李承乾不過蓋個新房子,便遭到于志甯的批評,說他過于奢華;李承乾學習之餘和身邊的宦官談笑逗樂,于志甯又無限上綱上線,把他與秦二世相提并論。而孔穎達比于志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隻要覺得李承乾稍有不符合自己認為的标準,即刻犯顔直谏,絲毫不留情面。連一個婦道人家、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都看不下去,曾勸說過孔穎達:太子都是個大老爺們了,批評教育要講點策略,不要老是當面痛加指責,要留點尊嚴!而孔穎達卻站道德制高點,堅持表示自己 “死無所恨”;那個張玄素那更是無時無刻不在耳邊唠叨個沒完,懇切的程度恨不得李承乾立刻成為自己期待中的标準學生。總之,這幫人是争先恐後上陣,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兇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其結果是招至了李承乾的叛逆。
李承乾面對父皇派來的老師,耍起了兩面派,當面前唯唯諾諾,溫良恭儉讓,背後卻聲色犬馬,嬉戲玩樂。李承乾向往突厥人的風俗習慣,偷偷将一批有突厥相貌的街頭混混招入宮内,在東宮的一角開辟為草原,按照突厥習俗與“部落子民”飲毛茹血、在帳篷裡趴着睡覺。他對“部落子民”們說:我就是你們的大汗,咱一切都按照突厥的規矩來。模仿草原部落争奪牧場的場景“布陳大呼交戰,擊刺流血,以為娛樂”,打完仗後,“劍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分享勝利的喜悅。高興之餘還揚言等他當上天子後要去突厥當大将軍。
李承乾的胡鬧行為瞞得了管教他的導師,或者老師雖然知道卻沒有家訪上報給李世民,但李世民對太子的一舉一動卻了如指掌。于是又增派人手進行說教,并特地囑咐杜正倫随時矯正太子的言行。結果杜正倫在勸說過幾次不頂事後,幹脆攤牌:這是你那皇帝老爹讓我規勸你的,聽不聽由你,當我愛管你的破事啊?
李承乾向老爹提出書面抗議,李世民異常惱火,但也隻是把氣撒在杜正倫頭上:“你怎麼把朕的老底都抖擻出去了呢?”将杜正撤職、下放基層了事。
可見李世民還沒有更換接班人的念頭。貞觀十五年(641年),李世民帶着嫡次子李泰到東都洛陽視察工作兼旅遊散心,讓李承乾留守長安,處理日常工作。
史載李泰“聰敏絕倫” 才華橫溢,是個學霸級的人物,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造詣,深得李世民的寵愛,經常帶着他四處遊幸,甚至到了一天見不到他,就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将軍”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鴻雁往返數次。特别是在由李泰主編的《括地志》出版後,李世民高興得如獲至寶,不僅将這部13萬字的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秘府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着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财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此舉就連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寵異如此”。
更嚴重的是,由于李泰寵祿過盛,讓李承乾與李泰雙方都有了想法。李泰是躊躇滿志,李承乾則感受到了威脅,懷疑弟弟有恃寵奪嫡之心。可此時的李承乾卻陷入了一段變态的歧情而不能自拔,他竟然對宮中一名叫做稱心的小鮮肉伶官(古代戲子)動了真情,同吃同睡,說白了就搞基。李世民知道後,自然着急上火,馬上處死稱心,将李承乾臭罵了一頓。
李世民此舉是治标不治本,由于得不到心理醫生的開導,李承乾悲痛欲絕之下一連幾個月泡病假不上班,甚至對前來勸谏他的張玄素等人更恨不得殺了他們洩憤。
李承乾如此荒唐,自然有大臣勸李世民重新考慮接班人問題。李世民答複:朕知道你們的意思,太子雖然腿腳不利索,可怎麼說也朕的嫡長子,不能廢長立幼而壞了宗法!隻拿身體說事,半句不提他的荒唐行徑。
可李承乾并不知道他老子的一片苦心,已完全失去心智的他越來越感到不安,于是曾密謀策劃暗殺李泰,繼而勾結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驸馬都尉杜荷、侯君集、李安俨、趙節等人,打算先下手為強,準備起兵逼宮。
李承乾一夥大概不是腦子進水就是讓驢給踢了,也不想想李世民是怎麼當上皇帝的。用他玩過的手段去對付其本人,這不是班門弄斧嗎?李世民痛心疾首之下,隻得将李承乾關了禁閉。李承乾的政治生命算是徹底終結了,可李世民沒有漢武帝的鐵石心腸,将長子趕盡殺絕,他還是打算保全愛子一命。于是,李世民将問題拿到朝堂上讓大臣們讨論:你們說說看,李承乾的問題該怎麼處置?
這還用說?按照曆朝曆代的規矩,凡是犯了謀反罪的皇子,哪個不是身首異處!可大家都不傻,皇帝還愛着自己的兒子,他不忍心處死,故意把棘手的問題抛給我們。因此個個當起吃瓜群衆,最後還是通事舍人(從事秘書兼聯絡工作的官員)來濟站出來發表意見:此事最好是既讓陛下不失慈父心腸和形象,又讓太子能頤養天年,兩全其美才是最佳的處理辦案!
有了來濟的台階,李世民當場拍闆,撤銷李承乾一切職務,放下黔州勞動改造。來濟也因為在正确的時間,提了正确的建議而連升三級,從通事舍人一下子晉升到中書舍人。
知子莫若父,李承乾被廢後,在重新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李世民深知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為了保證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愛子同時安然存世,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嫡三子李治為太子。
參與謀反的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人全被判處死刑,李承乾則于貞觀十八年(644年)十二月在黔州郁郁而死。作為大唐帝國高高在上的天子,李世民也像天底千千萬萬慈親一樣為自己的愛子做打算,可沒想卻讓他身後的大唐王朝走了一段彎路,李唐江山一度易手,中間出了一個武周,這是後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