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和雞精作為調味品,是家家戶戶廚房中必不可少的。無論是炒菜還是涼拌菜,放上一點就可以起到增鮮調味的作用。随着大衆越來越重視健康問題,味精和雞精誰更健康安全有營養也曾一度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再加上雞精宣傳推廣力度比味精更大,使得味精成為了“時代的眼淚”。但也有人說味精比雞精更健康安全有營養。而事實是怎樣的呢?到底是雞精更安營養還是味精更營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味精和雞精之間的“糾葛”。
1.味精和雞精有哪些區别?該如何選擇?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商品名叫味精,又稱味素。早在1866年,一位德國化學家就發現了谷氨酸,到了1907年,一個日本人在蒸發大量海帶湯的時候意外發現了谷氨酸鈉,谷氨酸鈉嘗起來具有食物中的鮮味。後來随着發展,為了讓食物更鮮美,谷氨酸鈉就成了美食中不可缺少的佐料,也就是現在味精的主要成分。
谷氨酸是一種氨基酸,普遍存在于生物體内。一般束縛在蛋白質中的谷氨酸不會對味道産生影響,隻有當遊離的谷氨酸與其它離子結合才能合成谷氨酸鈉,從而産生鮮味。
為了能夠提取谷氨酸鈉,現代工業一般是用大米、玉米、小麥、甘薯等食物進行微生物發酵提取精制,得到符合國家标準的谷氨酸鈉,即味精。所以,味精本質其實是一種天然産物,适量食用對身體健康沒有影響。
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品,主要成分是味精和鹽,另外還添加了一些核苷酸、雞肉提取物、澱粉、膨化劑、香精、色素等。其中核苷酸可以讓味精增鮮二三十倍,但由于加入了大量鹽和澱粉,所以雞精和味精的鮮味也沒太大差别。由于雞精本質隻是味精的一種再加工産品,所以其營養價值也沒有明顯的差異。
有人會說雞精中添加雞肉提取物是不是比味精有更高的營養價值?事實上,雞精中的雞肉提取物是非常少的,起到增鮮作用的主要還是味精成分,其味精含量高達40%。
所以,總體而言,無論是選擇味精還是雞精都是可以的,最主要還是看烹饪方式和個人口味要求。
2.哪些食物不宜加味精?
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在大于130攝氏度的高溫下會變成焦谷氨酸鈉,起不到增鮮作用,所以,一般味精建議在快出鍋前加入即可。
味精還不宜加入調制的餡料中,同樣是為了避免高溫作用産生影響。
味精還不宜在強堿食物中食用,因為谷氨酸鈉容易與堿發生化學反應,産生谷氨酸二鈉,失去增鮮作用。所以,像是海帶、鱿魚等堿性較強的食物不宜加入味精。
酸味食物中,也不宜加入味精,這是因為味精遇酸不易溶解,起不到增鮮作用。
而涼拌菜也不宜直接添加味精,食用味精的最佳溫度為80-100攝氏度,涼拌菜溫度較低也比較難發揮其作用。
另外,烹饪肉類也無需加入味精。因為肉中含有谷氨酸,當肉中加入鹽後,經過加熱,自然會産生味精的成分。
3.使用雞精有哪些注意事項?
食用雞精除了上述提到的,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個是雞精中含有鹽,所以,如果菜中已經放了鹽,要減少雞精的使用量,或者減少鹽的食用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食鹽不應超過6g。
另一個是雞精中含有核苷酸,核苷酸在人體内的代謝産物是尿酸,所以對于痛風患者要慎用。
最後,雞精吸濕性比較強,所以每次食用完雞精一定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參考文獻:朱妞,訾榮祿【淺議味精與雞精】
食物的逆襲【從味精到雞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