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禅讓制大多數中國人都非常熟悉,并且認為這是中國原始時期最厲害的一種制度,是真正做到了民主和自由。
但可惜的是在近些年來,人們對于禅讓制的認知開始有了更多的觀點,例如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就提出,所謂的禅讓制,其實是披着合法外衣的血腥政變。不過史記和清華簡又提出,禅讓是無比偉大的現象,值得後人推崇。
所以說,如果我們拿曆史文獻說事,會發現當年的記載有兩種不同的結論,禅讓制在我們心目中似乎變得有些玄乎起來。那麼問題來了,禅讓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按照目前曆史學界對于曆史的認知方式,大多數都是以當時人的評價,以及曆史文獻的記載為标準。像司馬遷的史記,其中包羅了大量的上古文獻資料,所以大家都認為司馬遷的曆史文獻是可信的。
但是,我們也得承認,司馬遷先生自己就說過當時研究曆史的時候,一件事情有多種說法,他隻能采取一種比較可信的觀點記載。而且司馬遷先生借鑒的曆史資料,極有可能是借鑒魯國的曆史文獻,所以對于禅讓制的認知是良善的,傾向于理想化的。
于是,在魏國的史書文獻竹書紀年出土以後,禅讓制的真實性立刻遭到的沖擊,而且很多人還懷疑司馬遷先生是不是在春秋筆法。
很明顯面對兩種史書,而且還都是兩種官方史書,恐怕後人還真的難以分出其真假,如果真的要弄清楚其曆史真實性,可能還需要更久遠的曆史文獻記錄。
不過雖然在文獻考究方面,我們目前還有些弄不明白,但是有人在另一個細節上發現了問題。這個細節就是所謂的禅讓制,其實就是在一個家族血脈裡面進行流動。
這個說法一提出,立刻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因為所謂的禅讓制是我們心目中民主自由的理想,是真正做到了選賢舉能。如果所謂的禅讓制隻是在同一個血脈裡面流傳,那不和商朝所謂的兄終弟及制沒有任何區别嗎?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通過曆史記載我們就能看出來。
首先大多數人都承認,曆史上真正的禅讓制度,就發生在堯舜禹這三代君王手中,諸多曆史記載以及曆史故事中,這三人的皇位傳承順序都是沒有血緣關系的,是無私的。
但是,根據曆史文獻記載,作為人文始祖的黃帝一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兒子,分别是玄嚣和昌意,在皇帝去世以後,就是這個叫昌意的兒子颛顼接替了皇位,而且在曆史上此人非常好戰能打,神話傳說裡面連共工都被他打到懷疑人生,隻能去撞不周山了。
後來曆史經過一系列變遷,統治者又換成了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帝喾,被稱為古之賢君。比較有意思的是,他的身份不再和昌意有直接血緣,而成為了玄嚣直系孫子。
之後此人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摯,一個叫放勳。于是兩人來了一出兄終弟及,摯去世以後放勳上台,而這個人就是後來著名的堯。
看到這裡我們就會産生一種感覺,當時的統治者是在皇帝的兩個兒子玄嚣和昌意的血脈中輪番登場,那麼堯舜禹這三個人的禅讓,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答案還真是如此,據曆史記載,堯在年老的時候想要找接班人,雖然他明面上表示,不要隻盯着我的兒子,也不要隻盯着貴族,應該多看看平民。于是大家就選出了一個平民代表,這個人就是舜。
那麼問題來了,舜是不是平民呢?根據資料考究,舜是颛顼的後人,同樣是皇帝的兩個兒子的血脈之一。
所以,雖然堯曾經嫁了兩個女兒給他,并且反複考究他的道德,這一過程充滿着禅讓制的浪漫主義色彩,但事實上,舜帝之所以能夠擁有被考究的平台和可能,其先決條件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平民,也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而是因為他身上有着高貴的血脈。
果不其然,順利成功的完成了考驗,成為了新的統治者。血脈從原先的帝喾一脈,又傳回了颛顼一脈。
接下來的曆史,回到了大家所熟知的大禹治水的階段,大禹橫空出世,帶着大家治理了洪水,成為了一代傳奇人物。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大禹的父親是鲧,但可能我們所不知道的是,鲧父親是颛顼。
這一段記載有點玄乎,好像年齡跨度有點大,如果按照堯能夠擁有上百歲的後面來看,恐怕大禹的父親年齡很小,輩分很大,不過的的确确在曆史文獻中有記載,大禹也是黃帝的兩個兒子的血脈後代。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會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所謂的禅讓制,表面上是有能者居之,甚至是不顧身份的傳承,但事實上輪來輪去都是同樣的一批人。他們都是皇帝的兩個兒子的血脈後人,雖然其中有輪番登台,但就好像普京和梅德韋傑夫一樣,來的是東北二人轉。
因此我們且不說竹書紀年和清華簡的沖突,到底誰對誰錯閃耀,這到底是好事還是血腥的政變?但就憑這個血脈傳承來看,禅讓制好像是在皇帝一家子裡面輪番變遷。這有點類似于商朝的兄終弟及的制度,隻不過兩者看起來外表不同而已。
如果曆史真是如此的話,那麼禅讓制的确沒有我們想象中的美好。孔子當年說,三代以前乃是最美好的時代,後來都是廢鐵時代。那麼恐怕孔老夫子還真說錯了,他的理想也許從來都沒有存在過,曆史一直都是那麼的直白。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