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如果一人故去,又是什麼模樣?
在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
88歲的院士夫人李仁恕
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丈夫周開達去世後,
她每天都要去學校圖書館前的
丈夫雕像看一看,
陪伴對方。
每天去看雕像
房内挂滿他照片
6月14日下午,溫江陰天,88歲的李仁恕一如既往在家中看電視。
等到大女兒買菜回家後,李仁恕才戴上老花鏡,瞥了眼老年機時間,提醒女兒:“3點20分了。”不說具體事,女兒周女士已經了然,“你去嘛去嘛,路上注意安全。”
得到家裡人同意,李仁恕從沙發上站起來就往外走,佝偻着背穿過家裡客廳,陽光映出她花白的頭發,牆上挂着的一張張照片,都是去世的丈夫周開達的工作照。
周開達,科學界響當當的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也是四川農業大學首個院士。
袁隆平評價起這位老朋友說:“在探索水稻科研的天地裡,他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做研究,在雜交水稻的育種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13年周開達去世,2016年四川農業大學在成都校區圖書館前,豎立周開達院士雕像,雕像周圍,是和周開達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作物:現在是水稻,收割了是小麥、油菜花、玉米田。
李仁恕走出所住的院士樓,路過遊泳池再拐個彎,就是逝去丈夫周開達的雕像。“每天我都要來看一看。”李仁恕一邊說,一邊摸了摸雕像下方的文字。
即使沒有戴眼鏡,她還是可以念出聲,“周開達,重慶江津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微風拂過,雕像周圍綠油油的水稻也随風躬了躬身。
胸前别的黃桷蘭
是丈夫生前栽下的
“如今我母親年歲大了,記性不好,有時候連二弟、三弟的名字都要搞混,但關于我爸肯定是記得清清楚楚的。”大女兒周女士透露,每天自己都要飯後帶母親李仁恕散步,“一定要去雕像前看看,她還會主動跟我說,進去(雕像旁)看看嘛。”
事實上,除了和女兒散步,李仁恕自己幾乎每一天也會去看雕像,來了客人也一定要帶去看看。
正值黃桷蘭花開,李仁恕胸前也别着三朵黃桷蘭,都是院裡黃桷蘭開花兒摘下的。“這棵黃桷蘭也是我爸種的,我母親當然曉得,所以這樣紀念。”大女兒周女士透露,院裡還留着不少父親栽種的植物,3顆鐵樹、1顆黃桷蘭,都是父親留下的痕迹。在院裡還躺着一隻懶洋洋的貓咪,植物、動物都是周開達喜歡的。
在周女士印象中,父母的愛情,發生在重慶江津。“當時母親在江津當校長,父親在江津工作,後來就自然認識,走在一起。”
夫婦倆1956年結婚,當時的結婚照和婚禮一樣簡單樸素,男方穿着白襯衣端正英俊,女方穿着花襯衣清秀大方,就是一張結婚照。
“婚後,我父親叫我母親‘仁恕’,我母親稱呼我父親‘開達’,那一代人更習慣于喊名字後面兩個字。”周女士印象中,因為周開達工作繁忙,常年在海南搞科研,一家人能夠找到的全家福隻有一張,還是周女士在青年時期拍的。
為了鼓勵、嘉獎周開達在科研上做出的卓越貢獻,後來學校專門修了院士樓,“但我父親工作太忙了,一天都沒有來住過。”
那些年,周開達在海南搞科研,40攝氏度高溫下蓋一張白毛巾就當帽子,一個椰子就是接待客人的“飲料”。李仁恕曾任多所中小學學校校長,周女士自己回憶說,“我就是保姆帶大的。”
“我就沒有看到過父親母親吵架拌嘴”
聚少離多,但院士夫婦兩個人感情甚笃。
在周女士印象中,“我就沒有看到過父親母親吵過架、拌過嘴。”兩人40周年結婚紀念,也是一張合影,夫婦倆穿着白襯衫,捧着一束鮮花。
2000年6月,周開達在北京作院士報告時突然發病,在北京住院40天後轉診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從武侯區國學巷到溫江,每一天我母親都要去看父親,隻有生病的時候不去,怕傳染給父親。”周女士說,父親住院13年,每天從溫江折返,都是母親堅持的。
要是兒子有事沒法送她,就是委托其他人也要來。在醫院病床上,周開達、李仁恕拍下50歲金婚照片。
“這事就像是一個發條,到了下午自動運轉,當時我母親也很清醒。等到2013年父親去世後,不用每天從溫江折返醫院看望父親,加上年紀大了,我母親突然就記憶力遠不如以前了,精神也不如以前了。”周女士說。
川農同學朋友圈被刷屏
“太感動了”
院士夫人每天來雕像前陪伴已經故去的先生,這一幕近日被網友拍下發在網上,網友們大呼感動。川農的師生們也為院士夫人的行為“鼻子一酸”……
“他肯定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人很愛很愛他。”
“我的天,鼻子一酸!”
“思念如馬,自别離,未停蹄。”“從别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來源丨成都商報、新華社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