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将至,男女尤其是未婚青年男女們早已内心喧嚣不已,早在幾天前就在考慮買什麼禮物送給心上人,讓心上人高高興興地過這個傳統節日了。
其實,說到情人節,2月14日那個西方情人節比七夕更流行,在我國的影響也更大。西方情人節,也叫聖瓦倫丁節(St. Valentine's Day),改革開放以來,随着外資的進入,洋節也逐漸在我國流行起來,其中最流行的就聖誕節和西方情人節了。
但是,如果我們知道那些西方節日的節的來曆和意義,也許就可能不會那麼瘋狂和着迷了。
意大利情人節西方情人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在古羅馬時期,公元三世紀時,修士瓦倫丁(Valentine)所在的神廟就在古羅馬暴君克勞多斯(Claudius)的皇宮附近,羅馬人非常崇敬這位修士,經常聚集在他的神廟裡他的祈禱。
由于古羅馬的戰事頻仍,克勞多斯征召強令大批年輕男子去前線作戰,而小夥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十分生氣,立即頒布了一項命令,在戰争期間不許舉行婚禮,已訂了婚的立即解除婚約。
修士瓦倫丁對克勞多斯的暴行感到非常難過,同時十分同情那些即将處于離别中的情侶,當一對情侶前來請求他的幫助的時候,瓦淪丁在祭壇前為他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消息傳開後,越來越多的情侶來到神廟裡結成伴侶。
消息傳到克勞多斯耳中,他命令将瓦倫丁投入地牢,最後甚至不顧人們的苦苦哀求,将瓦倫丁處死。悲傷的人們将瓦倫丁安葬在聖普拉教堂,瓦倫丁被處死的那天是2月14日。人們為了紀念瓦倫丁,就把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希望有情的男女們在瓦倫丁的佑護下最終能夠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就是意大利情人節的由來。
歐洲情人節
整個歐洲範圍開始流行的情人節,比瓦倫丁節要複雜得多。史料記載,君主安東尼(Mark Antony)在公元前44年的2月25日(古羅馬的牧神節)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将王冠授予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之後每年的2月25日,年輕女子便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男人們的羊皮鞭能夠抽打到她們頭上,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都有'純潔'的含義,二月(February)的單詞就是由此而來。
後來這種習俗被流傳到了法國和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但是基督教的興起使整個歐洲陷入了整整一千年的黑暗,各種節日也變得淡漠起來,許多人不想放棄節日的歡樂,就将2月25日牧神節與2月14日的情人節合并,節日就定在二月十四日這一天,年輕男女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内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就這樣,延續着古老的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的習俗,時間一長就形成了始發于歐洲,流行整個歐美的西方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
在我國古代,中華民族并沒有形成固定的、廣泛的情人節,但是地區性的、小範圍的具有情人節意義的日子有好幾個:
首先是三月三日的上巳節,周禮規定,年輕女子一年中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天可以外出,三月三是法定可以外出踏青的日子,在那種“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的大好春光裡,年輕人踏青的同時結交異性,贈送禮物,漸漸形成固定的節日。
在漢朝以前某些地區甚至會有野合的習俗,由于禮教的興起,野合的習俗從慢慢消失,但是三月三日那天,年輕男女依然會去郊外踏青遊玩,到南宋理學興起,禮教越來越森嚴,上巳節就漸漸式微了,隻保存在一些少數民族的習俗中。
然後是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古代叫上元節、元夕節等,在習俗上也比較近似情人節,這一天也是周禮規定的年輕女子合法外出的日子,有情的年輕男女在觀燈的同時,可以約會、定情、贈送禮物等。如歐陽修所寫的《生查子》就是元宵節那天年輕男女約會的描寫: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辛棄疾也曾經寫過一首描寫元宵節情人相會的詞《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裡尋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其中“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已是千古名句。
最具有情人節意味的中國傳統節日,就是即将到來的七夕。七夕原名為乞巧節,這一天被稱為中國情人節,乞巧節比上巳節和元宵節更具有情人節的意味。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
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大都天氣溫暖,草木飄香,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星河河橫貫夜空,這就是王母娘娘劃地而成的銀河,銀河的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那就是傳說中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傳說,與《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一起,被稱作我國四大民間傳說。
南朝梁代殷芸所著《殷芸小說》裡記載了牛郎織女的傳說: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傳說天帝有個女兒叫織女,住在銀河的東邊,每年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織布,用來作天空的彩霞,每天忙得連梳妝打扮都沒有時間。天帝憐惜織女勤勞卻又孤苦,于是讓她嫁給了銀河西邊的牽牛郎。結果結婚以後,織女隻顧着和牽牛郎卿卿我我,沒有時間織布,天空沒有彩霞,每天都黑乎乎的。天帝大怒,強行命令織女回到銀河東邊去獨居織布,隻許織女和牽牛郎一年團聚一次。
相傳,每年的這個夜晚,如果我們擡頭,就可以看到牛郎和織女的銀河相會,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瓜果架下還可以偷聽到兩人的脈脈情話。
為了防止織女和牽牛郎私自相會,天帝還下令拆除了天河上所有的橋,每逢七月初七,便讓喜鵲們臨時搭建一座鵲橋讓他們相會。
北宋秦觀的《鵲橋仙》曰: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鵲橋仙》寫的就是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相逢的凄美故事,其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成了無奈别離的情人安慰對方的最佳言辭。
織女手巧、擅織布,重視紡織針線的古代年輕女子如果能夠得到織女真傳,以後持家肯定不在話下。年輕的女孩子們都希望能從織女那裡學到織女的一身本領。但是據說織女因為夫妻長期分離,脾氣不太好,平時求她一點用處都沒有。隻有等到她和牽牛郎相會的那一天,她會心情大好,這個時候求她傳授本領最是合适。
因為這個傳說,古代女子們慢慢就形成了在七夕這天向織女求織布紡織針線本領的習俗。這些本領多是為增加女子的含金量,讓她們找到合适的郎君。所以,慢慢地,七夕就成了年輕女子祈求愛情的傳統節日。
在中國古代,年輕女子們會在七夕這個浪漫的夜晚,擺上時令瓜果,對着天空的明月祭拜,祈求姻緣巧配,婚姻美滿。
與西方的情人節相比,我國的七夕節無論在曆史悠久還是故事的感人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優勢,然而,近幾十年以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國的青年男女卻流行過西方情人節,忽略了咱們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七夕。
随着我國的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民族文化自信也逐漸得到加強,在這種背景下,七夕作為中國的情人節又慢慢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像七夕這樣的中國本土傳統節日,理應得到恢複和重視,而恢複和重視傳統節日是堅定文化自信中的重要環節,當我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能夠堅定自信的時候,離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實現也就不遠了。
(此文為希希陌上行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侵權必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具原創者之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