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混合梵文起源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三十五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靜座沉思而悟道。從此以後,他稱為覺者,即佛陀,簡稱為佛。釋迦牟尼成佛以後,開始他的弘法活動,直到他八十歲時在拘屍那迦城郊的沙羅樹下圓寂,其間共四十五年。
佛教以反印度的正統宗教 -- 婆羅門教而起家。婆羅門教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四種姓:婆羅門(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手工業者)、首陀羅(服務行業的勞動者)。前三種姓稱為再生族,他們可以參加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能給他們第二次生命,首陀羅稱為一生族,他們沒有資格參加婆羅門教,婆羅門不能給他們第二次生命。除此以外,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處于社會最底層,誰要是看見他們,就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所以他們出門時往往帶着梆子,邊走邊敲,讓人回避。
針對這種情況,佛教提出"衆生平等" 的口号,任何人都可以參加佛教僧團,這使佛教迅猛發展,很多低種姓人都加入佛教僧團,如釋迦牟尼的大弟子優婆離,原來是個理發匠。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們,很多是文盲,沒有文化。面對這些人,釋迦牟尼弘法的時候,不能咬文嚼字,必須通俗化大衆化。
印度的語言很複雜,很不統一,釋迦牟尼弘法的時候,為了讓他們聽懂,隻能用方言俗語來講。有人主張用文言文梵語,受到釋迦牟尼的嚴厲批評。釋迦牟尼認為使用梵語弘法,會嚴重脫離群衆,使那些想參加佛教僧團的下層人民大衆不敢加入,勢必影響佛教僧團的發展,所以釋迦牟尼非常堅定地主張用方言俗語弘法。這種傳統延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公元前四世紀部派佛教出現以後,仍然保留着這樣的傳統。部派佛教的各個部派分布的地區為同,使用的方言也不同,如正量部使用阿巴勃朗姆濕語。說一切有部流行于古印度西北部,當時這裡已經普遍使用梵文,所以該部使用梵文。
釋迦牟尼最初弘法使用何種方言?學術界說法不一,至今沒有令人信服的一緻結論。釋迦牟尼的弘法活動,主要在摩揭陀國,所以他使用了摩揭陀方言,這就是巴利文(PāLi)。巴利文并不是純粹的摩揭陀方言,還受到其他方言的影響,所以有人把巴利文稱為半摩揭陀方言。"巴利"一詞來源于阿育王石刻銘文中的pāliyāyāni,因在其婆羅蜜文體中,a、ā可以互換,所以paliyāyāni,也可以寫成pāliyāyāni,原形是pāliyāya,來源于梵文的paryāya,其意為"必須重誦的經典"。由此可見,巴利文是佛教重要的經典語言,巴利文經典比梵文經典更接近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逝後,弟子們回憶他說過的話也這樣做,也是用方言俗語,所以最初的佛典是方言。這樣做,局限性很大,因為一個地區的方言,隻能在這個地區使用,其他人不懂,不利于佛教的傳播,到公元四世紀,印度已經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為了擴大佛教影響,就想把原來佛典的方言俗語改寫成梵文。改寫的時候遇到一個很大的困難,佛典中分為偈頌和長行兩個部分。偈頌是佛經中的詩體,起提示、總結、綜合作用;長行是佛經中的散文體,往往是對偈頌進行解釋或者論述。偈頌必須押韻,不像長行那樣自由。有的字按方言俗語押韻,按梵文則不押韻。要改寫,難度很大,為了回避這個問題,他們把長行部份改寫成梵文,偈頌仍然是方言俗語。如普遍流行的《妙法蓮華經》、《無量壽經》等梵文本至今還是這種形式。有的佛典雖然把偈頌、長行都改寫成梵文。但偈頌部分為了押韻,仍然保留着俗語成分。這種獨具特色的梵文、俗語共存形式,稱為混合梵文或佛教梵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