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關于斯巴達的印象大多是從電影“斯巴達300勇士”開始的,是一個有着強悍軍事實力的國家。
實際上,“斯巴達”的意思是“可以耕種的平原”。
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以多利亞人組成的希臘部落,入侵了拉科尼亞地區,摧毀了原有的城邦,并在這裡建立起了他們的斯巴達城,斯巴達人就是指這批來此擴荒的多利亞人。
它與雅典一樣也在初期實行貴族制度,國家機構由公民大會、長老議會和監察官組成,不同的是斯巴達擁有國王,而且是兩人。分别由兩個貴族氏族世襲,他們平時主持國家祭祀和家族之間的矛盾;戰時,一個領兵外出作戰,另一個在城邦中固守城邦。
随着時間推移,有着五個席位的監察官掌握了真正的權力,他們不僅可以監察國王,還可監察公民生活,甚至有了主持長老議會和公民大會的權力。
斯巴達人在創立城邦時也把原住民變成了奴隸,他們被稱之為“黑勞士”,因為斯巴達奉行軍國主義,所以這些奴隸要負擔很重的軍役,在希波戰争期間,斯巴達人就一次性征集了3.5萬黑勞士。所以這些奴隸經常舉行暴動和武裝起義。
為了鎮壓這些奴隸的反抗和征服其他城邦來奪取資源,斯巴達形成了與其他希臘城邦不同的政治制度,整個社會過着軍事化生活,他們由公共的食堂,不論時國王還是平民都在這裡用餐。
斯巴達的男孩7歲之後就會過上集體的軍事生活,他們被要求對首領的命令絕對服從,女孩雖然不參加,但是在家裡她們一樣需要進行體育鍛煉,斯巴達人認為隻有身體強壯的母親,才能生下強大的戰士。
斯巴達輕視文化教育,青少年隻需要會書寫便條和命令就可以,甚至要求他們從小沉默寡言。他們輕視文學、藝術和科學,斯巴達并沒有能流傳後世的藝術品和著作。
在經濟方面,斯巴達講求均貧富,為了防止貧富兩極化,斯巴達人不許從事工商業,這些事情由沒有公民權但是有自治權的“邊民”從事。而且斯巴達不用金銀做貨币,隻用廉價的鐵币來作為流通的貨币。
這些或許就是斯巴達被後人遺忘的原因,不過人們還是記住了它強大的軍事力量,不僅成為希波戰争的轉折點,還在之後與雅典城邦的争霸中勝出。
斯巴達城遺址
不過成也武力敗也武力,和雅典一樣最終斯巴達城邦也被馬其頓帝國的鐵蹄所征服,消逝在曆史的長河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