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是大多數家庭中的常見食材
清新脆爽的口感,又富有營養
但為什麼黃瓜明明是綠色的
我們怎麼叫它“黃”瓜呢?
其實最開始,黃瓜真的不叫黃瓜,但也不叫綠瓜,而是叫胡瓜。
胡瓜起源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地帶,是葫蘆科甜瓜屬一年生草本蔓生攀緣植物,意思是黃瓜可以在一年内成熟。
當初被叫為“胡瓜”,是因為黃瓜并非中原地區的原有植物,而是在漢武帝時期張骞出使西域而帶回來的“移民”。
當時來自于外邦的東西前面大抵是要加個胡字,也就有了這個名字。
後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國登基做皇帝後,對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便禁止使用“胡”字。
同一時期很多從西域帶回來的胡人用品怕犯了皇上的忌諱,紛紛改了名,所以胡瓜就更名為黃瓜了。
那為什麼不叫綠瓜呢?因為那時候真正成熟的黃瓜外皮呈黃色,籽也是黃色的,但口感較差。
在它衰老時,黃瓜中可溶性糖随着呼吸消耗而減少,乙烯釋放愈發強烈,葉綠素含量減少,故在衰老後呈黃色。
後來人們在栽培過程中發現黃瓜生吃更清脆可口,所以就在未成熟的時候摘下來食用。久而久之,人們就以為綠色的黃瓜就是成熟的黃瓜了。
我們看到有些黃瓜的品種表明不是光滑的,而是長了一些刺。黃瓜長刺其實是适應自然環境的結果。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被動物啃咬。
此外,黃瓜身上有很多細微的小孔,生長過程中的呼吸和蒸發量都非常大,如果被葉子貼身遮住就會阻礙呼吸,這些小刺能支開異物。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小刺,如果摘下黃瓜後長時間不噴水保濕,裡面的水分就會通過小刺蒸發掉,使黃瓜變蔫。
對于吃黃瓜來說,直接生吃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方式。
黃瓜直接整個生吃的時候,水分都進入到我們的口腔中,感覺水分比較多。而把黃瓜切片後拌着吃,往往就感覺不到很多水分。
這是因為在黃瓜切片時,不少人追求越薄越好,很多細胞被破壞,液泡中的水分流失嚴重。
而且,這個過程中損失掉的不僅是水分,水溶性的維生素也減少。有研究發現,切片的黃瓜在放置30分鐘後,黃瓜中的維生素C就幾乎損失殆盡。
因此,黃瓜最能保留其營養素和水分的方法是直接生吃,而如果想吃涼拌黃瓜,可用刀拍的方式,減少水分和營養的流失。
最後,黃瓜敷臉一直備受愛美人的推崇,但其實這種做法收效甚微。
黃瓜裡确實含有益于美白嫩膚的維生素C和E。但人的皮膚自帶一層屏障,能夠像城牆一樣阻擋層層外來物的進入,很難吸收這些成分。
所以要想補水美白,還是直接吃黃瓜更靠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