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日韓關系和中日關系

日韓關系和中日關系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09:48:38

日韓關系和中日關系?今年8月24日,是中韓建交30周年紀念日;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紀念日對中日韓來說,今年無疑是個“大年”,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日韓關系和中日關系?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日韓關系和中日關系(如何看待中日韓關系)1

日韓關系和中日關系

今年8月24日,是中韓建交30周年紀念日;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紀念日。對中日韓來說,今年無疑是個“大年”。

中日韓同屬儒家文化圈,是東北亞地區搬不走的鄰居。曆史上,三國之間有禮樂弦歌,也有刀光劍影,但和平交往的時間仍占據主流。近代以來,日本發動軍國主義戰争,在侵略和殖民中國及亞洲各國期間,犯下滔天罪行。這也是中日、日韓之間必須正視的曆史。

三國老一輩領導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開創了雙邊關系、三邊關系的新局面,為世界和平、繁榮與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張蘊嶺向《中國報道》記者指出,美蘇冷戰結束以後,中日韓三國逐步地改善了關系,建立了合作機制,推動了東北亞地區的穩定。但随着美國把中國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競争對手,美日、美韓是美國戰略同盟,中美戰略博弈大背景下,東北亞地區老問題和新挑戰交織。

“中日韓三國作為地區力量的中堅,無論是對東北亞地區的穩定,還是對世界局勢的穩定,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張蘊嶺表示,切記不要簡單地用“好”“壞”來定位中韓關系、中日關系和中日韓關系,希望能夠借助“30年”“50年”契機,促進三國間雙邊關系、三邊關系的平衡和穩定發展。

“中日韓三國關系非常重要”

“2021年中日、中韓貿易額分别達到3714億美元和3624億美元,三邊貿易總額超過8000億美元。中日韓作為亞洲重要國家和東亞三大主要經濟體,政治、安全合作,人員交流,都非常密切。”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政治室主任、研究員董向榮表示,東北亞地區在二戰結束以後一直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态,中日韓作為東北亞地區和世界上的重要國家,三國之間的關系對于整個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繁榮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張蘊嶺認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東北亞地區的變局突顯,中國的綜合實力快速和大幅度提升,改變了地區的力量結構,“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都在東北亞,所以東北亞地區又是世界的希望”。但同時,東北亞地區也是“最危險的地方”,這裡是當今世界核武器分布最多的地區,地區關系複雜,特别是朝鮮半島嚴重對立,中美戰略博弈在這個地區也表現得非常突出。

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準書互換儀式在日本首相官邸舉行。

“冷戰結束以後,東北亞形成的對立結構後遺症如何逐步地化解,通過什麼方式來化解,對世界局勢的影響非常關鍵。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日韓三國作為地區力量的中堅,無論是對地區的穩定,還是對世界局勢的穩定,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張蘊嶺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中日韓經貿合作成效顯著,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三國合作不斷升級、共同利益持續擴大的必然結果,得益于三國産業鍊緊密相連、經濟結構高度互補,也得益于三國共同緻力于參與全球化進程,積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日韓合作有很廣泛的領域,三方都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如果建成自貿區或者達成自貿協定,對于中日韓各自的經濟發展乃至帶動地區一體化發展,都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從這方面來講,我們要着眼于務實的領域,就怎樣在具體的經貿合作進一步加快相關談判,盡早地達成中日韓自貿區協定。”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副所長張騰軍表示。

如何看待分歧和矛盾?

作為對方搬不走的鄰居,中日、中韓、中日韓之間由于曆史遺留問題、領土争端、外部勢力幹擾等因素,在諸多方面也存在着分歧。

“新的挑戰就是,一方面中日韓三國建立了正常關系、合作機制,經濟上也相互依賴;另一方面日韓對中國的疑慮和警惕的對應舉動,使得三國的關系出現了較大裂縫,如果不糾正這樣的偏差,有可能還會産生新的對立。”張蘊嶺表示,盡管存在矛盾和相互認知的巨大差異,但是三國之間都有共識,就是都不願意發生大的沖突和對抗,甚至發生戰争,“這是一個底線思維”。

不隻是政治安全領域,中日韓三國經貿合作升溫的同時,競争性也不斷凸顯,中日、中韓間結構化矛盾浮現。2022年,韓國統計口徑中首次出現1992年後的對華貿易逆差,引發韓國政府擔憂。韓國産業通商資源部8月1日稱,7月韓國對華貿易出現5.7億美元的逆差。而此前5月和6月,韓國對華貿易已經接連出現10.9億美元和12.1億美元的逆差,但在中國統計口徑中,韓國對華貿易依然保持順差。

“任何一對關系中,都不太可能是沒有任何争議或分歧的,就像兩個人之間的關系一樣,再好的關系也會有一些分歧或者矛盾。”董向榮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應該以一種平常心來看待中韓關系或者中日關系之間的一些分歧點。”她進一步分析說,如果跳出經常說的釣魚島争端等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到中日之間的結構性變化,日本現在可能還沒能完全接受中日地位的這樣一個變化。

7月19日,紀念中韓建交30周年中韓友好論壇在首爾舉行。

“日本長期是亞洲經濟的領頭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從2010年開始中國GDP超過日本,現在日本GDP隻是中國的不到三分之一,這樣巨大的變化在日本國内也産生了不小的影響。所以日本接受中國崛起,心理上還有一個過程。”董向榮說。

但變量确實客觀存在。張蘊嶺向《中國報道》記者指出,基于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要回到過去一些年中日韓三國積極推進合作的狀态,無論是雙邊關系還是三邊關系,可能在今後一段時間内不太具備條件。不過,“雖然日本、韓國都在加強與美國的關系,但在對華關系上也在尋求共促穩定和共謀合作”。

中日韓三國民衆相互間的負面情緒也不容忽視。張蘊嶺認為,不管是中國民衆對日、對韓的負面情緒,還是日本、韓國民衆對華的負面情緒,都要看到幾個層面:首先,這通常受到一些突發事件的影響,民衆的情緒轉好或者轉壞,是正常現象;其次,随着媒介的發展和複雜化,尤其是自媒體的興起,以市場、流量為導向,同時三國的自媒體又都有很強的互聯互動性,有很多虛假的信息,民衆很難去判斷真假,很容易被挑動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要增加各個層次的交流,在一些不同意見的交換中去增加認知,尤其要穩住高層的對話機制,這能夠起到引領作用。”張蘊嶺說。

美國的“變量因素”

“隻要中美關系不好,中日和中韓關系也基本上好不了”。不少專家道出了這樣一個現象。

“對于中日韓關系還有東北亞地區來說,無論是政治安全還是經濟合作,美國因素是一個最大的幹擾因素。美國執着地推進以中國為主要戰略競争對手的印太戰略,實質就是要分化、分裂地區合作和地區國家之間的關系。美國不遺餘力地拉緊美韓、美日聯盟,就是試圖通過制造一個将中國排除在外的地區聯盟體系網絡,推進其對華策略。”張騰軍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美國總統拜登5月22日結束對韓國的訪問後抵達日本東京,23日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日本民衆自22日起舉行集會和示威遊行,抗議日美雙方破壞地區和平和穩定的企圖。

受訪專家均表示,美國與日本、韓國都是特殊的同盟關系,對這兩個國家都有強有力的影響。同時,日韓也希望借助美國的力量來平衡中國。

“但從美國的利益分析,我認為它也不希望中日韓關系搞僵,甚至發生沖突,因為美國可能不具備被深入卷入到東北亞事态的利益定位。美國不斷對華開展戰略競争,同時希望日韓構建比較緊密的對美關系。”張蘊嶺說。他向《中國報道》記者分析說,中日韓三方都在尋求一種有限的平衡,底線思維和基本利益是兩個很重要的前提。

董向榮認為,分析美國因素的影響,要看到曆史原因。“比如韓國,本質上韓美同盟就是韓國的安全支柱,從1945年朝鮮半島南部被美國占領、接管,接受日本投降開始,美國和韓國就緊緊地綁定在一起。關鍵問題是,韓國和美國發展關系,不能損害中國的利益,這是我們的底線。”

董向榮還分析指出,我們要警惕日本國内一些軍國主義思潮的擡頭,但也要客觀看到,日本冷戰結束以來一直謀求的“正常國家化”的問題,力圖擺脫“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的狀況。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中日之間的一些矛盾可能會體現在方方面面”。

“最關鍵的還是中日、中韓關系要站穩立場,要有戰略定力和耐心,同時也要對三邊關系有足夠的信心,我們要立足于過去30年和50年的發展經驗,進一步尋找下一步可持續發展的共識。”張騰軍表示,在美國因素作用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中日、中韓尤其應該要加強戰略上的溝通,通過将三邊關系繼續深化,将三邊的共同利益蛋糕繼續做大,來盡可能地減少外來因素的幹預。

董向榮也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中日韓三國的關系要突出自主性,在經濟上、地區事務上有更多的交流與合作,“中國與日本、韓國的貿易額已經接近與美國的貿易額,更應該進一步重視與中日、中韓的關系。”

中美不管是在亞太還是在全球,确實競争在加劇,矛盾升級也在增多,“這是國家間發展中所不可避免的情況”。張騰軍認為,對于一些國家而言,需要更好地在中美之間扮演某種協調者、中間者的角色,既與中國保持很好的關系,同時又能夠“拉住”美國,使美國不至于在這個地區采取一些過于激進的行動,從而破壞這個地區原有的和平、穩定、繁榮的局面。

尋求平衡關系

在8月24日,中韓兩國元首、總理都互緻賀電,雙方都表達以建交30周年為新起點,增進理解互信,深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共創兩國關系更加美好的未來的意願。

在此前8月17日中日第九次高級别政治對話期間,中日雙方一緻同意以今年邦交正常化50周年為契機,加強各層級對話溝通,共同構築建設性、穩定的中日關系。

張騰軍向《中國報道》記者分析說,在中日關系中,有很多曆史遺留的問題,“比如關于戰争罪行的反思問題,關于台灣、南海等一系列問題,日本需要進一步調整對華認知,回到正常、正确、理性的軌道上來,這是中日關系接下來緩和、轉圜的關鍵。”

“從中韓關系來看,總體上基本面是好的,是穩定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穩定的挑戰的因素。一個就是美國試圖挑唆中韓關系,迫使韓國選邊站隊。另一個我們要看到的是,中韓經貿關系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成熟的程度,在雙邊經濟的某一些領域競争性确實在上升,這也使得韓國在看待中國發展的時候,一定程度上也會從産業競争的角度去看。”張騰軍說。

“對中日韓來說,要達到兩個平衡,一個是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平衡關系,另一個就是中日韓三國和美國的平衡關系。這就需要大智慧、大視野,也是中國的利益所在。”張蘊嶺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徐豪 見習記者 李士萌

圖片來源:新華社、中新網

責編:徐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