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但在城市化進程中,小區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鄰裡關系反而不如從前,“鄰居”已漸漸成為小區裡“熟悉的陌生人”。有些人做了好些年門對門的鄰居,卻連對方名字都不知道。
據《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的城市居民中,80.9%的人感覺鄰裡關系越來越冷漠。這充分說明了如今“鄰裡”關系的不斷“退化”,現代鄰裡關系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
現狀:
“一牆之隔不往來,對門相見不相識”
提起鄰裡關系,贛州市的陳先生說:“我住的是新建的商住樓,對門、隔壁、樓上樓下的住戶姓什麼我都不知道,更别說登門拜訪了。我們的生活圈子一般是在同事和相熟的親朋好友間,鄰居認識的很少,就算認識也很少來往。”
(圖片來源:網絡)
探因:
社會節奏加快 互助需求減弱
為何住在一起三四年,鄰裡之間的關系卻很疏遠?明明都是“擡頭不見低頭”,卻偏偏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對此,濟源晨報記者曾對100戶居民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
調查發現,八成以上的居民認為在城市裡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導緻沒時間認識鄰居。另外還有不到兩成的居民認為,城市越來越大,一棟樓上住的人不再局限于同城,大家的口音不同,生活習慣不一樣,有心去認識一下鄰居,又怕讓對方覺得尴尬。
(圖片來源:網絡)
贛州市民洪先生深有感觸:“上班壓力大,下班都累了,一到家裡就想休息,連出門都不願意,哪裡還有精力去和鄰居聯絡感情,即便有一點時間也被同學和朋友占去了。”
濟源市民劉女士介紹,她和丈夫還年輕,平時白天都不在家裡。遇到停電或者廚房的自來水管出毛病,她一般找物業。她也想認識鄰居,隻是礙于平時大家交往太少,不好意思去找鄰居。有一次,她從湖南老家帶過來一些辣醬,想跟鄰居分享一下,思考再三還是不好意思敲門,更不敢奢望到鄰居家裡坐坐。
專家說:
鄰裡之間變生疏因有“防範意識”
榆林市心理學研究會周維林會長分析:一扇門、一幢樓,就像一道道鴻溝,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比鄰而居的人們交往。市區單元樓内人口密集,人們在心理上會有一種“防範意識”,潛意識裡不會主動和鄰居交往。這就像自然界裡的動物們都有一種“領地意識”,對跨過自己領域的動物會潛意識的排斥。
榆林學院社會科學系王剛老師認為:鄰裡之間之所以形同陌路,主要是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已經讓人很疲憊,人們隻能将内心願與鄰居交往的情感壓抑下來。另外,人與人之間交往是為了獲取信息,釋放内心情感。現代社會網絡發展迅速,信息化程度快,人們獲取信息、表達方式的途徑較多,如通過微博、微信等。進而,人們就會與鄰居的關系變淡。
(圖片來源:網絡)
多方熱議:如何從“陌鄰”到“睦鄰”
網友:
@穗子soso:沒事搞搞活動,扭扭秧歌拉拉話,唱唱小曲聊聊天,所謂一回生二回熟嘛!
@cncn0312”:每天早晨起來,碰到鄰居時不妨主動打個招呼!面對面溝通交流,讓鄰居不隻存在于小區群裡。
市民:
榆林市民劉先生坦言,其實居民自身可以适當主動出擊,與鄰居加強溝通聯絡,同時積極踴躍地參加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你來我往自然就增加了鄰裡之間的感情。
(圖片來源:網絡)
社區主任:
對于如何搞好鄰裡關系,太原市勝利東街社區楊主任建議,最好做到“打招呼、鄰裡互助、鄰裡互動”三步走。即:平常相遇,可以先打個招呼,簡單做個自我介紹。熟識之後,可以考慮為鄰居做點力所能及的事。鄰居之間逐漸親近後,然後進行互動。伴随着彼此熟悉,互相提防的心态會弱化。成為朋友後,鄰裡之間的關系自然會非常融洽。
文明辦工作人員:
濟源市文明辦相關工作人員說,從2014年開始,濟源市的社區和居委會都有号召開展“鄰裡節”“鄰裡守望”等志願者服務活動。不少社區和居委會都在嘗試着通過一些活動來調動鄰裡之間相互守望、相互幫助的和睦氣氛。有些社區和居委會每年會組織居民一起包餃子、做湯圓等。此外,他倡議居民走出家門,多與鄰居認識。
(圖片來源:網絡)
結語:
鄰裡和睦是城市文明的一道風景,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俗話說,得好鄉鄰勝遠親。當鄰裡之間都能和睦相處,守望相助,當每一個社區都能充滿溫暖與友愛,大家的安全指數和幸福指數才能不斷提升,社會才能更加文明和諧。現在,不妨走出家門,說一句:你好,鄰居!(中國社區網 萬婉 綜合整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