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作者:國信證券,任鶴、朱家琪)
裝配式建築行業概覽滲透率上升空間充足,混凝土和鋼結構為主要結構類型
裝配式建築是指在工廠預制構件和配件等運輸到建築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築。因為采用标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産、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是現代工業化生産方式的代表,符合建築業産業現代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 根據材料形态不同,主要分為三大類: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築(PC)、裝配式鋼結構建築(PS)和裝配式木結構建築。PC 相比 PS 構件更重,材料環保性較差,材料成本更低但後期運輸和吊裝成本更高,現場施工更複雜,PC 更适用于居住類建築,PS 适用于公共建築。木結構更多運用于旅遊設施等小型公共建築。
我國裝配式建築滲透率上升空間充足。2021 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築面積達7.4億平方米,較 2020 年增長 18%,占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為24.5%。2020 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築 6.3 億平方米,較 2019 年增長 50.7%,近4 年複合增長率超過50%,占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為 20.5%,完成了《“十三五”裝配式建築行動方案》确定的到 2020 年達到 15%以上的目标。 國外在裝配式建築上起步較早,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的裝配式建築滲透率目前已達 70%以上,而國内的裝配式建築則是剛剛起步,未來滲透率上升空間充足。
目前,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為我國裝配式建築的主要結構類型。2021 年,新開工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築 4.9 億平方米,占比 67.7%,鋼結構建築2.1 億平方米,占比 28.8%;2020 年,混凝土結構建築新開工 4.3 億平方米,占比68.3%;鋼結構建築新開工 1.9 億平方米,占比 30.2%。
較傳統建築優勢明顯,政策支持力度大
裝配式建築較傳統建築工期短、用工少且節能減排,但成本高,應用受限。裝配式建築大量使用預制構件,與主要采用現場澆築的傳統建築模式相比有顯著的優勢:縮短工期、減少人力、減少大部分的原材料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環境污染。然而,裝配式建築也存在成本較高、應用領域窄、抗震性較差等劣勢。随着智能化裝配式建築的廣泛應用,裝配式建築在環保、時間、經濟的優勢将進一步凸顯。
裝配式建築在材料用量、資源消耗和工期用工上較傳統建築都有明顯的節約或改良,并且預制率越高,成本和環保優勢越明顯。具體來看,以裝配率為35%左右的 30 層混凝土裝配式住宅項目和同等規模的傳統建築項目為例。與傳統建築相比:材料用量方面,裝配式建築混凝土和鋼材用量高出至少2%,其他木材、隔熱材料、水泥砂漿等的用量減少了 50%左右;資源消耗方面,水資源消耗減少約35%,能源消耗減少約 20%;污染排放上,建築垃圾排放量減少65%,粉塵水平下降20%;工期縮短 20%-45%,現場施工人數至少減少 60%。
我們認為,裝配式建築行業長期方向明确: 從需求端出發,在“雙碳”等相關節能減排政策催化下,在綠色環保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的裝配式建築是目前實現建築施工階段減碳的最有效方式;同時,保障性租賃住房即将迎來快速增長期,可以為裝配式建築帶來穩定增量,據測算,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中裝配式建築面積可達約5.4 億平方米,市場規模約 1.2 萬億元,占新建裝配式建築總面積的比例約為12%。 從成本端出發,建安成本上,人口紅利消退将倒逼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建築業向人力成本較低的裝配式建築轉型,我們預測未來8-15 年内,有望達到傳統建築與裝配式建築的成本平衡點;此外,裝配式建築材料可回收率更高,随着時間推移,其材料成本優勢也會逐年體現,并且随着規範标準逐漸統一,增量成本也有望進一步減少。
需求端:助力建築節能減排,保障房提供穩定增量“雙碳”目标下,裝配式建築更符合“綠色”理念
我國長期以來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1998 年我國簽署《京都協定書》并于 2002 年核準該協定書,該協定書是人類曆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2007 年我國發布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第一部國家法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009 年我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中宣布,到 2020 年單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 40%-45%的目标;
2013 年發布《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2015 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提出 2030 年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05 年下降60%-65%的目标;
2016 年簽署《巴黎協定》,我國在内的 170 多個國家共同承諾将2050年全球氣溫較前工業化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 2℃的範圍之内,并作出各國自主決定貢獻(NDC);
2017 年我國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
2020 年碳減排政策推進加速,我國先後在聯合國大會發言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 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中再次強調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要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2021 年央行工作會議中明确要求,要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框架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碳排放交易市場為排碳合理定價,後續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有望加速。
建築全過程能耗和碳排放雙高,占全國總量比例高達50%左右。根據中國建築節能協會定義,建築全過程分為建材生産階段、建築施工階段、建築運行階段、建築拆除及廢棄物處理階段共四個階段。建築碳排和能耗主要發生在“建材生産及建築施工”和“建築運行”階段,據協會測算:
2019 年全國建築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 50 億噸CO2,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6%。其中,“建材生産及建築施工”階段碳排放28.7 億噸CO2,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 29%;“建築運行”階段碳排放21 億噸CO2,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 22%。
2019 年全國建築全過程能耗總量為 22 億 tce,占全國能耗的比重為46%。其中,“建材生産及建築施工”階段能耗 12 億 tce,占全國能耗的比重為25%;“建築運行”階段能耗 10 億 tce,占全國能耗的比重為21%。
建築行業在“雙碳”背景下亟待轉型升級,裝配式建築是建築建造階段節能減排最有效的主要手段。建築行業 GDP 占全國 GDP 比例平均在7%,而建築全過程能耗和碳排放占全國總量比例高達 50%左右,“十四五”時期是落實“雙碳”目标的關鍵時期,綠色建築将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包括裝配式建築、制造業節能減排、碳彙、節能建築等。 裝配式建築的技術優勢除了體現在工程施工效率與建設質量水平之外,核心優勢在于其能夠有效降低“建材生産及建築施工”階段對環境帶來的污染,能夠更好實現“綠色建築”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有效降低環境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模塊化生産,采用預制構件現場裝配的生産模式。現場施工過程中,對建築材料的改造力度小,施工過程和流程相對短,有效縮短現場施工的工序流轉,提升現場施工效率,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現場環境污染物,如噪音、大氣污染、固廢材料等等;
大範圍采用綠色建築材料,有助于環境保護;綠色建築材料的快速發展,為裝配式建築技術的低碳節能提供更好的基礎。在建築牆面、建築屋面使用的綠色保溫材料,采用裝配式建築技術就可以在發揮材料的環保性質之外,還能夠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也降低環境污染。
分結構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築比傳統現澆碳減排約11%,鋼結構建築節能減排優勢更加顯著。混凝土結構建築方面,根據沈陽建築大學《預制裝配式建築物化階段碳排放評價研究》,以沈陽市洪彙園項目為例,該項目由中國建築上海設計研究院總體規劃設計,總建築面積 6.1 萬平米。經測算,項目7 号樓單位面積碳排放排放 257Kg/㎡,若以傳統現澆方式建造,則單位面積排放290Kg/㎡,減少約 11%。其中主要減排部分為木材、保溫材料、砌體、砂漿。鋼結構建築方面,根據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報告測算數據,以多層建築為例,鋼結構建築建造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200Kg/㎡,同口徑下傳統混凝土方案為234Kg/㎡,減排15%;同時耗水量減少 39%,能耗減少 12%。
保障性租賃住房為裝配式建築提供穩定增長量
保障性租賃住房政策支持力度大,預計未來規模将繼續擴大。自2020 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及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以來,政策持續加碼,從重點城市、目标群體等角度保障落實;2021 年 7 月《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強調要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2021 年 12 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提及保障性住房建設,并置于房地産政策前列。2022 年 3 月,《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
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目标明确。根據住建部數據,2021 年全國40 個重點城市計劃新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 93.6 萬套,前三季度 40 個城市已開工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 72 萬套,占全年計劃的 76.9%,完成投資 775 億元,全年40 個城市共新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 94.2 萬套。2022 年 1 月 11 日,住建部在《“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中再次強調加大金融、土地、公共服務等政策支持力度,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并表示“十四五”期間,40 個重點城市初步計劃新增650 萬套保障性租住房。1 月 20 日,住建部工作會議召開,強調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以人口淨流入的大城市為重點,2022 全年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 240 萬套(間)。
從特點上看,保障性租賃住房與裝配式建築适配性高。保障性租賃住房一般由政府統籌建設,項目體量大,以批量建造為主,而裝配式建築的建造規模越大,成本優勢越明顯,因此保障性租賃住房采用裝配式建築具有成本優勢。此外,保障性租賃住房以滿足基本住房需求為目标,房屋的個性化程度低,建築設計和結構設計都較為标準,與裝配式建築的标準化特點不謀而同。
經測算,新建面積上,“十四五”期間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面積約6.4 億平方米,新建裝配式建築面積約 44.6 億平方米,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中裝配式建築面積約5.4 億平方米,占新建裝配式建築總面積的比例約為12%。測算過程如下:
第一步,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面積:預計今明兩年為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高峰期,假設 2021 至 2025 年當年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占“十四五”期間總新建比例分别為 15%、25%、25%、20%、15%;此外,根據住建部《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規定,單套保障性租賃住房最大面積不超過70平米,我們假設單套面積平均為 70 平米;根據各省市給出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計劃,我們預計“十四五”期間,全國保障性租賃住房可新增910萬套/間。經測算,2021 至 2025 年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面積分别為9554、15923、15923、12738、9554 萬平方米,“十四五”期間共計約6.4 億平方米。
第二步,當年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中裝配式建築面積:根據相關政策,已明确裝配式建築在保障性租賃住房中的主要應用地位,我們假設裝配式建築在保障性租賃住房中的滲透率逐年增加,2021至2025年滲透率分别為75%、89%、85%、90%、95%,則當年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中裝配式建築面積為7165、12738、13534、11464、9076 萬平方米,“十四五”期間共計約5.4 億平方米。
第三步,當年新建裝配式建築面積:根據各省市給出的到2025 年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面積比例的平均目标約 37%,我們假設當年新建裝配式建築面積占新建建築面積比例分别為 23%、26%、29%、32%、35%;假設未來每年新建建築面積與 2020 年持平。經測算,2021 至 2025 年每年新建裝配式建築面積約為 7、8、9、10、11 億平方米,“十四五”期間共計約44.6 億平方米。
第四步,拉動比例測算結果:2021 至 2025 年保障性租賃住房拉動裝配式建築面積占總裝配式建築面積比例分别為 10%、16%、15%、12%、8%,“十四五”期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對裝配式建築面積的拉動約為12%。
市場規模上,“十四五”期間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中裝配式建築市場規模有望達1.2 萬億元,新建裝配式建築總市場規模可達 9.7 萬億元。根據2020 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築中,混凝土結構(PC)和鋼結構(PS)占比約7:3,我們假設未來鋼結構占比會逐步提高;根據住建部《裝配式建築工程消耗量定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平均單位成本為 2053 元,裝配式鋼結構平均成本為2360 元。
成本端:差距逐步縮小,未來8-15年有望持平
人口紅利消退,成本逐漸拉平
勞動力減少,用工成本上升,或将倒逼傳統建築行業謀求轉型升級。傳統建築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人數量多,工期長,對人工依賴性較高。在我國工業化水平穩步推進、城鎮化率快速提升、人口紅利消退等因素的背景下,我國農民工人數幾乎不見增長,而建築業農民工人數占農民工總人數比例卻在逐年下降。同時,農民工平均月收入不斷攀升,2021 年農民工平均月收入已達4341.5元,同比上升 12.5%,2013 年至今平均年增速為 7.8%。
目前,裝配式建築的建造成本雖高于傳統建築,但随着用工成本不斷上升,不考慮其他成本變化,我們預測未來 8-15 年内,有望達到傳統建築與裝配式建築的成本平衡點。測算過程如下:
建安費用情況概要:根據住建部《裝配式建築工程消耗量定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築平均單位建安費用為 2053 元,單位人工費用302 元,占比約15%,裝配式鋼結構建築平均單位建安費用為2360 元,單位人工費用為193元,占比約 8%。根據上海建工的成本構成,傳統建築平均單位建安費用為1800元,單位人工費用為 396 元,占比約 22%。
單平建安費用 vs 單平人工費用:從單平造價來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安成本較傳統建築高 253 元,而人工費用低 94 元;裝配式鋼結構建安成本較傳統建築高 560 元,而人工費用低 203 元。考慮政府對裝配式建築的資金獎補、稅收優惠、信貸支持等因素以及裝配式建築的規模效應,我們認為,當傳統建築人工費用比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高出 220 元,比裝配式鋼結構高出500元時,其單位整體建安費用可基本持平。
農民工收入漲幅設定:根據 2013 年至今農民工月收入的平均年增速7.78%。假設未來農民工收入漲幅可能為 6%、8%、10%。
測算結果:當農民工收入漲幅分别為 6%、8%、10%時,傳統建築與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單平人力成本差距将分别在 2036、2032、2030 年達到225元左右,與裝配式鋼結構的單平人力成本差距将分别在2037、2033、2031 達到500元左右。因此,我們認為 8-15 年内,從人工費用角度,傳統建築和裝配式建築的建安費用可基本持平。
高可回收率降低材料成本,增量成本待行業規範後下降
當前裝配式建築材料成本高于傳統建築,但裝配式建築材料可回收率更高,長遠來看更具優勢。根據住建部《裝配式建築工程消耗量定額》,裝配式建築的建安費用包括了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組織措施費、企業管理費、規費、利潤和稅金。其中,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單位材料費 1481 元,占比72%,裝配式鋼結構的單位材料費 1700 元,占比 72%。傳統建築中,單位材料費1089 元,占比60%。然而,裝配式建築主體鋼結構及配套材料可回收再利用,材料平均回收利用率比傳統建築高出了約 33%,促進了資源循環利用。 以裝配式鋼結構為例,假設傳統建築回收利用率為R,那麼裝配式鋼結構回收利率用率為 R 33%,除去可回收部分,傳統建築實際每平材料費為1089×(1-R),裝配式鋼結構實際每平材料費為 1700×(1-(R 33%)),約等于1139×(1-R),可基本與傳統建築每平材料費持平。
規範标準逐漸統一,增量成本有望進一步減少。裝配式的增量成本指為建設某一項目運用裝配式建築較傳統建築所需的額外成本投入。對比分析裝配式建築和傳統建築的各個階段,主要在設計階段、預制構件生産和運輸階段、預制構件安裝階段産生增量成本。
因此,我們認為,不論是人工成本、材料成本還是增量成本,裝配式建築與傳統建築的成本差距會逐步達到平衡。并且裝配式建築目前還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在政策驅動和市場引領下,産業配套漸漸完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行業規模逐漸形成,邊際成本會逐步遞減,各項成本都還存在着較大的下降空間。
重點公司分析華陽國際
近 30 年潛心耕耘,建築全産業鍊設計科技龍頭。華陽國際創始于1993 年,早期主營居住建築設計,客戶多為中小地産商,市場集中在深圳及周邊地區;2003-2006年逐步合作大中型地産商,業務由住宅向公共建築、城市綜合體等業态開拓,自2004年攜手萬科共同規劃東莞松山湖萬科産業化研究基地等項目後,公司開啟了裝配式建築全産業鍊的研究與布局;2008 年啟動 BIM 專項研究,并于2014 年成立BIM 研究院,帶頭開展國内建築業的技術革新;2015-2016 年通過完成對華陽造價37%股權的收購與對施工企業華泰盛的全資收購,增強了公司于造價、施工領域的優勢,豐富其産業鍊布局。公司于 2015 年完成股份制改革,2016 年 4 月于新三闆上市,2017 年7月引資退市,2019 年 2 月 13 日完成深交所中小闆上市。經過近30 年潛心耕耘,華陽國際已發展成一家擁有設計技術先發優勢,全産業鍊競争優勢的設計科技企業。
公司主營業務為建築設計、建築科技及其延伸業務。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創新,公司業務範圍已覆蓋建築設計與咨詢、建築科技、工程造價咨詢、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PC 構件生産等産業鍊延伸業務;産品類型包括居住建築、公共建築、商業綜合體等多種業态。2021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28.8 億元,其中,設計業務營收15.4億元,占總營收比約 54%,毛利占比達 81%;工程總承包營收10.9 億元,占總營收比約38%。
以設計和研發為龍頭,以裝配式建築和 BIM 為核心技術。裝配式建築設計水平業内領先,使命推動公司成為國家建築工業化的引領者。公司04 年啟動裝配式建築設計研究之路,成為設計行業首家“國家住宅産業化基地”,并入選國家全過程工程咨詢試點企業。截至 2021 年,華陽已累計完成總建築面積超 2000 萬平米的裝配式建築項目設計,其中一體化定制産品(“十全十美”系列)的應用面積接近500 萬平米。公司累計獲得專利 60 項,其中發明專利 8 項,實用新型專利47 項,外觀設計專利5項,并獲得軟件著作權 59 項;參與編制評價标準 25 項,标準設計圖集12 項,省部級、市級和企業級等專項課題研究 8 項。
鴻路鋼構
專注精品鋼構近 20 年,行業龍頭地位穩固。公司前身安徽鴻路鋼結構(集團)有限成立于 2002 年,2007 年改制為股份制,2011 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鋼結構及相關圍護産品生産、銷售,近幾年逐步固化為以鋼結構制造、銷售為主,以建材生産、銷售和裝配式鋼結構建築工程總承包為輔的總體業務格局。公司于2006年、2012年、2014 年先後獲批鋼結構工程專業承包一級資質、對外承包工程資質和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2005 年建設安徽省第一棟全鋼結構高層建築,承接安徽省第一個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小區。2020 年參與雷神山、小湯山醫院鋼結構制作與安裝。
鋼結構與裝配式建築業務為公司基本盤。公司鋼結構産品主要分為建築重鋼結構、建築輕鋼結構、橋梁鋼結構、空間鋼結構、設備鋼結構、智能車庫及裝配式建築6種類型。2021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95 億元,其中,建築重鋼結構營收79 億元,占總營收比約 40%;建築輕鋼結構營收 45 億元,占總營收比約23%;裝配式建築營收34億元,占總營收比約 17%。
裝配式建築潛在的市場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回款有保障、利潤相對穩定,成為公司大力發展的新興業務。公司利用領先技術優勢搶占市場,成為國内第一批國家裝配式建築産業基地、第一批裝配式建築示範工程承建企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安徽建築産業現代化示範基地。公司現将發展重心放在裝配式建築相關技術及鋼結構等綠色建材的研發、制造和銷售,與大型總包企業協作推進鋼結構裝配式建築業務。2018年至 2021 年,公司裝配式建築營收占比在逐年增加。
精工鋼構
精工鋼構是國内鋼結構行業龍頭。公司成立于 1999 年,于2003 年實現A 股上市。在全國鋼結構行業排名中連續六年蟬聯第一。公司主業為鋼結構建築提供設計、采購、制造、施工、運營維護等服務,制造産品體系包括鋼結構構件和裝配式建築産品,在深耕原有鋼構主業同時,積極發展信息化産業尋找新利潤增長點,并向EPC工程總承包商轉型獲取更高盈利空間。已獲得一項國家科學進步獎一等獎,五項國家科學進步獎二等獎,為業内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獎最多的公司,也是業内唯一一家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獎一等獎的公司。
EPC 轉型持續推進,重大項目陸續實施落地。公司 EPC 及裝配式業務持續推進。1)裝配式建築技術加盟業務繼續在全國各省、市、區開展。2021 年,公司新簽裝配式建築技術加盟業務 5 項,累計合同金額 2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0%。截至2021年末,公司已在國内東北、華東、華北等六大區域累計發展了13 家加盟合作夥伴,為公司的鋼結構建築産品在全國範圍内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打下紮實的基礎。2)2021年,公司共新簽 EPC 合同 43 項,實現營業收入 41.68 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27.89%。EPC 的工作重點是确保一批重大項目取得階段性施工進展:
紹興國際會展中心一期 B 區工程 EPC 項目順利竣工已投入使用,該項目通過“綠色建築三星級”評定,并榮獲國家鋼結構金獎; 杭州亞運會棒(壘)球體育文化中心項目,肩負着承辦2022 年第19 屆杭州亞運會棒壘球比賽的重任,也是全國首個裝配率超 50%的大型公建項目,總體施工進度已進入尾聲; 紹興南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并榮獲“紹興市建設工程安全生産标準化管理優良工地”稱号; 此外,紹興市婦幼保健院(紹興市兒童醫院)建設項目通過主體驗收,新紹興市體校建設項目工程進入後半段,紹興市公用事業集團鏡湖總部工程、麗水市水閣衛生院遷建工程、省六安技師學院綜合型産教融合市級示範實訓基地(第二校區)項目等項目均持續穩步推進并陸續迎來階段性節點目标。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系統發生錯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