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覽古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遊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曆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争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内,卧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曆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隻能選取這一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争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迹的具體内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于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隻“盡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隻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将過去的卧薪嘗膽的往事丢得幹幹淨淨表達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麼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将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麼呢?人們所能看到的,隻是幾隻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歎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将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緻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歎。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着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裡,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台覽古》可資比較:“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隻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蘇台即姑蘇台,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遊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台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後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還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無限的春光之中,回蕩着歌聲的旋律。楊柳又換新葉,船娘閑唱菱歌,舊苑荒台,依然彌漫着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所以後兩句便點出,隻有懸挂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亘古不變的;隻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曆史的見證人罷了。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台一首則着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