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訊 此次市黨代會報告提到,要加快中央廚房(預制菜)産業發展,打造現代食品産業鍊。
在近期公布的2021年溫州市“最美工廠”名單中,百珍堂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下簡稱“百珍堂”)榜上有名。很多溫州人知道的晨曦炖品就是百珍堂旗下的品牌之一。近三年來,更多年輕人接觸“百珍堂”,可能是吃過他家的晨曦鮑魚飯外賣。同時,百珍堂也是很多酒店、連鎖餐廳的預制菜供應商。
随着2020年以來預制菜的持續走熱,成立于1996年的百珍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近日,記者走進百珍堂,實地探尋百珍堂之美,并對話總經理戴晨旭,探究其美背後的理念和故事。
走訪
斥資1.3億元打造智能車間
全國首創,生産效率提高3倍,成本降低一半
位于市區慈鳳西路的百珍堂,主體建築是一棟六層樓的研發生産大樓。其中,一到三層是生産車間,四樓是産品中心和研究院,五樓是智能倉庫,六樓是辦公區。
一份美味的炖品,從高湯開始。走進一樓生産車間,映入眼簾的是各種不鏽鋼管道和罐體。這整套自動化湯汁提取系統和自動壓榨系統,也是1.3億元投入中的核心部分。
國内首創自主知識産權的2萬噸智能化高湯提取生産線,不再采用老式夾層鍋熬制工藝,而是用工業化罐體夾層熬煮湯汁。從原料解凍到湯汁冷卻,再到高位暫存罐,制作出的湯汁不但口感更穩定,營養保留更完整,且冷凍保質期久,更加衛生。相比傳統夾層鍋,每班産量可提高3倍,單品成本價降低二分之一,員工人數減少三分之二,目前生産車間工人僅50多人,每年可節省工資約700萬元。
自動壓榨系統則主要用來實現固液分離。經自主研發,百珍堂首創國内308毫米柱頭自主知識産權設計,每噸高湯可回收170千克湯渣,按産線年産量2萬噸計算,可回收湯渣3400噸,價值約1020萬元。
整條自動化生産線還實現了六個輔助功能的“機器換人”。比如提取湯汁前的投料,沒有手工觸碰雞肉等物料,全部由設備完成清洗和傳輸。物料單獨分開緊水,保存在物料暫存罐中,通過輸送系統,5分鐘完成一個提取罐,10分鐘完成一個批次的标準化投料。
生産的産品統一經過捆包線捆包,将通過自動捆包機和碼垛機器人完成自動捆包和碼垛,實現全自動擺盤和裝箱。
此外,包括所有管道和罐等密封設備的清洗也全都自動化,三路CIP清洗系統覆蓋一二三樓層,确保食品安全。
走進百珍堂的中控室,不僅可以全面了解生産車間每個步驟的生産情況,還可以掌握能耗、财務、銷售等情況,詳細到哪款産品在哪個區域的銷量、庫存等,全都一目了然。
每年投入上千萬元研發
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擁有49項專利
來到四樓,就進入了百珍堂的産品中心和研究院。這裡的裝修風格和生産車間有點相似,牆體全都是不鏽鋼材質。
據戴晨旭介紹,近幾年來,百珍堂每年的研發投入都超過1000萬元,科研體系包括産品中心和研究院。前者主要是不斷研發可以上市的新産品,後者則主要研究前沿問題,比如目前正在開發研究的采用超臨界萃取、酶解等工藝,提取鮑魚内髒中的有效成分多糖、DHA、小分子肽,用于食品添加劑、護膚美容、醫藥原料等。
研發中心的配置不僅有實驗室、“微縮版”智能車間,可以在各種特定條件下進行實驗,模拟調制各種菜品,還有一個大型廚房,供技術人員“加料”試驗。
正是多年研究下,百珍堂突破了海洋動植物酶解和發酵的“卡脖子”核心技術,在湯、醬、汁的提取,以及預制菜肴領域的綠色制造技術、智能化裝備技術融合方面,取得了業内公認的成績。目前,百珍堂擁有49項專利,并曾榮獲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餐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研發團隊配置上,公司目前有1名博士,20多名研究生,并先後與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溫州大學、溫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和華中科技大學溫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成立了百珍堂高湯研究院、百珍堂學院、百珍堂企業研究院和各科研項目合作。
基于核苷酸快速營養補充的食補産品及成套工藝研發就入選了國家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這項研究旨在提高原料渣湯中核苷酸等營養物質的提取率與利用率,并通過科學搭配配方,采用低溫速凍技術,快速鎖鮮保證風味并滿足增強免疫力需求,降低易感人群感染病毒等風險,該項目再一次提高了百珍堂産品的核心競争力。
對話
百珍堂總經理戴晨旭:整個行業都在研究“怎麼賣”
記者:這兩年預制菜很火,股市上都反應出來。還有最新的一個數據,由商務部牽頭指導舉辦的“2022全國網上年貨節”,據統計,預制菜銷售額同比增長45.9%。你怎麼看預制菜的發展前景?
戴晨旭:确實是這樣,預制菜現在迎來了風口。我們的預制菜新産品“大盤菜”,今年春節期間也賣得非常火。這類産品之所以迎來風口,整體來看,一個是餐飲工業化趨勢到了這個階段,從比較大型的酒店和連鎖餐飲開始,他們其實更早就為了标準化,降低成本,采用預制菜。到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沒時間,不會處理食材,怕麻煩,所以無論上B端還是C端,對預制菜的需求是真實存在,而且不斷擴大的。
記者:百珍堂2018年投入1.3億元來做智能車間,這個決心是怎麼來的?是提前預判了風口嗎?
戴晨旭:主要還是基于百珍堂自己的發展需求。這個智能車間應該說是我們的第二代工廠。第一代中央廚房是在2000年辦起來的,主要是為了解決當時我們做滋補品炖品,需要一個穩定的供應。到2018年,百珍堂推出了晨曦鮑汁飯系列,當年擴張速度很快,全國一下子鋪開了100多家門店,對我們的産能,以及标準化生産的能力再次提出了挑戰。同時,也考慮到招工難及人工成本不斷攀升的問題,于是決定大投入,“超前”一點直接設計建造一個智能工廠。當時,就我們這個細分行業來看,智能化車間可以說沒有經驗借鑒,相比起1.3億元的資金投入,其實更難的是我們究竟要做成什麼樣。市場上的通用設備不能直接用,全都是靠我們自己一點點鑽研,和設備生産商溝通細節,把産線一部分一部分“湊”出來。
記者:預制菜這個行業有着怎樣的産業鍊構成?行業風口下,行業發展有何趨勢?
戴晨旭:從産業鍊來看,有原材料、深加工和銷售這三個環節,各個企業有自己所長。百珍堂主要是做深加工,二十多年來也一直深耕深加工生産,積累了很多經驗,從産品本身角度,已經具備一定的競争力和優勢。現在,全行業都在研究思考“怎麼賣”的問題,尤其是零售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擴大銷售。我們也嘗試從生産向銷售下遊拓展,從2018年開始就在實踐這方面的探索,包括從2020年布局電商,分别借助有贊、微盟兩大平台銷售新品類,也試過電商直播,2021年推出“碗如親媽”品牌,定位“沙縣的價格,肯德基的裝修,親媽的味道”,目前全國已經有30家門店。我們還在不斷創新和探索。另外,從需求端反饋到生産端,我們計劃進一步研發一些可常溫保存的産品,不管是便于消費者保存,還是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都是一個發展趨勢。這也在同樣的口感和保鮮前提下,對加工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記者:企業每年在科研方面投入1000多萬元,不是個小數目,你怎麼看待這項投入?比如,怎麼看待其中的成功和失敗?
戴晨旭:搞研究,失敗就是常态。如果投入1000萬元,要求馬上有多少經濟效益的回報,這不是科研。所以我們的研發體系是分為兩塊,一塊是産品中心,是開發可以很快上市的産品;另一塊單獨出來是做前端研究的,離投産上市可能還有比較長的距離。我們之所以要投入這樣的研究,就是要“超前”一點,為了讓自己在專注的大方向裡有更多的可能性。
手記
百珍堂之“美”,在于“超前一點”
論百珍堂給我留下的有關“美”的印象,是一種創新向上的朝氣。
辦公區的主色調是橙色和白色,員工年輕化,打扮裝束看起來讓人錯覺置身在一家互聯網企業。在采訪戴晨旭期間,有員工進來商讨産品包裝材料問題,三言兩句,溝通高效簡單。
在參觀産品中心和研究院時,一群身穿“白大褂”的研發人員剛好要中午下班,有說有笑,氣氛很是愉悅。從牆上的人員介紹來看,每人都有自己的研究專長。
這些表象以及有關創新投入的數據背後,是深植企業的創新驅動文化基因。“創新決定了我們能飛多高”“科技就是利潤”,這樣一種對科技與創新的推崇,在企業各個角落随處可見。
食品行業,在溫州從來不是一個“大”行業。現在,百珍堂終于迎來了屬于預制菜的行業風口。它以不斷創新堅守,用每一次“超前一點”,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起點,以及更大的試錯底氣。
本文來自【溫州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