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濟南城,我們的“招牌大菜”就是泉水,而濟南又是一座以泉水著稱的城市。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在贊頌濟南的時候,都是以泉水為抒情點,“且向波間看玉塔,不須橋上有水”,一個“波”字透露出老濟南之美。有一首遠從玉水,暗一片都灑曆山塵”這些主題鮮明的詩句,也造就了一大批“泉水派”詩人。

千百年前的濟南,數百年後的濟南,依然城色依舊,三面環山,清雅秀麗,人去樓空,老濟南人的子孫延續着祖輩的生活方式,泉多成河,以水而居,悠然活着,泡茶飯,清泉做的“荷葉粥”、“冰糖蓮子羹”都是從地裡來的。
白天隻有濟南第一泉不破,乾隆也不惜筆墨伺候,讓泉城聞名遐迩。鎮江金山寺也有“泉名第一”之說。

導遊在介紹金山寺的泉水時,總會将中法泉水與濟南的泉水相媲美,導遊說中、中為“天下第一泉”。這個泉眼,也自有一些傳說,傳說中冷泉原位于金山之西,位于揚子江中的石牌山下,在長江的萬裡中隻有這一獨特的泉眼,因此更是奇觀。同治年間,清鹹豐年間,遂遷居金山。
該泉眼的形成還與其地理特征有關,長江從西向東流動,受石解山和回山的阻隔,并有三個方面的特點,即:長江自西向東流動,受石解山和回山的阻隔,有三種水的作用,有三種水的作用,有水的作用,有水的作用,有水的作用,有水的作用,有水的作用,有三種不同的地理特征,有三種:有水的,有水的,有水的,有水的,有水的,有有水的,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這一泉在唐代就已經聞名于世了,是因為唐朝的名茶名士陸羽在評天下飲水時,把中泠泉水列為第一,随後,另一位品茶家劉伯刍,在嘗過全國各地泡茶的水質之後,做了鑒定,認定水與茶宜者凡七等。首先是揚子江的南太湖水。從此以後,中法泉水被稱為天下第一泉。

都市間争得的“第一”,也都是拿曆史和名人談起,隻有曆史方能解讀生存之偉大。同時,濟南也不缺曆史,她是國務院第二批命名的曆史文化古城,可見濟南的名氣也不僅僅是“七十二泉”造勢,除泉水外,濟南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迹。在此期間,全省共發現七、七個遺址,其中僅濟南章丘就有4個。這裡就是著名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中有譚人寫的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一九八六年十二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曆史文化名鎮舜(約公元前22世紀),躬耕于曆山"。曆山也就是千佛山,位于濟南市曆下區南部。

時至今日,濟南市區内仍散布着以舜命名的各種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耕路”等。而且這些到處都洋溢着濟南曆史悠久的象征,也充分體現了這個城市的人文底蘊,更有泉水般的透明與清澈。
現在濟南正在大有作為,東部的中心商業區,正在雄起,探求已久的濟南地鐵已全部貫通。将來的濟南更值得期待。
新華社标題為《濟南發展從大明湖時代到黃河時代》向世人宣傳,新的濟南發展已突破曆史,向濟南流經萬裡的黃河,逐漸形成了一條地面懸河,最高水位超過河床11.62米,曾有一段時間成為濟南發展的瓶頸。西臨泰山,北依黃河,濟南面臨着東西長,南北短的空間格局。

要沖破這一天然屏障,跨越天塹,基礎設施是關鍵。“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于9月29日開通,僅需5分鐘,這也标志着濟南黃河隧道正式拉開了“河西萬裡”黃河隧道建設的序幕。
濟南将實現黃河從自然屏障向發展樞紐的轉變,《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了“三大戰略”。濟南将以黃河為紐帶,串聯起各個發展闆塊,重塑黃河發展新格局,從制約發展天塹到帶動發展的關鍵。還明确了開發起步區是關系百姓福祉的事:濟南北部,西起濟南德州界,東至小清河-白雲湖濕地,它的南面是黃河-濟青高速,至徒駭河,包括太平、孫耿、桑梓店、大橋、崔寨、遙牆、臨港,高官寨8條街道及中西部地區,唐王街道黃河以北,黃河以北,面積約798平方公裡。今後幾年将是濟南變化最大的地方。

濟南提出了“東強、西興、南美、北、中優”的發展思路,重新定義了城市發展模式。《黃河國家戰略》的提出,使濟南第一次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使濟南重新融入了新的發展格局。在不遠的将來,黃河将成為“内河”,您對濟南的未來是否也像我一樣充滿了憧憬!
(羽軒說旅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