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在5000年的時間長河中誕生了無數王侯将相,他們或是開疆擴土,或是文章風流,都在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這些王侯将相中卻有一個“奇葩”。
他不愛文治武功,隻愛科學。他在世的61年中,不但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機械時鐘”,還在天文、地理、數學、文學、機械、繪畫、思想等方面成就非凡,他的成就完全可以稱為“漢朝首席科學家”他就是:張衡
2000年前的機械時鐘
《晉書·天文》以漏水轉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沒,與天相應。因其關戾,又轉瑞輪冥莢于階下,随月虛盈,依曆開落。
傳說在帝堯時期,有一種草,每月前15天每日長一片葉子,每月後15天每日落一片葉子,帝堯給這種草起名:“蓂莢”,意思是可以可以觀測時間的草。
張衡依據這個傳說制作了一個機械的“蓂莢”這個機械“蓂莢”以水為動力帶動15個齒輪,讓15片“蓂莢葉”随着月亮的盈縮起落。這個“蓂莢”除了動力方式與表現形式外完全與今天的鐘表相同,要知道米蘭在1335年在意大利才制作出歐洲第一個機械打點鐘。張衡這一發明基本可以定義為古代的時鐘。
天文學成就領先時代1500年
《渾儀注》:“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
張衡根據星辰的變化規律提出“渾天說”,他認為天地猶如雞蛋,天像雞蛋殼包裹在在像蛋黃一樣的地外面,而天上的星辰則鑲嵌在一個更大的“天球”之上,這個天球會根據時間變化沿着固定的軌迹運動,人類觀測到的星辰運動就是這麼産生的。
這與現代天文學的“球面天文學”幾乎一緻,球面天文學脫胎于歐洲16世紀産生“天球說”,張衡的渾天說整整比它早了1500多年。
接受過9年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張衡發明了渾天儀,但很少有人知道渾天儀到底是做什麼的。其實渾天儀是張衡根據“渾天說”發明的渾儀與渾象兩者的合稱。
渾儀其實是一種觀測儀器,通過窺管、黃道環、地平環、子午環、六合儀、白道環、内赤道環、赤經環等部件的配合可以确定星球坐标,勘測星球運行軌迹。
而渾象則顧名思義乃是:渾天之象,也就說它是一個能體現星辰運行規律的儀器,與今天的天球儀十分類似。
但與之不同的是張衡的渾象并不是靜止不動的,據史料記載漢順帝時期,為檢驗渾象準确度前往查看。隻見一個碩大的銅球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星宿,幾道銅弧圍繞着在星宿之外,走近觀看這些銅弧上标注着赤道,黃道等字樣。
再看這個儀器上有兩個漏壺上下相連,流下的水推動着大銅球緩慢的轉動着,星宿的運轉就這樣呈現在衆人眼前。是夜檢查人員把每個時辰的星象與渾儀對比,結果發現分毫不差。
除了渾天儀與水力蓂莢張衡還發明了能連續飛3天的木鳥,可以勘探地震方向的地動儀,很難想象在那個沒有各種科學理論的基礎下,張衡是如何發明這些神奇的機械的。
在最後我想說:由于中國文化的特性很多曆史上優秀的發明都遺失了,于是很多人都認為是史書在騙人,比如說近期被移出教科書的地動儀。
假如渾天儀沒有留存下來,誰會相信2000年前的古人竟然能發現星球的運行軌迹,又有誰能想象2000年前竟然就有人掌握了星球坐标測量的技術,假如長城沒留存下來,誰會相信一個民族會用2000多年來建造同一個工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